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场上有哪些职位很平凡但是是肥差?

乐灿灿的vlog


古代官场所谓的“肥差”,其实就是在权力体系中攫取“非正当利益”的能力,进而言之,就是权力体系自身所存在的“制度性漏洞”。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的官场,在五种情况下,一些看上去很低很平凡的职位其实都“暗藏玄机”,最容易出现“小官巨贪”的情况——


一、能够接触到钱的地方,监守自盗很容易

范例:仓场书吏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粮食是第一“硬通货”。而遍布全国各地的储粮“官仓”就相当于“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库”,地位非常之重要。

面对巨大的财富资源,仓场书吏,这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官位,就成了“油水”丰厚的肥差。

仓场书吏获取不义之财的方式,主要是上下其手、监守自盗。一方面,在古代的大多数时间里,农民都是以粮食实物来缴纳各种赋税,这就给了仓场书吏们大量的“机会”,比如在明代,他们发明了所谓的“淋尖踢斛”。就是说官府用十斗之“斛”来称百姓所交之粮,书吏要求斛必须装满压实而且要“冒尖”,然后再狠狠踢上一脚,洒下来的粮食就被“贪污”了,百姓还得再次填满官斛才能过关。

顾炎武在《钱粮论下》中形容:"使改而徵粟米,其无淋尖踢斛,巧取於民之术乎?"亦省作" 淋踢 "。

除此之外,仓场书吏还负责为百姓所交的粮食“定品定级”,这里面的人为因素就更大了,很多百姓为了定上更高的品级,不得不行贿书吏。而书吏们把百姓交粮的级别压低后,再“以次充好”向上汇报,如此上下其手,赚个盆满钵满。

更为大胆的仓场小吏,还敢干脆把官仓的优质粮食拿出去卖了,然后买回发霉变质的劣质粮充数,大肆赚取差价。至于上面有人来检查亏空时,能蒙就蒙,不能蒙就干脆偷偷放火付之一炬,让贪腐证据“人间蒸发”,大不了受个“失职”之罚,反正钱早就捞够了!


二、涉及政府采购的部门,乱花公款两头骗

范例:内务府采办

卖炭翁被宫中采办强买强卖刻意盘剥的故事大家早就耳熟能详。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而“政府采购”在古代一直都是最为“腐败”的部门之一。

清代负责宫廷生活保障的“内务府”,可以说将这种“腐败”达到了极致。

内务府采办别看官小,但是,却都是从满八旗中的正黄、镶黄、正白所谓“上三旗”中选出来的,各个背景深厚。

他们敛财手法可以用“两头骗”来形容。

对下,他们以孝敬皇帝之名,要求各地官员、各行各业免费向内廷进献各种财物;

对上,他们再把这些东西以高到离谱的价格报给皇帝,以此骗取巨量公款中饱私囊。

道光皇帝3000两银子补衣服上的一个小洞,光绪皇帝因为鸡蛋4两银子一个而不敢多吃……这些大家熟悉的故事看上去像笑话,但却是真实存在的。皇帝久居深宫,闭目塞听,完全不知道民间的事情,内务府的大小官员们玩弄他们如在股掌之间!


三、具有垄断地位的部门,我想怎样就怎样

范例:巡盐道

中国古代,从西汉武帝时期大臣桑弘羊提出“盐铁论”开始,作为生活必需品“盐”的国家专卖制度,就成为历朝历代政府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之一,而这种高度的垄断,也带来了高度的腐败。

到了清朝,川闽地区的茶叶、云贵地区的铜矿、江淮地区的食盐已经成为重要的“财源”支柱。而清朝也在各地设置巡盐道这一官职,负责盐业的生产、运输、售卖等等。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一个细节,江南巡盐道任伯安虽然只是个一抓一大把的四品地方官,但是,每年光给九阿哥胤禟的“孝敬”就高达100万两,这其中虽然有戏剧化的演绎,但是也确实说明了盐道的“油水”有多么惊人!

盐道是所有道台一级官员中公认的“第一肥差”,很多人愿意花上百万两银子来“买”这个官,这一点连皇帝自己都知道。

由于垄断了整个行业市场,盐道官员们既可以少报产量损公肥私,也可以随意变动价格牟利,更还可以搜刮盐商,更有甚至,甚至可以勾结私盐贩子……

总之,上亿人每天都不能缺少的口中“滋味”,就被他们少数人牢牢控制在手中,他们怎么折腾怎么是,谁也没有办法!


四、掌控重要信息的关节,我决定你的命运

范例:媒官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今天人们的眼光看来,婚姻自主自由是个人的事儿,似乎天经地义。

但其实,中国古代的政府对“婚姻”这个事情是十分关心的,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了专门的官方“婚姻介绍所”——媒氏。

《周礼·媒氏》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政府的“媒官”不但要负责撮合青年男女的婚配,还要管丧偶的鳏夫寡妇的“第二春”,更重要的,他们还负责界定和判别婚姻双方的财产产权问题,权力越来越大。

此后的历朝历代,官方的“媒官”职能一直以各种形式存在,到了清朝,其权力达到顶峰,其“油水”也达到了顶峰。

一方面,由于“重男轻女”,导致男多女少,性别比例日益失衡,“稀缺”就是商机,官方机构掌握着最全的“女性”信息,所以,光棍们要想找个好老婆,就得行贿媒官。

另一方面,在边疆地区这种情况就更加严重,“女性”别当成商品一样“物以稀为贵”,而媒官们可以从全国各地调动“资源”,很多起义军被俘的妻女,还有被处罚官员的女眷也都在他们手里,“奇货可居”让他(她)们俨然成为“婚恋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大佬,至于“好处”和“油水”吗,那自然惊人!

五、权力能够寻租的环节,到处都是潜规则

范例:通判、狱卒

吴思先生在他的名著《血酬定律》中用整整10节内容讲述了中国古代“灰牢考略”,向我们详细描述了“牢狱”系统的黑暗与腐败。

而作为司法体系里最低等级的“通判”与“狱卒”,就成为这一“潜规则”的最大“既得利益者”。

以明朝为例,通判虽然只是个从七品的小小京官,但是,每人却掌握着好几个县的“终审判决权”。按照当时的规定,各地凡有比较大的案子,在当地审结后,必须上报朝廷,由通判负责量刑。在司法体系不甚健全的古代,这种“自由裁量权”便成为谋取私利的巨大空间。

一言可以死,一言可以生。生死之间,但看银钱。

狱卒严格来说,连“官”都算不上,在明朝,这就是一个必须世代相传的“贱吏”,属于社会的最底层。

但是,只要有权力,就有寻租的空间!

不管你犯没犯罪,也不管你在外面是多么的风光,进到牢房里,就是老子的天下,要想过的舒服一点少遭罪,就必须拿钱开道。

家人想来探视,交钱!想给你送点吃穿用品,交钱!甚至想不挨打不挨欺负,更得交钱!

于是,狱卒就从“犯人”及其家属身上赚了无数的“黑钱”,虽然正当收入微薄,但是各个花天酒地逍遥快活!


时光摆渡人


要说古代官场上有哪些职位很平凡,但又是肥差的话,恐怕非盐官莫属。食盐,不仅是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有“人不吃盐浑身没力”的说法。

正是具有了这些特性,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食盐均由官府实行专卖和管控。而执行或实施这项制度的官员,就是盐官。由于盐官常与盐商及钱财打交道,看似官职平凡,实则却是个大大的“肥缺”。


古代盐官制度

盐官的设置,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并不是政府组成机构。在秦国,商秧变法后,设置了管理食盐专营的官署。据《左传》记载,“海之盐蜃,祈望守之”。意思是说,祈望后世立盐官之始。盐官的真正设立,却是要到汉武帝时期。

现知最早的记载出自《史记》,盐官主管生产、分配以及转运。有说汉武帝设立盐官,主要是因为频繁用兵而财力不足。但这肯定不是主因,由于食盐涉及民生,由商贾把持不利于国家经济,且逐盐获利丰厚,各地垄断山海之利。

盐和铁在古代都属于战略性经济资源,将这部分收归朝廷,有利于打破各自为政,商贾垄断的局面。因此,盐官只设于产盐之地。据《续汉书·百官志》记载,“凡郡县出盐多者置盐官”。


汉武帝先派遣孔仅、咸阳在全国范围内,遍设盐官、铁官,人员配备上,首选过去曾经营盐铁业的巨贾。一来可以让这部分熟悉行业经营者继续发挥作用;二来又可使政府全盘接管时不至产生抵触。

汉武帝开创盐官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后,在原有的郡县盐官基础上,又增设了均输盐铁官一职,并厘清各自权限。盐官负责产盐和征收盐税,均输盐铁官则负责向大司农运输盐品。

均输盐铁官所运输的盐品,主要供给宫廷及政府所需,多出的部分则贮藏起来,用作日后抑制食盐价格波动,消弥地方价差以稳定社会经济。


据《史记》记载,“使孔仅 、东郭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 。 ”

盐官虽是个肥差,但也出过不少清官

盐业在古代算是个暴利行业,盐官分为盐官令和盐官长。通常情况下,还配有盐官丞,盐官的待遇与同级地方官员相等。由于食盐只能由朝廷专卖,煮海为盐或盐井熬盐,出来的盐就如同白花花的银子一般。因此,不少的盐官在未到告老还乡之时,便已成了腰缠万贯的富豪。

而在清史中,认为“盐道一关,尤关国课”。清代的盐税,几乎占了清政府税收的三成。盐官一职,成了官场上的香饽饽。不过,历代的盐官当中,却也不乏清廉之官。


北宋时期,写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宰相晏殊,就曾当过盐官。任职十大盐场之一的西溪盐官时,就不屑与盐商同流合污,成了当时的一股清流。范仲淹也曾担任淮盐贮藏转运官员一职,同样是以清廉著称。

康熙时的两淮盐运使张应诏,一生清贫两袖清风。任职期间,不断被大肆诋毁甚至排挤,康熙虽知其操守,明知他是被诬陷,却也架不住众多的弹赅密折。无奈之下,只好朱批回复强压下去,“从来操守亦是难保,往后再看再说。”雍正三年,张应诏告老还乡。史称“一生廉洁,还乡无余财”。


夜不闭户深耕半夜


在这里给你介绍推荐一下明代四大肥差。

它们分别是吏部文选司、吏部考功司、兵部武选司、兵部武库司。

1、吏部文选司负责官员的选拔和分配工作。在吏部,四品以上的文官由吏部尚书亲自选择,至于四品以下的知府、知州等官员,全部有文选司郎中挑选。

2、吏部考功司负责对天下各级官员进行考评,同时给出需要升迁、处分的官员名单。

3、兵部武选司,和吏部文选司类似,武选司不归吏部管理,而是归属兵部管理,专门负责全国武将的安排和调动。明朝有九边重镇,兵部尚书负责挑选各镇总兵和副将,最多也就是管理参将,至于参将以下的武官,全部由武选司郎中挑选。

4、兵部武库司,顾名思义,武库司负责各地军队物资、武器的调配工作。明朝上百万军队,后勤物资都归武库司管,还管一些兵器作坊。就好比现代的后勤部,加各种兵器公司。

这些官员虽然本身官职并不高,可是管理很多官员的升迁和军需的调配,所以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肥差。


老霍说史


缺乏制约的权力往往会滋生腐败,在官场上更是如此。中国古代的官职体系中,就有一部分职位为世人梦寐以求、趋之若鹜,一旦得偿所愿,必然巧取豪夺,上下其手,大贪特贪。就拿清朝的官制而言,至少有两个职位看似平凡,却是油水丰厚、日进斗金,众所谓“肥差”者也。

仓场侍郎。古代社会,粮食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也是价值坚挺的硬通货,商品贸易、官员俸禄都可以用粮食来进行结算,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清朝的时候,政府每年要将所征收的粮米解往指定地点及首都北京,以供官、军之用。这种粮米一般是经运河漕船运送的,因此叫漕粮。漕粮解到指定地点及京师后,要收贮在一定场所(即仓场)中,这样就需要有一个管理漕粮收贮的行政机构,这个机构隶属于户部,叫仓场衙门。该衙门的长官一般由户部侍郎兼任,故又称为仓场侍郎。仓场侍郎表面上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是手中却掌握着巨大的一笔财富。他可以命令负责收储漕粮的手下官吏在计量称重、等级验收、搬运费用等方面大做文章,还可以让负责漕粮保管储藏的官吏虚报损耗、以次充好、偷梁换柱。在漕粮发放时,仓场侍郎及手下官吏还可以短斤少两、造作假账来中饱私囊,将国家财产转移到自己手中。即使事发,仓场官员甚至可以人为制造一场大火,让贪污的证据灰飞烟灭。有清一代的仓场侍郎大都是这样的“硕鼠”。

河道总督。清朝为了治理黄河、长江、以及海潮倒灌的水患,设置了河道总督一职,专门管理江河堤坝和沿海海塘的修建。河道衙门所管理的这些业务项目,都是耗资极为巨大的超级工程。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黄河泛滥,朝廷每年光是拨给山东地区修理河堤的款项就达白银八百万两。河道衙门拿到这笔巨额资金以后,按惯例会截留大部分,在本衙门内按官职大小集体分肥。然后将修造河堤的工程层层转包,每一个环节再加以盘剥。等工程到了真正施工者的手中,利润空间已经很小了。施工者为了弥补利润损失,只好偷工减料,大搞豆腐渣工程。黄河泛滥的时候,所修河堤根本抵抗不了洪水的冲击,瞬间崩溃。遭殃的是黄河两岸的老百姓,发国难财的却是以河道总督为首的一群贪官污吏。朝廷对此也无可奈何,来年还得再拨治河经费。所以,清朝时期的河患年年有、年年治,却永远也无法根治。


棒槌袄袄


其实古代一些管理钱粮的官吏是权力非常大的。而且油水也非常的大,像粮食这种官职非常容易贪污腐败,再加上对于粮仓如果管理不善的话,经常会用一些旧粮以次充好。

所以也会使得这些小官大发横财。虽然这些小官他们的地位非常的低,但是粮食作为国家稳定的根本,一旦出现任何意外的话会给整个国家带来重大的损失,可以说他们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旦出现任何意外的话,这些小官们都难逃罪的。所以后来这些小官为了应对上面检查,经常会把粮库点燃,因为这样就可以造成死无罪证。从而使自己逃过处罚,并且会跟自己的上司说是因为打雷闪电导致的粮库被引燃。

所以自己的上司也不会怪罪自己,因为根本不是自己的职责失误,而是天灾所致。

当然时间久了,自己的上司也会有所察觉,在这个时候这些小官就会贿赂自己的上司,并且把自己的上司拉下水,这样就可以使自己高枕无忧。

并且有些管理粮食的小官经常会把一些新鲜的粮食卖给一些商家。这样就会使得自己赚取大量的利润,而自己也会购物买一些发霉的粮食,然后以次充好。

可以说这是利润非常大的行为,一旦如此的话,将会使得这些小官变得非常的富裕。并且这些小官也会和自己的上司说,是因为天气潮湿导致的粮食发霉,所以根本不会怪在自己的头上。


花哥历史课


这个问题要分朝代说。每个朝代编制不同,职权大小就不同。

我们就以官员配置名目繁杂的明朝来说。

如果你生活在明朝,如果想要进编制内当个公务员,不仅工资高而且工作相对轻松。那么就有四大肥差等你挑选分:兵部库选司、吏部文选司、兵部武选司、吏部考功司。

为什么说这事肥差?因为有油水而且很轻松。

首先,吏部文选司是干什么吃的呢?这个官的职能就是分配人才,负责朝廷官员的升迁调动!接下来的就不用我说了吧。想升官?拿钱!想到好地方当官?拿钱!想坐我这个位置?没门,小心分分钟削了你!

还有就是吏部考功司,这个官的职能和吏部文选司差不太多,也是负责人事变动这类的工作,但这个考功司独特就独特在一个地方了,这个官同时还负责

人才的选拔!我的天,这根本就是人人向往的一件美差吧。平时大概也没什么事,就是填个推荐表推荐一下人才。

你是人才吗?哦,给钱了,那就是人才。

你是人才吗?看你那穷酸相,还人才?我看是人渣还差不多!

你是人才吗?我去,这么多金元宝!你是人才中的人才,保你当大官!

再下来就是兵部武选司和库选司。

这两个官职为什么能够称得上是肥差呢?从字面意思上我们也能想清楚,当然是因为这俩官职和兵部挂上钩了。兵部是掌管着武官的部门,自然而然的,这个武选司和库选司就和上文说的文选司一样,拥有对官吏的的任免权。而古代兵部的账原本就是一笔烂账,更别说在兵部里担任如此重要的人事调动权了。而且这俩官职比起其他兵部的官职还有一个什么好处呢?就是武选司和库选司不用上战场,没有生命危险,只管天天收钱爽歪歪就完事儿了。

如果有朝一日你穿越了,强烈建议你选这四个职业,真的,可香了……


历史是个大葫芦


其实太监也是一个相当有前途的肥差。

宦官制度在我国那是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太监这一职务,不过那时候的太监主要职能是祭祀。后来经过不断演变,就开始走进了皇帝的宫里,负责处理一些杂役琐事,因为皇宫里有很多需要有体力的男人才能做的工作,宫女无法胜任,但是又怕这些男人在后宫行不轨之事,于是就对这些男人进行阉割处理。

就是因为当太监需要净身,因此当只有一些穷人家的孩子,走投无路了才会去当太监。社会上对这些人也有些歧视,认为他们是不完整的男人。

虽然当太监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从生活的水平来看,这太监确实是个肥差。

太监的工资

其实本来这太监的工资并不高,比如清朝的太监被划分为20个等级,大概也就是总管太监,首领太监和普通的小太监。总管太监的月工资是8两银子8斗米,级别最低的小太监工资是2两银子2斗米。按照现在的人民币来算,清朝的一两银子也就值500块左右,10斗米价格在2至3两银子。这工资看起来很平凡,但是太监们大多还有些“灰色收入”。

就比如帮皇帝、太后跑腿传旨会有各种各样的费用。一般太监们宣读完圣上的谕旨后,听完谕旨的大臣都会给太监赶紧沏茶倒水,好好招待太监,并且还会给太监备上礼品,一般都是送银两或银票。

左宗棠被太监索要“关节费”

但是,耿直纯厚的左宗棠就干不来这种事。1881年初,左宗棠从陕甘总督任上奉命回京述职,在1月30日来到了京城后,左宗棠急忙赶着进宫向慈禧述职。但是在进宫的时候,左宗棠被太监给拦了下来,向他要3000两关节费。

这种费用就是皇帝或者太后身边的人对求见者的敲诈,尤其是在晚清相当普遍,连皇帝也都是默许的。如李鸿章在见慈禧或者光绪的时候,就会给太监三四千银子,这样太监才不会暗中作祟。

但是左宗棠就不买太监的帐,见到太监索要关节费,左宗棠直言:“我系奉皇帝命来京,何以付费?不给一个铜板!”,不让见太后,那就不见了呗,于是双方僵持了三天后,李鸿章为了大局考虑就帮左宗棠付了这笔钱。太监成功挣得三千银子。

2月3日,进了宫后,左宗棠向两宫太后及光绪帝讲了新疆的情况,慈安太后相当感动,奖励给了左宗棠一副咸丰帝使用过的眼镜。结果太监送眼镜的时候,又一次向左宗棠索要关节费,左宗棠再次拒绝,就是不给钱,大不了不要眼镜了。

眼瞅着左大人要拍屁股走人了,恭亲王奕訢只好出面替左宗棠付了八千两银子,这才避免事情闹大。太监又挣得八千两白银。

2月27日,左宗棠升官了,被慈禧擢升为军机大臣,相当难得。因为左宗棠没有考中过进士,只是凭借军功成为宰辅的。这次按照惯例,太监又该讨要了,这会左宗棠相当大方,直接给了太监一百两银子,搞得太监有些不高兴,不过太监多少也得了一百两的银子。

这些还算是挣得少的,晚清著名总管太监李莲英挣得更多,据史料记载李莲英:

“庚子以前,前后共计所得,已数百万”,而“庚子以后,八年之中复事搜刮,所得不下二百万”

由此可见,这太监一职也是个肥差,别管你是封疆大吏还是王侯将相,都得给钱。这还只是挣钱一方面,会玩政治的,还能像明朝的魏忠贤那样搞个“九千岁”的称号玩玩。


虾扯文史


有一个词叫做“肥差”,指的是中间有油水可以捞的差事。在古代,做官是最有赚头的,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是所谓伴君如伴虎,做官想要保证自己官运亨通一帆风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更何况历朝历代帝王,都非常厌恶贪官污吏,想要通过做官来大大捞一笔油水,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比做官而言,在古代有一桩官差,油水最多,也是人人挤破头的想要去做的差事。

这桩官差,就是做看守库银的衙役。拿清朝举例,看守库银是一个非常紧要的差事,清政府规定,专门负责看守库银的衙役,只能由满族人担任。而且跟负责其他职责的衙役不同,看守库银的衙役,每3年一轮岗,不得续任。

也就是说一个满族衙役,一辈子只能有3年的时间可以获得看守库银的机会。而且这个岗位的竞争非常激烈,库银由户部直接管辖,所以看守库银的衙役也需要由户部进行调拨。僧多粥少,为了能够干上这桩差事,很多满族衙役直接想出了一个投机取巧的方法,就是贿赂上级长官。

银子一送就是至少500两起步。在清朝,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如今的200元人民币。也就说想要当上一个看守库银的衙役,贿赂金一掏就是至少10万,令人乍舌。不过对于这些衙役来说,前期投入虽然多,但是后期也是有赚头的。所以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倾家荡产掏出这笔钱,以换得一个可以看守库银的肥差。

而这个差事的油水,就落在“监守自盗”4个字上。俗话说“家贼难防”,衙役们每日看着白花花的银两,没有不动心的,所以就想方设法的从库房中偷银子。清政府为了防止衙役偷银子,也用了很多方法。好比说衙役上岗的时候,必须先更换一次衣服,穿上特制的紧身衣。

这种紧身衣没有内兜,而且比较贴合身子,如果想要在衣服里夹带银两,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即便如此,还是有衙役想出了方法,就是在离岗回家的时候偷偷的将这件“紧身衣”带回家,进行改造,然后使用这件改造过的紧身衣来偷窃库银。

发现更换衣服这件事也不足以防范之后,清政府又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这种办法可谓是釜底抽薪,差点就从根源杜绝了衙役偷盗库银的恶习。那就是要求所有看守库银的衙役,在换岗的时候要脱光了衣服,裸身从库房里出来,接受检查。

当时没有“女衙役”一说,大家都是男人,即便脱光了衣服也无所谓。可是很快又有人想出了新的方法,那就是将库银砸碎,将它塞在自己身体的某个隐私部位,以此夹带出库房。在古代,银锭和碎银子一样,都是真金白银可以用来消费。很多衙役就靠着这一招,日日夹带银两出库,3年至少能攒下将近20万的家财,比当时很多人一辈子赚的都要多了。






八零零三


其实古代一些管理钱粮的官吏是权力非常大的。而且油水也非常的大,像粮食这种官职非常容易贪污腐败,再加上对于粮仓如果管理不善的话,经常会用一些旧粮以次充好。所以也会使得这些小官大发横财。虽然这些小官他们的地位非常的低,但是粮食作为国家稳定的根本,一旦出现任何意外的话会给整个国家带来重大的损失,可以说他们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旦出现任何意外的话,这些小官们都难逃罪的。

所以后来这些小官为了应对上面检查,经常会把粮库点燃,因为这样就可以造成死无罪证。从而使自己逃过处罚,并且会跟自己的上司说是因为打雷闪电导致的粮库被引燃。所以自己的上司也不会怪罪自己,因为根本不是自己的职责失误,而是天灾所致。当然时间久了,自己的上司也会有所察觉,在这个时候这些小官就会贿赂自己的上司,并且把自己的上司拉下水,这样就可以使自己高枕无忧。

并且有些管理粮食的小官经常会把一些新鲜的粮食卖给一些商家。这样就会使得自己赚取大量的利润,而自己也会购物买一些发霉的粮食,然后以次充好。可以说这是利润非常大的行为,一旦如此的话,将会使得这些小官变得非常的富裕。并且这些小官也会和自己的上司说,是因为天气潮湿导致的粮食发霉,所以根本不会怪在自己的头上。

所以我们看到古代的一些小官都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赚钱,这是因为在古代贪污腐败的成本非常的低,

并且利润也非常的大。


贾大智


在古时,帝王一般会控制铁盐二个行业,人没盐无法生存,再加古时提炼盐工艺落后,控制好盐,也就控制好了人。铁更为重要,古时冷兵器时代,但凡要打仗,武器一般须耍大量铁来打造兵器。控制好铁也等于控制了战争的主动性,所已是这两个部门的官员是肥缺,但朝代不问部门社制也不同,有可能兵部管铁,工部管盐,也有可能户部管盐,看朝代而定。当然吏部也可能是肥中之肥,有的朝代可以买官,那吏部自然也悬肥缺,主要还要看是那朝那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