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績差,覺得再努力也還是墊底,怎樣幫助孩子扭轉災難性思維



疫情期間,我又重新看完了一遍《少年派》。


孩子成績差,覺得再努力也還是墊底,怎樣幫助孩子扭轉災難性思維

《少年派》是一部以4個家庭的親子關係為中心,圍繞孩子教育問題而展開的都市家庭劇。

其中,林大偉(張嘉譯 飾)與王勝男(閆妮 飾)是一對夫妻,他倆有一個鬼靈精怪的女兒林妙妙(趙今麥 飾),剛進入一所私立重點高中,即將進入高考倒計時。

在備考期間,女兒林妙妙不忍媽媽的高壓政策,在家假裝複習,卻一直執迷於網絡直播。經過林妙妙的努力,她獲得了一萬左右的粉絲,成績也一落千丈。

可就在與文化公司簽約之際,林妙妙的網絡直播行為,被媽媽王勝男(閆妮 飾)和老師發現並阻攔。面對這一突然的變故,一心想通過網絡直播就能獲得工作,逃避高考的林妙妙,遭受重大的打擊。

從此以後,林妙妙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了,網絡直播被封,學習成績在班上墊底,感覺一切都晚了,災難性思維一直縈繞著心理。

如果這樣,萬一考不上大學怎麼辦?自己的未來可能會一事無成。對這一系列發生的事情,林妙妙的災難性思維(萬一…怎麼辦?)讓他產生持續焦慮,甚至讓她想到了輕生。


什麼是災難性思維呢?


孩子成績差,覺得再努力也還是墊底,怎樣幫助孩子扭轉災難性思維


精神學家Aaron Beck博士提出:災難性思維是對未來事件的非理性的負面預測,把不良後果放大,把本來可以應付的後果想成了災難,以致產生了嚴重的恐慌心理。

簡單的說,就是有點杞人憂天,把事情都往壞處想,並且無限的放大負面結果。


孩子災難性思維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家長群裡一直流行的一句話: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我相信每個孩子天生都是樂觀的,對很多事情都充滿著好奇和美好憧憬的。但是隨著孩子不斷長大,學校和家長就會給孩子施加一些要求。部分孩子之所以會有災難性思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恐懼。

很多家長可能或多或少的說過這樣的話,“這次考試,如果考不好,就不要回來了”。也許,類似的話只是想讓孩子能認認真真的去考試。可是,有些孩子,尤其是內向的孩子就會產生恐懼,他們會一直想著如果真的考不好,怎麼辦?如果媽媽真的不讓我回家,怎麼辦?這些恐懼引發的災難性思維只會讓孩子往最壞的結果去想,也會導致持續的焦慮。


如何應對災難性思維?

孩子成績差,覺得再努力也還是墊底,怎樣幫助孩子扭轉災難性思維


埃德蒙·伯恩在《應對焦慮》書中介紹了扭轉災難性思維的質疑三部曲,能夠有效幫助我們及孩子調整這樣的思維。


第一步,識別扭曲思維。

這時,我們得把擔憂的問題轉換成肯定陳述。比如把“如果飛機墜毀怎麼辦?”換成“我認為飛機要墜毀了。”

第二步,質疑扭曲觀點的正確性。

試著問自己這樣的問題:擔憂的事發生的可能性有多高?以前這種情況發生的頻率高嗎?如果最糟的情況發生了,就真的無法應對了嗎?

第三步,使用更符合現實的思維方式。

用符合現實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觀念。這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客觀地評估現實情況,從而讓自己慢慢接受現實,走出焦慮。


總結

作為家長,我們對孩子的期望越來越大。在孩子出生的時候,我們最初只期望孩子能一生健康快樂;可進入學校後,我們開始得隴望蜀了,我們期望孩子還能考上最好的中學、高中、大學。

一旦孩子出現一些問題,我們的期望才會真正變為最初的期望。正如《小歡喜》的英子因為不忍媽媽強加的壓力而選擇跳海的時候,媽媽的期望才變成只要健康快樂就行。

作為家長,我們要重視孩子的災難性思維,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只有孩子能健康快樂的生活,找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孩子可能就變得更加自主學習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