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結構是通往小說理想國的通行證

01

《彷徨》中的絕大多數作品,雖然各篇在藝術形式上都有自己獨特新穎的地方,但總體來說都是通過幾件小事,或者幾段回憶,或者親生的經歷,或者客觀介紹,在很短的篇幅裡就把人物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不得不說是魯迅小說藝術上極大的成功。

《彷徨》|結構是通往小說理想國的通行證

《祝福》這篇小說裡,就是通過祥林嫂不斷回憶訴說自己失去丈夫兒子的悲慘經歷,來表現周圍人從傷心到不耐煩最後到歧視的整個變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祥林嫂始終沒有變化,她一直都是悽慘的、哀傷的、絕望的。有變化的是周圍的人,通過這些人面對相同的人與事,卻逐漸冷漠麻木,最後毫不關心的變化,表現那個吃人的時代特徵。

《在酒樓上》通過呂緯甫自己講述這些年的經歷,來表現他對生活的絕望。尤其是通過給弟弟遷墳和送花給阿順這兩件無聊的事,把呂緯甫精神的絕望表現得淋漓盡致。

《示眾》更是如此。這篇小說幾乎是沒有情節的,甚至語言描寫都極少。大段的篇幅都在寫周圍人的看的動作。通過動作描寫表現看客的愚昧無知,他們不是為了關心事情本身,他們作為看客,只關注看的過程,而不關心看到了什麼。在這種只顯現客觀現實的寫作手法中,將不同的人物放在一個相同的空間裡,面對同一件事,居然產生相同的反應,來表現當時整個時代大眾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自私、麻木。

《彷徨》小說的這種結構特點,與西方現代小說的結構方式很相似。截取生活的橫斷面,不強調故事“有頭有尾”,從這個片斷中表現人物特點和時代特徵。《示眾》和《在酒樓上》都是這種寫法。魯迅創作時引入了西方現代小說的寫作方法,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02

《彷徨》小說一般採用單純明快的結構,很少錯綜複雜的線索,很少展開廣闊的場面,故事發展大多都是單線條的,更有很多是以第一人稱“我”從頭講起,從第一人稱的眼睛來看人物和敘述事件。

《彷徨》|結構是通往小說理想國的通行證

《在酒樓上》《孤獨者》《祝福》都是以第一人稱見證和敘述故事的作品。

《在酒樓上》呂緯甫遇上了年末尋舊的同窗,小說從這個同窗的視角,寫他與呂緯甫相遇的場景,以及兩人的談話。在這個談話的過程中,這個同窗始終耐心地傾聽著、感受著,發現著呂緯甫的變化,悄悄地悲傷著。從同窗的視角,我們看到了一個逐漸絕望的知識分子形象,感受到了他無盡的悲傷與無奈。這種第一人稱的寫作,很有代入感,能讓讀者如臨其境、感同身受。

《祝福》也是如此。通過第一人稱的視角,讓讀者看到魯四老爺家的愚昧、落伍,暗示了整個魯鎮都是如此。祥林嫂在這樣的環境裡,非但得不到關心和溫暖,還受到別人的冷遇與歧視。

魯迅小說的這種簡單明快的寫作風格,形象地表現了一種思想。讓讀者通過閱讀一個普通平凡的故事,理解其中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思想內涵。

03

魯迅的小說還注重運用插敘、倒敘的寫作手法。

《彷徨》|結構是通往小說理想國的通行證

魯迅為了突出寫人,在敘述方法上大量運用了西方現代小說的插敘倒敘,不講求時間順序,不固定在一條線索上,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下重複悲劇。《祝福》《在酒樓上》《孤獨者》都是這樣的作品。

《祝福》是用倒敘的手法,先通過魯四叔家裡陳舊落後的現狀,表現了整個魯鎮的落後。在這個環境中,祥林嫂的最終結局只能是死亡。開篇就描寫了臨死的祥林嫂的外貌,用“間或一輪”這樣的詞語形容她不久於世的現實。接著,再倒敘祥林嫂曾經歷的苦難,和受到世人歧視的經歷。這種倒敘的寫法,更深刻地表現了祥林嫂的悲哀與絕望。

《在酒樓上》詳寫了在酒樓上偶遇同窗的呂緯甫。通過他的自敘表現他的絕望。這篇小說似乎沒頭沒尾,就一個酒樓上喝酒的片斷。由這個片斷的描寫表現出人物的特點。所以,這篇小說也是不講求時間線索的。

《孤獨者》這篇小說,開卷即感受到一種十分沉重、壓抑和悲愴的情感氛圍。作品以送葬始,以送葬終,本身就定下了低沉壓抑的情感基調。而魏連殳的對於“寒石山”社會的無情揭露,對於自身處境以及當顧問後的清醒分析,“我”對魏連殳的同情,都讓作品在在封閉的結構中迴環往復,更加強化了作品的力量,也有助於啟迪讀者去認識形成魏連殳悲劇的各種原因。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小說《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是我國現代文學寶庫中的精品,值得我們反覆學習,認真欣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