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生活的態度,就是你對孩子的態度

幾年前我參加了一場面向父母的講座。講座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舉行。因為趕上暑假,現場有很多帶孩子的家長。

我注意到兩個媽媽:

一個媽媽腿上打著石膏,正撐著拐給兒子挑書。

一個媽媽滿面愁容,似乎要把書架上所有關於“如何讓孩子聽話”的書都掃走。

我和同事說,這兩個媽媽一定會去聽講座。果然,十幾分鍾後,她們都出現在講座的現場。


你對生活的態度,就是你對孩子的態度

講座進行得很熱鬧,

我能感覺到,在家長眼裡,專家就像救命的稻草。

石膏媽媽向專家提問了。她的情緒非常激動,她痛心疾首地歷數兒子的缺點,話裡話外孩子藥丸。專家幾次提醒石膏媽媽:“不要這樣講孩子。”石膏媽媽都充耳不聞。

我覺得很奇怪。她的兒子真有那麼壞嗎?在她撐著拐給兒子挑書的時候,她10歲左右的兒子一直耐著性子陪在她身邊,主動幫她提包,還頗細心地照顧她,在她站不穩時及時伸手去扶她。

為什麼她看不到兒子的好呢?她兒子可比我小時候懂事多了。

愁容媽媽也向專家提問了。她覺得自己的小女兒特別沒禮貌,自己對此毫無辦法。

她的小女兒非常不滿她的說法,當場打斷了她:“我都說了好多次,不要喊我寶寶不要喊我寶寶不要喊我寶寶,可你總也聽不見,我已經不是寶寶了,我長大了。”

我驚訝地發現,自己曾在講座開始前和愁容媽媽的小女兒說過話,小姑娘曾詢問我領伴手禮的隊伍在哪兒,我記得她向我問了好,還向我道了謝,自始至終彬彬有禮。

我很快反應過來,她並不是“不懂禮貌的孩子”,她只想讓媽媽“別再把自己當小孩看”,可惜,她的媽媽一開口,蹦出來的還是“寶寶”。

你對生活的態度,就是你對孩子的態度

石膏媽媽和愁容媽媽都非常關心孩子的成長。

但石膏媽媽和兒子之間,豎著一面“醜形濾鏡”;愁容媽媽和女兒之間,又立著一幢隔音牆。

她們能打破橫亙在自己和孩子間的障礙物嗎?

我不知道她們是不是發現了障礙物。

教育孩子,最困難的部分可能不是“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而是面對“自己身上的問題”。

那些橫在我們和孩子間的障礙物,總是由“我們自己的問題”形成的。

我們習慣悲觀,就會對孩子的閃光點視若無睹。

我們不善傾聽,就會忽視孩子發給我們的信號。

正像《育兒基本2》裡所說:你對生活的態度,就是你對孩子的態度。


你對生活的態度,就是你對孩子的態度

“你對生活不滿意,就會對孩子不滿意……為什麼把孩子的問題,都歸到大人身上?這很簡單,卻無法迴避:因為孩子是你自己的孩子,他每天和你在一起,你對生活的一切觀點、態度、處置方式,都會原原本本地傳遞給他……要育兒,先育己。”

在沒有孩子前,我們可以任性地當一個大人,可以毫不介意自己會給他人帶來什麼影響,然而,有了孩子,一切都不同了。

在《育兒基本2》看來,父母和孩子是“合作關係”,要遵循“合作守則”,即:“多施愛,少失控;多支持,少控制:多滿足,少拒絕:多賦能,少施壓;多讚美,少差評”。

由於相比我們自己,孩子們是“非常缺少人生閱歷”的“合作者”,我們要想從他們那裡收到“愛、滿足、尊敬、讚美”,就必須先給他們做出示範,認真實踐“合作守則”。

《育兒基本》系列的作者之一徐智明,畢業於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他不但是育兒專家,還是一名企業顧問,我相信他在《育兒基本》系列裡分享的“育兒方法”,其靈感多少也來自他做企業顧問的經歷。


你對生活的態度,就是你對孩子的態度

其實,經常關注育兒信息的父母早就發現了,育兒的基本,往往也是人際關係的基本、工作的基本、家庭生活的基本。不說悉數掌握,掌握個七八成,都能讓自己在各方面實現質的飛躍。我從育兒書裡學到的溝通技巧“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幾年中,幫我成功化解了無數難題。

難怪日本教育家河合隼雄會說:養育孩子,其實是父母佔了便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