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思想傾向有問題,但曹操的英雄論還是值得肯定的


《三國演義》的思想傾向有問題,但曹操的英雄論還是值得肯定的

《三國演義》的主要思想傾向是有問題的。

小說開篇就講什麼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中國歷史上反覆出現的現象,那其實上升不到規律的理論高度,只不過是土秀才的酸話。在坊間說說可以,寫到書上就寒蟬了。

羅貫中講的歷史觀主要是所謂“漢統論”,就是以劉漢為正統,以取而代之者為賊,說“漢賊不兩立”,這也成為歷來維護正統討伐異己的一面大旗,此論當然是迂腐的,向來被認為是這部小說的歷史侷限。

要說,兩漢四五百年,漢統觀念主宰人心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劉邦開國兩百年後氣數已盡,但姓王的還是篡不了。劉秀之所以坐穩了龍庭,就因為他也姓劉,還得繼續高舉劉漢的旗幟,其實改朝換代了。東漢末年群雄並起,黃巾軍,董卓想改弦更張都不成,曹操、劉備、孫權都得打劉漢的旗號,才漸成氣候。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且至死都不敢自立。劉備自稱“劉皇叔”,後來搞了個“蜀漢”。江東軍閥孫策沒有資本,後來孫權不得不給漢獻帝“稱臣”,才能在政治上站住腳。羅貫中一路維護漢統,褒揚“劉皇叔”,把曹操寫成“奸雄”,孫權更是“草雄”,這種正統觀念其實是錯誤的。

從“正統論”衍化出來的一個重要觀念就是“忠義”。《三國演義》花費很大功夫樹了一個“忠義”假典型,簡直是“高大全”的祖師爺,那就是關羽。

關羽投降曹操的時候有兩條理由,一是所謂“降漢不降曹”,表明他對漢統的“忠”,其實是可笑的幌子。二是為了保護哥哥劉備的家眷,表明他的“義”,事實上當時劉備的家眷根本不在軍中。關羽武功也是誇張神話了,斬華雄的不是他,而失荊州倒是史實,更說明他是個毫無戰略頭腦的傢伙。

作為小說,這樣塑造人物當然無可厚非,但是關羽這個假典型被歷代統治者所利用,更騙了無涯過客。特別是通過他宣揚的“忠義”這種社會倫理觀念,是廟堂和江湖共舉的一面旗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核心價值。對其在歷史上的作用和時代侷限,應該進一步辨析和清理。

其實,

《三國演義》思想傾向比較正確的,那就是曹操的英雄論,而且講得很精彩,這是本文所要強調的。

《三國演義》書中講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一節不可小看。當時“大風起兮雲飛揚”,而且天外出現“龍掛”,大概就是彩虹吧,操與玄德憑欄觀之。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曹操還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這不是說書人的話,是作者的生花妙筆,羅貫中寫得極為大氣磅礴,輝煌壯麗,可見他推崇之至。

曹操的英雄論,就是要肯定胸懷天下,擔當天下、一統天下的人,就是要用英雄觀來對抗漢統觀,就是要為自己正名。其實也為劉備正了名,他們心裡都明白,只不過都把劉漢當招牌而已。所以劉備當時驚得把筷子都掉了,不僅因為曹操看透了他有與自己爭天下的雄心,也捅破了那層窗戶紙。劉備當然不敢認賬,他沒有曹操那樣的率直和氣魄。當時雷霆大作,其實是曹操英雄論石破天驚的效果。

曹操的英雄論也在《三國演義》中得到充分展現,書中對曹操多有抹黑,但仍掩飾不住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更有官渡之戰、征服西涼等精彩亮相。劉備雖然名分上維繫漢統,可是他兼併劉璋,而且在託孤中說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說明他內心還是主張英雄論的。孫權慫恿曹操稱帝,也是名曰樹曹操,其實是要樹自己。曹、劉、孫三方的英雄方陣,鼎足而立,雄視天下,縱橫捭闔,各有千秋,還真是讓人感覺到一股英雄氣在馳騁,一系列英雄群像在歷史的天空閃爍。一部《三國》,堪稱一代英雄演義。

直到千百年後人們為曹操翻案,其實還是拿的英雄論來推翻漢統觀(或曰正統觀)。那就是評價歷史人物,無論君主帝王還是諸侯霸主,無論起於卒伍還是揭竿奴隸,凡是胸懷天下,擔當天下,振興天下者,皆是堂堂正正的大英雄!這在今人看來是順理成章的,但在舊時代可謂一反千古。其實按照《三國演義》裡的描寫,曹操早就給自己把案翻了,只是千百年來正統觀念根深蒂固不予承認罷了,所以京劇里老給曹操畫上花白臉。

《三國演義》裡的英雄論,是值得肯定的。即便是按照唯物史觀,也還得肯定英雄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當然,那是一種更科學的英雄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