教育 ≠ 教書——教育,不是在教你考試。

寫到這篇文章的起因,是看了一段視頻,深有感悟。

北京衛視《超級演說家》節目的一段視頻,主講人董仲蠡(li),講述的內容是教育的意義。

以下是部分片斷,希望大家靜心讀完,有所感悟。


教育 ≠ 教書——教育,不是在教你考試。

教育,不是在教你考試。

慢慢地我們發現,人工智能,聰明過人;網絡信息,知識過人;電腦反應,敏捷過人。

1997年,美國IBM公司研發的電腦深藍挑戰世界排名第一的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號稱“為人類尊嚴而戰”的卡斯帕羅夫,以1勝2負3平的戰績輸給深藍。當時就有人說:國際象棋太簡單!我們的圍棋,變化無窮,你讓計算機玩個圍棋試試?

20年過去了,在1209年上半年,Google開發出來的人工智能程序,傳說中的阿爾法狗,以4:1的成績完勝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九段,這場“人機大戰”再次以機勝人敗的結局告終。

我們已經聽到了部分家長這樣的聲音:現在語文、歷史都能在網上查得到,根本不用背;數學、物理有人工智能,根本不用算;翻譯軟件也越來越高級,外語也根本不用學。


教育 ≠ 教書——教育,不是在教你考試。

教育還有啥用?教育還有啥用?

是啊,教育還有啥用?

有這樣一個段子:說之所以要多讀書、多受教育,

就是因為當我們看到一群鳥在湖面飛過的時候,我們能夠吟誦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鳥!在我們去戈壁旅遊、騎著駿馬奔騰之時,心裡默唸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媽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這當然是一種調侃,但是不自覺間就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含義。

教育 ≠ 教書——教育,不是在教你考試。

教育,不僅傳授知識,更能提高個人修為,增加我們對生活的感受力,從而認知自己,並不斷提高自己。這是教育賦予我們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也是指引我們前行的希望的明燈。

“老師,我不想工作,別的同學都去考研了,我是不是該考個研?”“老師,我爸想讓我出國,我媽不放心,我自己也有點害怕。我該怎麼辦?”“老師,我本科讀的是經濟,碩士讀的是環境工程,畢業之後應該找個什麼樣的工作?”“老師,我以後應該做什麼?”

這種迷茫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存在。教了十幾年,學生學了十幾年,最終竟然不知道要做什麼?

自古強大的民族都是重視教育的民族。以色列、德國以及日本的教育是全世界學習的典範。以色列小學就開設宗教學,德國的中學生哲學是必修課。日本,大學生在繁重的學業之後依然參與茶道培訓、藝術鑑賞等活動。這有啥用啊?——這些活動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修心,讓學生能更好地瞭解自己。


曾經,我們說“讀書無用”,才學與財富不成正比,造就了我們這個社會浮躁的狀態。然而什麼都可以浮躁,唯獨教育不可以。它是社會良心的底線,是人類靈魂的淨土,是立國之本,是強國之基。教育為了啥?教育,就是在幫助個人認知自己,幫助這個民族認知自己,我們才可以掌握個人的命運,創造這個國家的未來。

教育 ≠ 教書——教育,不是在教你考試。


教育者也好,受教育者也好,我們都要做到北宋教育學家張載所說的讀書的真正目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