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为何如此容易被孩子的言行激怒呢?

每个家长都愿意跟孩子友好相处,亲密沟通,孩子也是一样。亲子沟通重点是需要更多地理解和耐心

孩子童言无忌,激化亲子矛盾

孩子的沟通方式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会存在社会上客套和顾忌,所谓童言无忌就是这样总结出来的。孩子可能会无所顾忌的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最有可能不考虑父母或其他人的感受。

比如,妈妈一大早很辛苦准备的早餐,仅仅因为孩子今天不想吃面包和牛奶,他可能就会说:“这个做的真难吃,怎么天天都吃这个呢……”或许只有孩子会这样,不顾他人感受,直白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这是孩子的一种表达,但是也足够让辛苦做早餐的妈妈感到生气和愤怒。有些妈妈的做法是“你爱吃不吃,老娘还不伺候了”,甚至有些妈妈还会打骂孩子,觉得觉得孩子根本不懂自己的辛苦,白眼狼一个。如果是这样,孩子可能失去了一次学会表达自己想法的好机会。

父母为何如此容易被孩子的言行激怒呢?


孩子的沟通是不断在学习的,专业术语说,孩子在不断的社会化。就如上面说的,孩子一方面是天性使然,表达了自己不想吃什么,另一方面却也隐藏了自己想吃什么的诉求。因为他们目前只掌握了拒绝不想要的需求,却没有掌握表达想要什么的需求。

作为家长,首先,不要在意孩子言语中的情绪,更应该关注孩子的言外之意和背后的诉求。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发现孩子的问题和需要,如果孩子没有想法,可以提供一些供其选择,但是一定不能进行强迫,而是共同协商。

其次,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当有情绪的时候,请先暂停5秒,想想这个情绪到底是因为什么引起的,是自己还是孩子呢?如果不这样,我的情绪就不会产生波动吗?有情绪是正常的,但是情绪出来了就需要正面的面对他,思考它,最后接纳它。

家长的衡量标准出现了问题,尤其是耐心不足


作为成年人,我们已经不自觉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来衡量别人的能力。比如,这个工作我学习了一个小时就可以做完了,而另外一个人你教了他一周了还没有学会,这个时候,您可能会觉得这个人的学习能力很差。那么对于孩子,我们也会提出更高的标准。比如,做一道数学题,家长想了半天终于做出来,这个时候自然就觉得特别简单,特别想让孩子也能按照自己想的思路来理解,可孩子的思维模式不一样,很难一下子就能理解到家长的教学思路。

最近有一个父亲用布条绑住自己的手臂,因为教了很多遍,孩子就是不能理解,还是完不成作业。无奈一下,避免自己忍不住打孩子,才把自己绑起来。这种方式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作为家长还是需要更加的耐心,可以尝试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障碍,这样才能很好的帮助孩子,否则家长可能只看到自己着急,其实孩子做不出来更加的着急。有的孩子会因为一个题目做不出来而着急的哭。不要再埋怨孩子了,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