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清净散人殷浩争权

史事:清净散人殷浩争权

(桓温)

历史在特定的时刻选择了桓温,历史也将灭蜀的丰功伟绩划在桓温的名下。建立丰功伟绩有两种渠道,一是建立王朝,二是灭掉一个王朝。桓温大将军没费多大劲,就灭掉了一个王朝,让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史册。

灭蜀成功之后,东晋王朝论功行赏,对于这位建立奇功的将军而言,朝廷封什么官位都不为过,思来想去就想封桓温于豫章郡。但是尚书左丞荀蕤站出来据理力争,说道:“桓温只是灭了蜀国,就封他这么高位,一旦桓温北上平定了河洛,建立了更为显赫的功勋,朝廷准备怎么封他?”言外之意就是把天下给他?让他做皇帝?

朝廷一听也很有道理,不能一次就封的那么高,弄得以后连个退路都没了。就封桓温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之位,同时加封司马无忌为前将军,袁乔为龙骧将军。

现在,桓温已经是举国上下都鼎鼎有名了,朝廷也很是忌惮,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制衡桓温的威名和权力。那么采取什么措施呢?很简单,再继续塑造一个像桓温那样的猛人出来,也让他建立像桓温一样的盖世功勋,不就可以化解桓温的大权了吗?

史事:清净散人殷浩争权

(殷浩,字深源)

应该说,朝廷中掌管枢机的司马昱确实不笨,想出的权力制衡的方法也很好。但是要想实施这项举措,有一个问题需要及时解决,选谁来担当此重任呢?

其实司马昱心中的人选已经有了,他就是长沙相殷羡的儿子殷浩。殷浩和会稽王司马昱关系相当不错,司马昱就将其作为自己的心腹,找个机会以备将来制衡桓温的权力。

司马昱是晋元帝司马睿的少子,能被王爷看上的人肯定也是相当不错的,那么咱们就看看殷浩有何过人之处,让司马昱如此器重吧。

殷浩,字深源,东晋时代陈郡长平人,父亲殷羡,曾经当过豫章太守。史书上夸奖殷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好老易……”不用多看,我们就会明白,殷浩是一个喜欢唾沫星子乱飞,说一些大家都听不明白的大道理的人。

所谓玄言,就是听后让人一头雾水之后还要猛点头的玄而又玄的言论。根据经验来说,一个喜欢玄言的人,实际动手本领往往就要差很多。嘴皮子厉害的人,大多是眼高手低之人。殷浩这种爱好和性格特点,也是造成他将来北伐失利,个人信誉一落千丈,最后郁郁而终的最主要原因。

说话和做事是两码事,就像那些哲学家往往对着一棵树看很久,来研究这棵树为什么叫树而不叫其他名称。研究哲学那是思维体操,玩玩还行,如果用于实战,除了明朝的王守仁的心学之外,其他没一个有用。一句话,喜欢玄谈和老易,真的是误人不浅啊。

殷浩喜欢玄谈,表现的也是一个隐士模样,即使自己美名在外,也坚决不做官、不入仕。当年朝廷征召他做官,都被殷浩拒绝了,后来庾翼请殷浩出来做官,并想封他为司马和安西将军,殷浩也是坚决不答应。为了落个清闲,殷浩还将住所搬进了墓园里面,每天陪着一堆坟墓和死人研究玄学和老易,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10年的时间。

当时,经常和殷浩在一起喝小酒、交流玄学心得的还有将来的宰相谢安的父亲谢尚,以及皇家贵戚王濛。这三个人在一起谈天吐地之时,谢尚和王濛就明白了殷浩真的不想做官。谢尚回来逢人就说:“深源不起,当如苍生何?”竟然把殷浩拔高到了没他老百姓就活不下去的高度,确实有点太夸张了。

史事:清净散人殷浩争权

(谢尚,东晋名相谢安之父)

看见殷浩如此固执,庾翼就给殷浩写了一封信,让他以大局为重,既不能整天唾沫星子乱飞,也不能学那个被石勒用土墙压死的吹牛大王王衍。毕竟,殷浩是朝廷重臣的后代,是国家的希望,你不出山,国家不是白养活你了?作为明德君子,正赶上风云际会,为何不出来干一番事业?老是陪着一堆坟墓研究那些玄学有何用处?

但是,殷浩就当耳旁风,根本就听不进去,继续做他的隐士。碰见这种固执的主,连庾翼也一点辄都没了。

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一段时间,终于,曾经掌管朝廷最高权力的庾冰、庾翼和何充等人都相继辞世。上面这些强人一死,一直处于幕后的简文帝司马昱就站了出来,来统管万机,维系着整个东晋王朝的生死存亡。

司马昱掌管枢机,晋穆帝将来的岳父褚裒也竭力推荐殷浩出山,这次,已经老大不小的殷浩终于告别了墓园的清苦生活,下定决心出山。司马昱看见殷浩这么买他的面子,很是高兴,立刻就封殷浩为建武将军,兼扬州刺史。

当然,殷浩不想当官的名声已经流传了很久很久了,这次出山,当然就要辞让一下,殷浩和简文帝信来信往,折腾了四个多月,殷浩总算接受了这些封号,打点行装,走马上任了。

史事:清净散人殷浩争权

(东晋 简文帝)

殷浩和桓温私人关系非常好,两个人的岁数也差不多,桓温灭蜀成功之后,年龄才36岁,那么殷浩的年龄不应该和桓温差太远,也是四十岁之前,正是干事业和建功立业的黄金年龄。况且,桓温和殷浩从小就一起上学,一起玩耍,内心里也相互比着天天向上,谁也不服谁。桓温和殷浩是好朋友,是一个互相知根知底的朋友。

但是,再好的朋友一旦进入权力中心,那么原来的美好友谊就会完全被扭曲,完全被遗忘,为了永远不能满足的利益,这两个好朋友最终走上了敌对之路。

司马昱将殷浩引为心腹,将其从扬州刺史的位置上直接提拔进了朝廷权力中枢,用以制衡桓温愈来愈大的权力。这样一来,殷浩和桓温原来建立的美好友谊算是彻底玩完,两个人开始了互相猜忌,互相争斗。

殷浩进入权力中心,选拔自己的得力队伍,他就看上了征北长史荀羡和前江州刺史王羲之,将荀羡封为吴国内史,将王羲之封为护军将军。王羲之不但是书法大家,在政治上也有很独到的见解,他一来提出了东晋王朝在现在这个阶段不可能进行北伐,二来朝廷中有两位大臣这么勾心斗角,对东晋王朝而言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所以,王羲之对殷浩和桓温争权的事实忧心忡忡,就劝告殷浩和桓温还是以合为贵,这样朝廷和国家才能长久治安。

史事:清净散人殷浩争权

(护军将军 王羲之)

后来,在殷浩将要北伐之时,王羲之继续进谏,劝殷浩不要冒险,但是殷浩最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公元348年,晋穆帝永和5年,后赵皇帝石虎刚刚去世,北方陷入了一片兵火浩劫之中,看见这种情形,桓温就准备趁机北伐,屯兵安陆。当年的7月份,桓温封褚裒为征讨大都督,都督兖州、青州、扬州、豫州和徐州五州诸军事.褚裒率众三万,奔赴彭城,北方市民每天归降的有数千人。同时桓温派遣司马勋出兵洛谷北上击赵。

褚裒出兵,位于北方鲁郡的五百多家民众也开始起兵与东晋部队遥相呼应,同时向褚裒求援,褚裒就派遣大将李迈等人率领三千甲卒迎接,结果在代陂那个地方,同后赵征讨大都督李农打上了遭遇战。这个李农,就是后来被冉闵杀害的前乞活部落首领。

这场遭遇战,李农带领的军队有两万人,李迈的军队才有三千人,两万对三千,胜负早已经分出,李迈等人惨败,三千名士兵包括大将全部战死。

接到李迈惨败的消息之后,在当年的8月份,褚裒就退兵广陵,这场惨败,弄得褚裒异常郁闷,就上疏自贬,朝廷就让他镇守京口要地。

褚裒这一撤兵,从北方渡过黄河南下避难的20多万汉人百姓算是遇见了灭顶之灾.这些老百姓本来是想归附褚裒,没想到东晋的大军已经撤走,走投无路的老百姓只好眼睁睁地被五胡的部队抢劫屠杀,没过多长时间,20多万汉人百姓全部被屠杀殆尽。

虽然褚裒惨败,但是司马勋却是战果显著。他先是攻占了后赵的长城戍,大军到达距离长安200华里的地方安营,接着司马勋派遣大将刘焕攻打长安,斩杀京兆太守刘秀离,随后,司马勋的部队又打下了贺城,位于三辅地区的豪杰们纷纷杀死太守赶来归降司马勋,前后总共有5万多人。

史事:清净散人殷浩争权

时间一眨眼就到了公元351年,晋穆帝永和7年,这一年,后赵已经分崩离析,石虎的几个儿子正和石虎的养子冉闵进行你死我活的战斗。看见后赵乱成了一锅粥,桓温就想继续北伐,光复中原。但是,这次桓温遇见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原来很快就会下达的诏书这次却迟迟未下来。

不用想,桓温也会知道,这件事情也是殷浩领了司马昱的命令之后才做的,桓温看见殷浩竟然敢和自己硬碰硬,心中那是气愤异常,但也没法收拾殷浩。况且,桓温了解殷浩这个人,知道他的性格和脾气,不是因为故意和他争权,而是司马昱的授意,这样一想,桓温就心情平静了下来。

桓温暂时想通了,可以继续等待机会,寻找殷浩的破绽,最后来一个致命一击。因为,殷浩毕竟技不如人,他比起桓温来,应该说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不久的将来,一门心思想和桓温斗法的殷浩就会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

历史就是这样残酷,能者上,庸者下,美好的舞台聚光灯总是留给最厉害的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