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頻繁重複同種行為,或是“常同行為期”表現,家長要把握機會


導語

重複行為是孩子特有的一種現象,心理學家又稱為“常同行為期”。孩子在不熟練一種行為的時候,需要通過大量的重複練習來加深對這個行為的認識。

孩子頻繁重複同種行為,或是“常同行為期”表現,家長要把握機會

案例分析

嫂子最近經常給我抱怨,侄子現在越大越不懂事,家裡給他買的玩具小汽車,總是拆的亂七八糟,零件一大堆。

嫂子買來新的玩具小汽車,侄子還會拆掉,再想重新組裝時零件已經找不到了,每次回到家裡的時候總是亂糟糟的,每次都把新買的玩具給拆了。

之前我也聽在幼兒園上班的閨蜜說過類似的事情,班裡有個叫琪琪的小女孩,她喜歡爬樓梯,因為教室在二樓,她每次下課都要爬會樓梯,不上也不下,只是重複上下樓梯這個過程。

開始園內老師看到還會阻止琪琪,害怕她玩累了站不穩會摔下去,但是琪琪很執著,每節課下課都會去玩一會。

孩子頻繁重複同種行為,或是“常同行為期”表現,家長要把握機會

“琪琪,你怎麼不下去和其他小朋友玩滑滑梯啊?”老師問。

“我會玩滑滑梯,但是走樓梯的時候我會走不穩,每次都要媽媽扶著,我想要練習到自己可以一個人走樓梯。”琪琪回答道。

從本質上看,侄子喜歡拆玩具汽車和琪琪喜歡爬樓梯的行為是同一種,屬於重複一種行為,侄子是重複拆玩具小汽車的零件,琪琪是重複爬樓梯的動作。

一、為什麼孩子喜歡重複同一種行為

幼兒的能力和記憶力還不完善,他們沒有辦法一次性的完成一件事情。

例如學字母,老師教一遍,自己學一遍,記不住,回家之後再寫,就是讓學生重複寫字母來加深對字母的記憶。這就是重複練習的行為。

因為孩子一直重複一件事情,就會對這件事情產生深刻的印象。

孩子頻繁重複同種行為,或是“常同行為期”表現,家長要把握機會

二、這種行為對孩子的成長有何意義

1.幫助孩子記憶力的構建和想象力的培養。

家長給孩子讀睡前故事,孩子總喜歡挑著同一篇,讓家長反覆讀。家長覺得這篇昨天讀過了,換一篇吧,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昨天讀的在他心裡只留下一個淺薄的印象。

家長的重複誦讀,孩子從那個故事裡掌握故事發生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孩子會想象下一步會發生什麼,是哪種場景。可以豐富孩子的想象力。

2.鍛鍊孩子的意志力。

例如琪琪一直堅持爬樓梯,在爬樓梯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不容易,但是為了可以自己在樓梯上走穩,不用媽媽扶著走路,她堅持每節下課都去。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不是琪琪強大的意志力支撐,她可能早就放棄了。

孩子頻繁重複同種行為,或是“常同行為期”表現,家長要把握機會

3.建立安全感。

嫂子雖然批評侄子,但還是會給侄子買新的玩具汽車。侄子可以通過這件事情來確保自己在嫂子心中的地位。

幼兒的安全感很薄弱,經常因為媽媽的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而傷心,他們有時候也只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吸引家長的注意力。成功吸引家長注意力的孩子會感到開心,覺得自己受到了足夠的重視。

三、家長面對孩子重複行為時應該怎樣做

1.面對孩子錯誤的重複行為,及時阻止。

鄰居家的小孩,喜歡打小雞,每次小雞啄他手指頭的時候,這個小孩就哭,他奶奶就開始打雞,把雞攆走。過了沒幾天,這個孩子又去打小雞,開始重複之前的行為,他一哭,奶奶就來幫他。

孩子頻繁重複同種行為,或是“常同行為期”表現,家長要把握機會

這造成的後果就是這個孩子在學校也是小霸王,看誰不順眼就想動手,打不過還哭,總是惡人先告狀,他媽媽三天兩頭被老師請過去。

如果剛開始奶奶批評他,告訴他不要隨意欺負小雞,對物、對人都應該尊重,那他現在還會養成欺負同學的惡習嗎?

2.提供實物,訓練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的想象力發育不成熟,光靠語言文字很難想象出來。

孩子頻繁重複同種行為,或是“常同行為期”表現,家長要把握機會

​小時候上數學課學習正方體的時候,老師上課都拿著自己做的剪紙,讓學生看著這個正方體到底是怎樣折出來的。再通過想象,還有哪些不一樣的方法可以折出正方體。眼見的東西,印象總是更深刻一些。

3.在重複行為中,尋找新的關注點,注意發散思維。

當侄子拆完小汽車的時候,嫂子選擇和他一塊找齊零件,再重新組裝這個小汽車。在拆裝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孩子對小汽車裡各個零件的擺放位置的印象,可能會激發孩子對組裝方面的興趣。

孩子頻繁重複同種行為,或是“常同行為期”表現,家長要把握機會

總結

蒙氏教育的創始人曾經說過:“完美的秘訣是重複練習。”說白了就是熟能生巧 ,想要成功的完成一件事情,要先了解這件事情,再通過反覆大量的練習,能夠熟練掌握,達到一個完美的狀態。

孩子的重複做一件事情,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家長不要擔心,也不要阻止,這是孩子探索世界,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家長可以適當幫助孩子一起去完成這件事情,提高孩子的能力。


讓你我共同探討孩子的成長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