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官二代"的吶喊與彷徨——如何看待納蘭性德的感傷詞風

納蘭性德是一個有強烈悲劇感的詞人,他的詞風迥異於當時的詞家,感傷而悽婉,陳維崧評以"哀感頑豔"。但是眾所周知,納蘭性德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官二代",在鐘鳴鼎食之家長大的貴族公子為何時時憂慮,詞中總是瀰漫著無路可走的氛圍呢?如果不去了解納蘭性德的內心世界與所處的時代,很容易認為其詞是無病呻吟,可是事實上納蘭詞的悲哀絕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納蘭性德將一生難言之情的寄託詞中,他的吶喊、他的彷徨,都可從其詞中窺見一二。

一、"夢醒了無路可走"的彷徨

在幾百年來如火如荼的"紅學"中,清代就有人認為《紅樓夢》是明珠的家事,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就是納蘭性德,雖說這種說法已被考據後否定了,但是不去理會其中的牽強附會,一方面說明納蘭家族的鼎盛,另一方面說明賈寶玉和納蘭的思想是有相似之處的。

納蘭性德是滿族人,生於公元1655年,字容若,與康熙皇帝同年出生,與慈禧太后屬於一系。其曾祖父的妹妹是努爾哈赤的妻子、皇太極的生母;其父是權相明珠,權傾朝野,顯赫一時;其妻盧氏,是兩廣總督的女兒。納蘭容若自幼聰明好學,其父又極其重視儒家文化教育,17歲補諸生,貢入太學,22歲殿試名在二甲,賜進士,選授三等侍衛,後來晉升為一等侍衛,在御前任職這9年之中,納蘭容若"御殿則在帝左右,扈從則給事起居"。

一個

可是,看似順風順水的納蘭容若所處的時代是表面繁華平靜,實際開始頹唐沒落的時代。康熙帝統治時期,百廢俱興,清廷內部鬥爭激烈,1673年爆發三藩之亂,康熙用了八年才將之平息下去,連年的戰爭讓未來得及鞏固的清朝遭受了沉重的打擊,所謂的"太平盛世"之下實則危機四伏。

納蘭容若是皇室近親,是貴胄公子,他日日奉命駕前,而本性純真通達,不貪戀聲色犬馬,他像是敏感的先驅一樣,在繁華穩定的環境中,看到了無可避免的頹勢,悲哀、苦悶、彷徨在他的詞中深藏,納蘭詞就是他無可奈何的人生空幻的悲嘆。如:

《如夢令》

萬帳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歸夢隔狼河,又被河聲攪碎。

還睡、還睡,解道醒來無味。

《採桑子》

誰翻樂府淒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

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詞中表現出他對生活的厭倦,"不知何事縈懷抱",生活中納蘭容若也許本不會有什麼痛苦,可是他的擔憂不在個人,而是對時代、對國家的憂慮。這正是納蘭容若和賈寶玉的另一個相似之處,他們敏感地發現了朱樓玉宇將塌,卻無力改變,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頹運方至,變故漸多,寶玉在繁華豐厚中,且亦屢與'無常'覿面,⋯⋯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者,獨寶玉而已。"納蘭容若和寶玉一樣,他們過早醒悟,卻對家族、時代的傾覆無能為力。

一個

對納蘭性德所屬的家族和他賴以生存的階層來說,納蘭是一個叛逆者,他對所屬的王朝的前途感到懷疑,對封建政治生活感到厭倦,但是他沒有勇氣突破家世、門第的束縛,納蘭個性內向,在皇帝面前規範言行,不失分寸,"觀其意,惴惴有臨履之憂。"納蘭的性格和做事態度決定了他不會大聲疾呼,他所處的時代和環境決定他不可能有改變制度的想法。因此他苦悶,這種憂思是無法言說的,或許妻子盧氏能夠理解他,但感情生活的創傷使他雪上加霜。

二、無聲吶喊的邊塞詞與悼亡詞

納蘭容若一生短暫,年僅31歲便英年早逝。他在文學上,成就最大的就是納蘭詞。大約有348首,有自己編集的《側帽詞》、託友編集的《飲水詞》。莫友芝評:"倚聲家直聳為李煜後一人,雖陽春、小山不能到",嚴繩孫評:"雖列之《花間》《草堂》,左清真而右屯田,亦足以自名其家矣",這些評價中,將納蘭容若與李煜、晏幾道、周邦彥等人相提並論,納蘭詞的確繼承了前人的諸多經驗,李煜的悲慨悽婉、柳永的婉約清雅、蘇辛的豪放清雄,但是納蘭是納蘭,納蘭有它獨特的特色。

納蘭詞中寫了納蘭於相府中、金殿前看到的世界,寫了自己的婚姻愛情的幸與悲,也寫了其扈駕巡邊生活的感受。其中邊塞詞和愛情詞最能表現出納蘭容若彷徨無措的痛苦,下面以這兩類詞作為本,我們從文字中傾聽納蘭容若"無聲的吶喊"。

其一,憑弔興亡與抒發羈旅愁思的邊塞詞。

納蘭性德從22歲到31歲擔任康熙的侍衛,常伴左右,皇帝巡視京畿或者出行塞外邊關,納蘭都會隨行,這些經歷為納蘭寫邊塞詞提供了創作源泉,而且,納蘭曾經奉命出使西域,行程千萬裡,他領略了西域的奇異風光,也親身體驗了邊塞的艱苦生活,因此,納蘭的邊塞詞是紮根現實的,而納蘭的獨特感受與思考讓其詞與前人迥異。

納蘭出塞行經古戰場時,作:

《南鄉子》

何處淬吳鉤?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當年龍戰地,颼颼。塞草霜風滿地秋。

霸業等閒休。躍馬橫戈總白頭。莫把韶華輕換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廢丘。


一個

他面對著一片荒原,秋風吹著滿地衰草,而這裡是當年爭霸之地,金戈鐵馬、廝殺怒吼,全然灰飛煙滅,而當年的英雄呢?不過只剩下一堆廢丘,這其中是納蘭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思考,人人皆想成就宏圖霸業,但是為戰爭而死是多麼不值得。漫長而枯燥的羈旅生活讓納蘭感到煩悶,他思念故鄉,卻身不由己,如:

《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那麼納蘭為何會產生如此悲觀的感慨呢?封建社會到了清代已是強弩之末,迴光返照般的輝煌擋不住必然沒落的結局,也許納蘭已經清醒認識到時代的不可逆轉,所以他面臨戰場,不僅為此感傷,他想喊:不要用青春年華去換萬戶侯。可是就連他自己都身陷其中,無法解脫。如:《滿庭芳》所說:"嘆紛紛蠻觸,回首成非。剩得幾行青史,斜陽下、斷碣殘碑。年華共,混同江水,流去幾時回。"

金笳聲聲已去,昔日戰士的碑碣上一片瑟瑟,他們的年華在歷史中被埋沒,而納蘭的心中為之感慨,也對功名利祿有了厭倦,他鬱結於心的惆悵和幻滅是無法言說的,所以只能藉詞來派遣一二,所以看納蘭的詞可以看出他的真情,也可以聽見他內心深處的哭泣。

其二,血淚合成的悼亡哀歌。

納蘭性德的悼亡詞在他全部詞作中佔很大比例,主要以悼念亡妻盧氏為主,而細細讀來,納蘭悼亡詞中還有對自己無可掌握的命運的悲哀。中國悼亡傳統始自《詩經》,後有元稹、李商隱、蘇軾、賀鑄等,皆有千古流傳的悼亡作品。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但是生者對逝者的思念與懷戀無處訴說,傷悼正是對美好事物或者美好回憶的追憶。盧氏與納蘭舉案齊眉,伉儷情深,二人是夫妻,也是朋友,納蘭曾在詞中將盧氏稱為"知己",而妻子的亡故讓他痛感後悔。"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當日詩情畫意的生活不可重來,如今獨立斜陽下,滿腔悔恨無人訴說。

納蘭詞中,最打動我的便是這首:

《蝶戀花》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夕如環,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愛情的美好轉瞬即逝,正如月亮不能終日圓滿,如果能換回與妻子的美滿,願意像荀粲一樣用身體將冰雪融化,為妻降溫。詞中用燕子、雙棲蝶皆是美好的象徵,用樂景寫哀情,更見其哀。

"我思古人,實獲我心",在納蘭悼亡詞中,除了表達對妻子的懷念,還有就是自身理想落空的寂寞。所謂知音,就是能夠理解自己人生理想和追求的人,而知音本身,也是這份理想的載體。葉舒崇曾說:"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納蘭身為貴族公子,卻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仕途經濟讓他似被囚於樊籠,家族的重託讓他失去了自由,年年隨著康熙東奔西顧,加上病魔纏身,"長漂泊,多愁多病心情惡",在漫長的行役中,青春韶華被辜負,施展才能的機會寥寥無幾,理想的不可實現讓他的失落感見於字裡行間,這種憂憤是不能直接言說的,對亡妻的悼亡讓他有一個宣洩口,是傷悼,也是憂怨。表面看來,這些作品是如此頹廢、消極,而其中所深藏的正是納蘭對命運的訴求和對生命的留戀。

結語

納蘭容若在詞中從沒有自命清高,也沒有在詞中作出淡泊名利的姿態,他只是不甘心,也不願意走那條仕途經濟之路。納蘭站在時代的前列,處在一個沒有激情的社會中,他的煩惱看似無來由,實際上是他太清醒了。他在繁華深處獨自彷徨,在夕陽下、墳塋邊無聲吶喊,納蘭詞的感傷深藏其中,只有站在他的立場上,會發現納蘭詞絕非是一個貴公子的"無病呻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