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相殘逼父退位,唐太宗李世民因何能被稱為千古一帝?


隋末之時,隋煬帝大肆修建宮殿,致使百姓流離、民窮財盡,不堪暴政的農民階層終於在公元611年舉起了反隋的大旗。一時間華夏大地義軍蜂起,短短數年時間,先後在全國各地興起的義軍達百餘支,反隋人數多達百萬。歷經數年浴血奮戰,隋朝政權在此局勢下迅速瓦解,公元617年,李淵於晉陽起兵反隋,李世民統帥右三軍,攻入長安。

公元618年,李淵廢隋恭帝楊侑,改國號為唐,自此,歷史上公認中國最強盛的時代——唐朝,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兵變,誅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唐高祖李淵心中深知此時形勢,禪讓帝位,太宗李世民繼位。此次屠戮手足、逼父禪位的舉動成為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汙點。縱然如此,毛主席依然評價李世民:“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為何手足相殘逼父退位的李世民能得到毛主席如此高的評價?今天就從幾個方面和你聊聊,看看李世民為何能被稱為千古一帝。

手足相殘逼父退位,唐太宗李世民因何能被稱為千古一帝?

隋末形勢圖


勇武

說到勇武這個事,首先要講講李世民的出身。李世民出生於現在的陝西武功地區,也就是隋朝時期的武功別館,是正統的關隴貴族出身。李淵在太原起兵之前,一直把李世民帶在身邊。“時皇子在河東,獨有秦王侍側耳”,這也能看出父母對其寵愛有加。少時隨父宦遊的經歷不但讓李世民見識了大量的風土人情,也讓他積累了大量關於地勢地貌的信息,在信息傳播極度不發達的古代,這是一筆很客觀的財富。公元617年,李淵升任太原留守,太原人民好武的習俗也影響著李世民,《舊五代史 張憲傳》有過這樣的記載:

太原地雄邊服,人多尚武,恥於學業。城旁少年,驍勇勁捷,馳射如飛。百姓至於婦人小童,皆閒習弓矢,以備無虞。

什麼意思呢,是說太原這個地方是邊關地區,人們都好習武,不愛學習。附近的少年都很能打,精於騎射。就連婦女和小孩都能拉弓射箭,用來防身。而李世民最擅長的就是弓箭,《新唐書》上有這麼一句話:

初,秦王建天策府,其弧矢制倍於常。逐黑闥也,為突厥所窘,自以大箭射卻之。突厥得箭,傳觀,以為神。

突厥是遊牧為主的民族,突厥人大多數都善騎射,看到李世民的箭竟覺得“神”。戰場上的李世民,排兵佈陣自然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還能身先士卒。

虎牢關對陣竇建德時,李世民帶領尉遲敬德等數名驍騎偵查敵情,邊走邊對尉遲敬德說:“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賊見我而還上策也”。瞧瞧,面對大軍不但覺得自己不落下風,還說竇建德逃跑才是最好的選擇,這是何等的氣魄。說完帶著人跑到竇建德營前報了個名號,搭弓射死一名將領。面對五千追兵讓部下先走,自己殿後,且戰且退射殺敵軍數人。當了皇上之後的李世民還和蕭皇后吹噓過:“

朕少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由此可見,經過實戰驗證之後,李世民對自己的弓術十分的自信。史料中更有記載霍邑之戰中李世民“手殺數十人,兩刀皆缺,流血滿袖,灑之復戰”的情景。陣前如此勇猛之人,縱觀歷代也沒有幾人能做到。

手足相殘逼父退位,唐太宗李世民因何能被稱為千古一帝?


統兵

統兵之道一直是行軍打仗的重點,而李世民的征戰中大多都是圍點打援,以少勝多。個人覺得李世民的亮點不光是指揮能力優秀,更重要的是能在瞬息萬變的戰局中抓住取勝的機會。

虎牢關之戰應該是奠定李唐勝局的關鍵性戰役之一,此時李唐在長安立國,鄭王王世充佔據河南諸地,夏王竇建德在河北。拿下王世充就等於拿下中原,李世民制定的戰略是“先除藩籬,再攻中心”。武德三年,李世民正式率軍東征,經過三個多月的苦戰,終於把洛陽城變成一座孤城,在此前的交鋒中,李世民劫了王世充的糧草,圍困之時,洛陽城中已經到了“匹絹值粟三升,布十匹值鹽一升”的地步。彈盡糧絕的王世充無法出城迎戰,只能退守洛陽城。

與此同時,河北的竇建德帶著三十萬夏軍直奔洛陽,試圖解救王世充。在兵力上,李唐共出動唐軍八萬人左右,絕大部分的兵力在包圍洛陽城,處於絕對劣勢。李世民此時認為洛陽不過就是一座孤城,儘管久攻不下,但是沒有糧草接濟投降只是時間問題。在竇建德援兵到達洛陽之前,李世民帶著三千五百玄甲軍奔襲虎牢關,為的就是把竇建德擋在虎牢關外,一方面是為困死洛陽做準備,另外一方面可以打擊王世充與竇建德的士氣。這裡要說一下,古代打仗並不是單純看兵力多少,虎牢關地勢複雜,不僅有山還有蘆葦沼澤,竇建德的三十萬大軍不可能發揮全部實力,扼守要害的玄甲軍只要不在開闊的平原和竇建德決戰還是有一戰之力的。李世民把決戰地點選在虎牢關,和之前所說的少年經歷有關,對地形地勢的瞭解也讓李世民多了幾分取勝的把握。

剛到虎牢關的李世民就霸氣的帶著尉遲敬德去刺探敵營了,也就是上面說的陣前射殺敵將全身而退的事。苦攻李世民無果的竇建德只能列陣求戰,《舊唐書》說道:

建德自滎陽西上,築壘於板渚,太宗屯武牢,相持二十餘日

李世民就靠著虎牢關硬是拖了二十多天,而且時不時的還帶人騷擾一番,打了兩場小勝仗。此時,李世民安插在竇建德軍中的探子回報說,竇建德聽說我們軍馬的飼料不足了,打算等我們放馬之時趁機偷襲虎牢關。李世民抓住這次機會,將計就計,在黃河北岸放馬誘敵前來,竇建德果然中計,領兵偷襲虎牢關。夏軍在汜水駐軍,兵帳連綿二十餘里,龐大的陣容讓虎牢關的唐軍大為恐懼。《舊唐書》這樣記載:

太宗將數騎升高丘以望之,謂諸將曰:“賊起山東,未見大敵。今度險而囂,是無政令;逼城而陣,有輕我心。我按兵不出,彼乃氣衰,陣久卒飢,必將自退,追而擊之,無往不克。吾與公等約,必以午時後破之。

李世民對手下的將領說,竇建德從山東來想必是沒見過什麼勁敵,現在涉險前來,軍隊毫無組織紀律,完全沒把咱們放在眼裡,我們按兵不動,等到他氣勢衰竭想撤退的時候再出擊,一舉殲滅他們。過了半天之後,李世民派宇文士及領三百精騎從夏軍陣前奔馳而過,試探敵陣,並告知宇文士及,若夏軍不動則繞路返回,若夏軍動了我們就出擊。閒了大半天的夏軍看到唐軍出現,果然按耐不住,開始擅自行動。李世民身先士卒帶領玄甲軍主動出擊,直取竇建德中帳,相傳此時的竇建德帳中正在朝謁,還來不及整軍就被李世民衝到近前。竇建德軍中多為步軍,且軍心渙散散漫至極,李世民帶著諸將幾番衝殺之後,夏軍士氣全無,根本沒法組織有效的反擊,此戰唐軍斬敵三千,活捉了竇建德。竇建德兵敗之後,沒多久王世充也投降了,李世民一戰勤兩王,極大加快了李唐政權的統一進程。

虎牢關之戰可以看出,李世民最優秀的地方是能夠創造戰機,讓敵人按照自己預想的時間、地點來進行決戰,同時在戰局膠著時,能通過劫糧草、打伏擊、插探子等戰術手段打擊敵方士氣。能上陣殺敵,能運籌帷幄,李世民不愧毛主席口中的“能軍者”。

手足相殘逼父退位,唐太宗李世民因何能被稱為千古一帝?

虎牢之戰圖


施政

施政方面,就要從李世民統一中原之後講了,因為統一是施政的基礎。《資治通鑑》中有一句記載貞觀初時國家境況的話:“元年,關中飢,米鬥直絹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在古代農業社會中,糧食的收成與水利建設是息息相關的。李世民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興修水利,僅在《新唐書》中記載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27個,如揚州勾城塘水利工程,灌溉農田八百餘頃,揚州豐收數年。又如貞觀十年,汴州陳留開觀音坡,灌溉良田百頃,即便是到了現在,長江兩岸的農民依然享用著貞觀年間的水利成果。以下是一小部分:

擢累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江南巡察大使,多所黜陟。揚州,江、吳大都會,俗喜商賈,不事農;襲譽為引雷陂水,築句城塘,溉田八百頃,以盡地利,民多歸本。召為太府卿。——《新唐書·列傳第十六·李襲譽傳》


貞觀中,累轉鴻臚少卿、滄州刺史。州界有無棣河,隋末填廢。大鼎奏開之,引魚鹽於海。

百姓歌之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達滄海魚鹽至。昔日徒行今騁駟,美哉薛公德滂被。”時與瀛州刺史賈敦頤、曹州刺史鄭德本,俱有美政,河北稱為“鐺腳刺史”。——《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五·良吏上》


陳留,縣,武德四年置。有觀省陂,貞觀十年,令劉雅決水溉田百頃。——《新唐書·志第二十八·地理二》


水利搞好了,收成有保證,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存糧防災,李世民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修設義倉。貞觀二年,各州遭遇霜澇,李世民令蒲州虞州百姓入鄧州領糧。鄧州刺史陳君賓安排當地百姓以戶為單位為災民分糧,史料記載:“逐糧戶到,遞相安養,回還之日,各有贏糧”。雖然災民東奔西走借糧生存,但沒有一人抱怨。從李世民到朝臣,皆認為水旱無常,只有制定出更好的備荒方案才能最大化的減少天災對百姓的影響。而義倉,就是唐朝效仿隋朝社倉的備荒糧倉。義倉以田畝為納糧標準,從王公貴族到普通百姓,每畝田納糧兩升,災年至則州府開倉賑濟。

義倉制度也被看作是貞觀時期民本思想的典型體現。《舊唐書》也曾記載過:


自是天下州縣,始置義倉,每有饑饉,則開倉賑給。以至高宗、則天,數十年間,義倉不許雜用


貞觀時期的義倉始終能夠有效運轉,也體現出地方施政水平之高。


在政治側重上,李世民最先提出了地方官員才是“治亂之所繫”的理念,在選任地方官的環節上十分謹慎,改變了歷朝歷代重中央輕地方的吏治思路,在封建社會歷代君王中,是十分可貴的。李世民鼓勵大臣上書進言,鼓勵大家做好事,甚至在宮門口的屏風上寫上大臣的好人好事,供自己參閱。還設立觀風使,黜陟使等巡查使。以上充分說明了李世民的為君之道是“必先存百姓”。而貞觀年間地方吏治最為清明,良吏賢臣也最多。


手足相殘逼父退位,唐太宗李世民因何能被稱為千古一帝?

義倉遺址


人格魅力

講過了領兵打仗,該講講用人的事了。唐初可以說是英雄輩出的時代,這裡介紹兩個被李世民感化的好夥伴,一個是阿史那杜爾,一個是契毖何力。阿史那杜爾是突厥王子,契毖何力是鐵勒族可汗。

阿史那杜爾是吉利可汗的兒子,李世民打敗了吉利可汗後阿史那杜爾就歸順李世民,打仗從來不要賞賜,上陣殺敵比漢族將領都賣力,為官廉潔自律,李世民很賞識他,還把妹妹嫁給他,封他為畢國公。在漢族政權受封,可見是多麼高的殊榮了。契毖何力貞觀四年就降唐了,一直在李世民身邊當左領軍將軍。貞觀十六年契毖何力回家省親,手下生了叛心,綁著他扔到薛延陀帳中。契毖何力對著薛延陀大喊,死也要當大唐的烈士,然後奪過尖刀一下割掉了自己的左耳表示中信,薛延陀沒辦法只能通過交換人質把他送回長安,契毖何力也受封右驍衛大將軍。

貞觀二十二年,這倆小夥伴領命遠征龜茲,殲滅龜茲主力後,勸降城塞七十餘座,西域諸國聽聞無不震動,自此一役,大唐基本上掌控了塔里木地區。回到長安後,沒過多久李世民就駕崩了,這兩個小夥伴哭著喊著要求陪葬。李世民想到二人會有此舉動,早在遺囑裡交代好,讓這二人好好生活。

在沒有電話沒有電報的古代,能讓兩個蕃臣領重兵出征,一心一意為了大唐疆土,不負皇上恩德,難以想象李世民是用何種仁德換來兩人的忠心。

後來到唐文宗的時候,李靖的後人展示了一封李世民給李靖寫的手詔,其中有這樣一句:

兵事節度皆付公,吾不從中治也


大概意思就是,李世民曾對李靖說:領兵打仗的事情你都說了算,我一句也不問。如此的胸襟與氣魄,世間能有幾人可比?


結語


縱觀歷史諸多帝王中,能讓血雨腥風動輒政權易主的世界歸於平靜,能行萬里驅虎豹,又能俯案揮墨毫。勇武過人不嗜殺伐,極權於身而虛心納諫,開疆擴土能懷近撫遠,這樣的皇帝哪怕不是唯一,也一定是寥若晨星。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被稱為“唐人”。縱然是有玄武門之變,但為君不使將士枉死,百姓不受凍餒之苦,以民為本仁政一生的李世民不愧千古一帝!

END.

大家好我是三野,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賬號:三野雜說。看完文章,請點贊關注轉發,也歡迎你與我共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