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下村,宋金時期寫作“故下村”

村名,是鄉村的第一張名片,是一個體積雖小但內存巨大的信息儲存盤。比如河渠鎮固下村,就非常值得解讀。固下村,趙縣柏林寺《大金沃州柏林禪院三千邑眾碑》有記載,寫作“故下村”。

“故下村”為何改名“固下村”?且看柏鄉固城店、趙縣固城村“固”字的演變。

柏鄉縣固城店,《史記》記載:“古之封禪,鄗上之黍”,其中的“鄗”指的就是今柏鄉縣固城店,春秋時間建鄗邑。漢代劉秀在鄗城登基稱帝,建立東漢,劉秀將鄗縣改為鄗邑縣,並設為冀州刺史部的治所。北齊時,高邑縣治遷到今高邑城,此處被稱為故城鎮。一直到明代,城垣仍存,周約十六里。故城鎮後轉寫為固城店。《柏鄉縣誌》雲:“縣北二十二里有故城鎮,遺民尚存。”

趙縣固城村,在西漢時叫平棘,因其村西北有平棘山而得名。據《漢書》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豐功臣林摯為平棘懿侯”即是此地。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其子闢疆有罪,除去侯國,改置平棘縣。光武帝劉秀曾到過這裡。《後漢書》載:“光武自 還中山,至於南平棘,群臣輕請上尊號不許處也。”西晉(公元265--316年)時,把棘蒲(今趙縣城)更名為平棘。原平棘(今固城)即稱為南平棘。後來稱其為故城,又演變為固城,沿用至今。

固下村,宋金時期寫作“故下村”

探究河渠鎮固下村的起源,《寧晉地名志》記載:

故下,在李家營南偏西1.9公里處。原為沙河,改道後成一片河谷,前人遷此建村種地,取名“谷下”,後演變為今名。

“故下村”何時改名“固下村”?惜無足夠資料可以考證,但是查閱康熙十八年《寧晉縣誌》記載有“固下村”,證明最遲康熙初年已寫作“固下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