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廢小皇帝高殷之死

高洋在世時就對帝國的權力佈局有一種說不出的恐懼。  因為,一切是顯然的,他一直沒能削弱自己強勢弟弟侄子們的勢力。在這種背景下,除非他的兒子是強勢的人物,否則就算他的兒子當了皇帝,也只有死路一條。

北齊廢小皇帝高殷之死

  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兒子會像他一樣鋼強精明有魄力,但是,他的兒子太讓他失望了。因為,他的兒子太文弱了。  雖然從冠冕堂皇的角度去看,高洋的太子是一個非常合格的皇位繼承人。據《資治通鑑》記載:太子高殷,自幼溫爾雅,通達事理,禮尊文士,喜好學問,留心時政,有很好的聲譽。  但是,高洋知道,自己的太子如果當了皇帝,恐怕只會引來殺身之禍。  高洋曾讓太子高殷親自殺一個囚犯,但是,太子高殷就是不敢去殺。最後在高洋的逼迫下,太子終於去殺這個囚犯了,卻是恐懼得不知所措,拿著刀連砍兩三次,就是砍不死囚犯。看到太子這樣軟弱,高洋恨得直拿鞭子抽他。而太子對此,更是又驚又嚇,病了很久。  我們通常只是從這個故事中看到了高洋崇尚血腥暴力,但是,從更深層次原因去思考,在那種年代,一個人如果連親手殺人的勇氣都沒有,靠什麼當皇帝呢?  像高洋這種人,騎上戰馬就是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坐在朝堂上就是一個優秀的執政官,退居幕後,就是人見人畏的統治者。就是如此,高洋死的時候,也怕自己的孤兒寡母會死於非命。  是的,從大道理上講,高殷的文弱、仁慈、知書達禮,證明他更像一個合格的統治者。問題是,在當時那種背景下,像高殷這樣的人坐到皇位上,恐怕只有死路一條。 

北齊廢小皇帝高殷之死

 高洋因為太子高殷不敢親手殺人,所以就氣得一個勁用鞭子打太子,只因為他哀太子的不幸,怒太子的不爭。因為,這樣的太子只能在自己父親的保護下生存,如果他父親死了,等待他的恐怕就是任人宰割的命運。  這個故事,似乎證明了高洋崇尚血腥暴力,但是,在當時的背景下,對一個統治者而言,崇尚血腥暴力似乎是必須的。  因為,在皇權衰弱,眾多軍政大佬、皇族親王虎視眈眈的背景下,一個皇帝如果害怕血腥暴力,靠什麼讓他們乖乖聽令於自己呢?  甚至而言,後來婁太后、高演、高湛等人敢公然發動政變,就是因為高殷(高洋的太子)太軟弱了。如果小皇帝也是高洋那種人,人們在公然叛亂時,自然得考慮好後果;但是因為小皇帝是一個文弱之極的人,人們在叛亂時,自然就不會有太多的顧慮。  在最後時刻,高洋的嫡系將領,依然希望小皇帝可以下令,繼續做最後的一博,但是,小皇帝終於不敢下令。  《資治通鑑》是這樣記載這段內容的,“武衛將軍娥永樂,武藝超群,一向受到齊顯祖高洋的厚待。他拔刀出鞘寸餘,仰視嗣主,齊主卻不瞟他一眼。齊主本來口吃,說話遲鈍,倉猝之間不知所言。太皇太后叱令披甲執杖者退下,可是娥永樂等不肯退下。婁氏便又厲聲道,“奴輩不聽我令,馬上教你們腦袋落地!”衛士們這才退下。娥永樂納刀還鞘闇然淚下。  其實,高洋的母親、兩個強勢弟弟可以全勝收場,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小皇帝缺乏足夠的狠勁。

北齊廢小皇帝高殷之死

  如果小皇帝也是高洋那種人,結果可能就是另一種樣子。因為,小皇帝如果是高洋那種人,在當時的背景下,就算失敗,也會讓對手付出慘痛的代價。  當然了,從帝國的角度去看,小皇帝的這種軟弱也是件好事。如果小皇帝真是高洋那樣的人,帝國經過這樣一次大火併,恐怕北齊帝國當時就會陷入危機四伏之中。  因為小皇帝的軟弱,所以帝國的這次內鬨,意味著帝國只是經過一場有限的火併,重新確立了一個新皇帝罷了。  看到自己兒子這樣文弱仁慈,高洋一度想重新佈局。高洋活著的時候,一再說希望自己弟弟高演,可以繼承他的皇位,這應該不是一種簡單的客套。而是因為,高洋既然無力壓制這個強勢的弟弟,而太子也實在不會成為一個強勢的政治人物,就不如作個順水人情,讓高演繼承皇位。否則,等著高演強行奪取皇位,高洋一系就會受到致命的打擊。  但是,高洋終於沒有這樣豁達。  就好像一個人辛辛苦苦的積攢了下大筆財富,他雖然明知道,自己兒子無法守住這筆財富,但是也會忍不住想把這筆財富留給自己的兒子。  更主要的是,高洋作為皇帝,高洋一系自然是帝國最強大的勢力。就算高洋願意讓自己弟弟繼承皇位,高洋的嫡系也不願意出現這種結果。因為,如果高洋的兒子繼承了皇位;那高洋的嫡系就會在帝國繼續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繼承皇位的人,是高洋的弟弟,那高洋嫡系的軍政地位就會下降。因為,到時帝國的權力重心,就會向高洋弟弟的嫡系那裡轉移。  關鍵是,高洋也覺得,如果出現奇蹟,自己的兒子也許可以控制皇權。所以,高洋明知道,自己兒子繼承皇位只有死路一條,終於還是讓他當了太子。  但是,到了高洋臨終的時候,他的兒子仍然不是強勢皇弟的對手,於是高洋就對自己強勢的弟弟(高演)說,“如果你想當皇帝,就當吧。但是,請你不要殺我兒子。”

  問題是,高洋既然把兒子扶到了那個高處不勝寒、危機四伏的位置上。自然只能讓自己兒子接受不可知的、悲慘的命運。  皇位,並不是誰都可以爬上去的。  莊子的寓言中,有一個人得到了驪龍之珠,他的父親就讓他把這顆寶珠毀了。  一個人,擁有了自己根本無法控制的權力財富地位,通常不是什麼幸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你握著大家都想窺視的東西,卻又缺乏控制它、保護它的能力。等待你的,恐怕只是不幸!  一個人擁有了皇位,卻缺乏足夠的實力能力,那等待它的通常就是死於非命。關於這一點,翻開南北朝的歷史,幾乎很少有例外。但是,人們常常也無法拒絕皇位的誘惑。許多人明知道,自己兒子當皇帝的結果,就是死路一條,但是依然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繼承皇位。  高洋死時,顯然沒能鞏固皇權,所以小皇帝一繼位,馬上面對著一種無法控制的局面。他的兩個叔叔(高演、高湛)太強大了,強大得讓他一點安全感也沒有。於是他就在楊愔的協助下,開始壓制這兩個強勢皇叔。但是,楊愔的這種努力,顯然是有些想得太樂觀了。因為高洋都無法做到的事,憑小皇帝哪能做到呢?  高洋死前,大約就為小皇帝留了上中下三計。  上計,自然就是主動交出皇權。這有可能保留自己的性命。但是,高洋的嫡系力量,顯然不願輕易接受這種安排。  中計,自然就是盡力與強大的皇族親王並存,通過種種有效佈局制約高演、高湛。這樣做,雖然勝利的可能性並不大,但是,與這兩大強勢親王的矛盾,不會完全激化。  下計,自然就是全面瓦解兩大皇族親王的權力。  基於高洋的想法,應該是傾向於上計的。換而言之,他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都無法做到的事,他的兒子更無法做到。但是,出於私心本能,他還是忍不住選擇了中計。換而言之,高洋並沒有剷除自己的強勢弟弟,也沒有讓自己兒子交出皇位。  而高洋的親信,在高洋死後,卻顯然選擇了下計。換而言之,他們開始全面壓制強勢的皇族親王。 

北齊廢小皇帝高殷之死

 許多時候,我們不知道採取冒險一擊的後果是什麼。許多時候,人們考慮的越簡單,越容易傾向於認為,只要自己冒險一擊,就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而且是樂觀的後果。  高洋活著,如果對強行擴張皇權充滿樂觀,也會採取類似的方法(清洗強勢的皇族親王)。當然了,恐怕也會出現類似的結果。事實上,這也才是高洋一直不敢壓制、打擊自己母親、強勢弟弟的主要原因。  小皇帝在楊愔的支持下去壓制打擊太皇太后、強勢皇叔,結果就是遭到了整個皇族的迎頭痛擊。  在這種背景下,高洋的嫡系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小皇帝退出了政治舞臺。  楊愔作為高洋一系的領銜人物,有著過人的道德才能器量,所以,太皇太后(高洋的母親)最初也認為,應該饒恕楊愔。但是,楊愔終還是被殺了。  楊愔所作的事,從理論上只是忠於小皇帝。而且楊愔的治國能力,是得帝國上下高度認可的。高洋讓楊愔充當執政官結果,就是人們雖然不認可高洋,卻認可當時北齊的政事。“高洋把政事委託給楊愔處理,楊愔總攬國務大權,盡心盡力的治理國家,所以當時的人都說上頭的君主昏昧,下面的政治卻清明”。而且,後來的北齊帝國,再也沒有出現一個楊愔這樣優秀的執政官。  皇族在清理高洋嫡系時,把這樣一個極具人望的大臣殺了,自然不能不對天下有所交待。  於是,婁太后在哭吊楊愔時說,“楊郎是忠而獲罪”,併為楊愔製造了一隻金眼珠(楊愔的一隻眼珠,在拘捕時被打得落掉出),親自塞進楊愔的眼眶內,說,“聊以表示我哀惜的心意。”  而常山王高演(不久後的孝昭帝)也表示,自己非常後悔殺了楊愔。於是,就借小皇帝的名義,公佈楊愔等人的罪狀(證明清除高洋嫡系是合法的)。並宣稱,絕不追究他們親屬的罪責。但是,最後依然追究了他們親屬的罪責。雖然在人們勸說下,常山高演對他們的親屬採取了寬大的處理。但是,處理的結果,依然是非常殘酷的。  據《資治通鑑》記載:常山王高演也懊悔殺了楊愔。於是假天子之命,公佈楊愔等人的罪狀,並宣佈:“罪止於各人本身,家屬一律不問。”但隔不多久,卻又按簿籍各收錄五家,經常山王友王晞極力諫阻,才下令只收錄罪犯本人一房的親屬,孩幼統統處死、罪犯的兄弟都革除官職。  當高洋為太子不心狠心手辣而感到生氣、失望時,我們也許只會覺得,高洋是一個暴君。  但是,高洋太子當繼位的結果,就是高洋家破人亡了,高洋的嫡系也都家破人亡了。

北齊廢小皇帝高殷之死

事實上,只有當我們把視角放在那個殘酷的政治舞臺上,才會真正理解高洋的心情與高洋的行為。  因為帝國是由眾多自成體系擁有強大實力的豪門貴族、軍政大佬聯合控制,所以,無論誰登上皇位,也無法削弱它的殘酷性。  孝昭帝高演,通常是以仁慈、理性的形象出現在歷史書上,但是,高演奪取權力後,對高洋嫡系,也是採取了斬草除根的態度。雖然,他曾公開許諾,絕不擴大打擊範圍,但仍然擴大了打擊面。  雖然,高演當皇帝后,婁太后一再告訴高演,絕不可以讓從前的小皇帝(高洋的太子高殷,也就是高演的親侄子)有任何意外,但是,高演還是把從前的小皇帝殺了。  高洋雖然殘酷,但是,從來沒有開啟嫡系兄弟(同母弟弟)之間的殘殺。而高演終於拉開了它的序幕。所以,婁太后聽到從前的小皇帝被殺,頓時生氣了。  婁太后本來是看望重病的高演,但是聽到這件事後,就對高演說:“你活該得病得要死!”於是,看也不看高演,掉頭就走了。  高演僅僅當了一年皇帝就死了,所以高演是北齊幾個皇帝中,歷史形象最好的一個。

  但是,我相信,如果他再多活幾年時間,他的歷史形象也會徹底毀了。因為,在那種殘酷的政治格局下,誰也難以保持一種優雅、從容、理性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