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錯一仗、殺錯一人,不算昏庸,也絕非賢明的皇帝——朱祁鎮

天順八年(1464) ,朱祁鎮三十七歲,在這個本是如日中天的年紀,他卻重病纏身,命不久矣。

回顧他的一生,兩度為囚,兩度為帝,榮辱共存,譭譽參半。他不算昏庸,但也絕非賢明,是什麼讓他如此具有爭議?

接下來,我給諸位介紹一下這位“譭譽參半”的皇帝——朱祁鎮


1、明初的歷史遺留問題

早在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從歷代王朝的興亡中悟出來一些道理:“宦官亂政”是導致王朝衰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打錯一仗、殺錯一人,不算昏庸,也絕非賢明的皇帝——朱祁鎮

因此,朱元璋命人打造了一塊鐵牌,上書八個大字:“不準宦官干預政事”,而這塊鐵牌就放在皇宮大門處最醒目的位置,其目的就是為了警戒後世之君要杜絕此類事情的發生。

可惜,朱元璋的好心思沒有得到後代子孫的沿用。永樂初年,明成祖朱棣設置“東輯事廠”(簡稱“東廠”),首領由太監擔任;再至宣德初年,明宣宗朱瞻基設“內書堂”教導宦官讀書,後又設司禮監“掌印太監”與“秉筆太監”。從此由太監行使本屬於皇帝的“批紅權”,太監開始掌權,明朝的“宦禍”從此開啟。


2、“明朝第一權宦”王振

王振,蔚州人(今河北蔚縣),一個充滿野心,但志大才疏的落第秀才。

永樂年間,王振以“自閹”的方式進入內宮,成為一名宦官,在眾多宦官中,王振的身份屬於較低的那一類,因為年齡過大,王振只能幹些掃掃洗洗的活。但命運就是如此奇妙,一切問題和困難都將在宣德元年迎刃而解。

打錯一仗、殺錯一人,不算昏庸,也絕非賢明的皇帝——朱祁鎮

宣德元年,新皇朱瞻基下令設立“內書堂”供宦官讀書,在這種環境下,本就有一定文化基礎的王振得到眾宦的尊敬,加之王振狡黠,善於察言觀色,很快也得到了宣宗的賞識,宣宗派王振前往東宮,服侍尚是太子的朱祁鎮。在接下來的歲月裡,朱祁鎮給予了王振極大的信任,這種無底線的信任最終也連累了他自己。

1435年,明宣宗駕崩,朱祁鎮隨即繼位,成為明朝第六位皇帝,年號“正統”。這一年,英宗九歲,因年幼尚未親政,國政全由張太皇太后操持,“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負責具體政務。當然,深受英宗喜愛的王振也得到重用,成為宦官中權力最大的司禮監掌印太監

明代宮廷置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等十二監,各設掌印太監等主管。其中又以司禮監最為權重,它總管宮中宦官事務,提督東廠等特務機構,替皇帝掌管內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傳皇帝諭旨等。

在朱祁鎮無底線的信任之下,王振的權勢日益增長,直到正統七年(1442),太皇太后張氏駕崩,她的離世意味著這個朝廷再也無人能夠壓制住王振。

打錯一仗、殺錯一人,不算昏庸,也絕非賢明的皇帝——朱祁鎮

3、土木之變

正統十四年(1449)六月,瓦剌太師也先率大軍進犯明朝邊界,其中原因只是因為幾個月前的一次朝貢

介紹下明朝的“朝貢體系”:進貢國嚮明朝進貢,然後明朝通過朝貢人數和進貢物品給予賞賜,這個賞賜的價值比起朝貢物品的價值來說往往數以十倍計,而這種“薄來厚往”的差異對國家經濟也造成了很大的負擔。

在這種體系下,進貢國(勢力)通常會採取虛報人數的方法來獲取更多利益(如瓦剌使團人數兩千,虛報三千人),他們會對當朝的掌權者(王振)進行賄賂,以保證朝貢的順利(此前也是這樣做的)。

不過這次卻出現了意外,因為王振收了錢但不辦事,反而減少了賞賜,還降低了瓦剌進貢馬匹價值的4/5,這意味著本來賣一匹馬的銀子,現在需要賣五匹才夠,因此也先大怒,當即決定發兵。

打錯一仗、殺錯一人,不算昏庸,也絕非賢明的皇帝——朱祁鎮

正當大臣們在為該舉薦誰去抵禦而感到頭疼時,皇宮內傳出一個驚人的消息,

明英宗朱祁鎮要御駕親征!

說來也是可笑,王振這個人雖然不學無術,但卻有一顆向上爬的心,除此之外,他還非常崇拜明成祖朱棣,終日幻想著能夠向朱棣那樣於沙場上威震四方。

1409—1424年,這十五年時間裡,朱棣先後對草原勢力(韃靼)進行了五次親征,五戰皆勝。

而我們的年輕皇帝也是如此,他嚮往太爺爺(朱棣)橫掃漠北時的風光,因此當王振勸他親征時,他毫不猶豫的答應了。7月16日,朱祁鎮率領二十萬大軍離開北京,由王振全權指揮,前往北方軍事重鎮大同

明朝在北方設有四個軍事重鎮,分別是“宣府”、“大同”、“薊州”、“遼東”,每鎮各設總兵,每兩鎮又分設“宣大總督”、“薊遼總督”,代表著整個北方的軍事防務力量。

王振不懂兵,更不知道“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數十萬大軍在短短几日內集結出發,而糧草輜重卻全無準備,結果大軍未至大同便死傷無數,將士們怨聲載道,軍心盡喪。

這次出征更像是一次大型旅行團,只不過這個“旅行團”的人數有點多,付出的代價也比較大。

明軍剛至大同便遭到了瓦剌軍的襲擊,在瓦剌大軍的追擊下,明軍兜兜轉轉,於8月13日退守到土木堡。在這裡,明朝將迎來他276年曆史中最黑暗的時刻。

李賢《天順日錄》:八月十五日也,將午,人馬一二日不飲水,渴極,掘井至二丈,深無泉。

土木堡地勢高於四周,堡內並無水源,即使掘地三丈也無飲水,將士們早已飢渴難耐,而附近水源全被瓦剌軍所控制。

李賢《天順日錄》:寇見不行,退圍。速傳令臺營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復圍,四面擊之,竟無一人與鬥,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營中,積疊如山。幸而胡人貪得利,不專於殺,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

也先見久攻不下,於是嚮明軍詐降,並令大軍後撤。王振果然中計,命士兵前去取水,結果瓦剌大軍突然衝殺而出,明軍大敗。

打錯一仗、殺錯一人,不算昏庸,也絕非賢明的皇帝——朱祁鎮

李賢是“土木堡一役”為數不多的生還者,他親眼見證了發生在土木堡的慘敗和屈辱,以致於留下感嘆:“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於此舉者,胡人亦自謂出於望外,況乘輿為其所獲,其偶然哉?”

這次親征,明朝二十萬精銳戰死,隨行文武百官大多亦戰死,而朱祁鎮也將嚐到這次戰敗的苦果,他會在瓦剌度過一年的囚犯生涯,但“一年”並不代表結束,而是剛剛開始。


1、迴歸

土木堡的大勝讓也先充滿了信心,當他得知這二十萬大軍是明朝的全部精銳後,他決定繼續進攻北京。

打錯一仗、殺錯一人,不算昏庸,也絕非賢明的皇帝——朱祁鎮

之後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于謙主持大局,郕王朱祁鈺成了新的皇帝,保衛京師一戰大獲全勝,于謙力挽狂瀾,平定了這次危機。

這次危機讓朝廷上上下下忙成一團,有的忙著備戰,有的忙著逃跑,有的忙著另立皇帝,謀一條出路,所有人都不知道在忙些什麼,沒有人注意到在後宮還有一位苦命的女人在等候著她的丈夫歸家。

打錯一仗、殺錯一人,不算昏庸,也絕非賢明的皇帝——朱祁鎮

錢皇后”,朱祁鎮的妻子,一個苦命但偉大的女人,在得知自己的丈夫被俘虜後,她什麼也做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哭泣、祈禱,她懇求他們將丈夫贖回來,但又有誰肯理會她呢,朱祁鎮都已經是過去式了,何況他的妻子,現在的皇帝是朱祁鈺,況且朱祁鈺根本就不想朱祁鎮回來,在權利面前哪還有兄弟的位置。

錢皇后只能不停的哭泣、不停的祈禱,懇求上天讓他平安回來。

英宗北狩,傾中宮貲佐迎駕。夜哀泣籲天,倦即臥地,損一股。以哭泣復損一目。

慢慢的,她的一條腿因為長期伏在地上痛哭而瘸了,她的一個眼睛也因此而瞎了,或許是她的誠心感動了上天,景泰元年八月,朱祁鎮回到京城。


2、幽禁南宮

朱祁鎮回來了,在瓦剌度過一年擔驚受怕的生活後,他終於回到了心心念唸的故鄉。然而正如此前所說,一年時間的囚禁並不代表結束,而是剛剛開始。

朱祁鎮的迴歸是大多數人都樂意看到的結果,畢竟“上皇被虜”是做臣子們的恥辱,但還是有一些人對此有些想法,比如他的兄弟朱祁鈺。景泰元年八月,兄弟二人時隔一年再次相見,皇宮還是那座皇宮,裡面卻已經換了主人。

打錯一仗、殺錯一人,不算昏庸,也絕非賢明的皇帝——朱祁鎮

史書上沒有對這兄弟二人會面的情形做出詳細記載,《明史紀事本末》渲染說二人噓寒問暖,彼此謙讓了一番。《明實錄》則只有一句“帝迎見於東安門,駕入南宮,文武百官行朝見禮。”

不管是噓寒問暖,還是冷眼相對,事實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朱祁鎮,從此被鎖在南宮,整整七年。

朱祁鎮應該很心酸吧,做不做皇帝對於他來說已經無所謂了,他現在只想在家裡好好的活著,但有人卻連這個機會也不想給他。

朱祁鎮入主南宮後,景泰帝便命人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為免有人聯絡被軟禁的朱祁鎮,景泰帝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

朱祁鎮就這樣繼續擔驚受怕的過了七年,在瓦剌的那一年時間裡,他無時無刻不在愧疚和反思,但在這裡的七年時間,他充滿了恐懼和憤怒,他現在只有一個念頭“

奪回自己曾經失去的一切!”


3、重登皇位

景泰八年(1457)正月,朱祁鈺突然病重,臥床不起,一時間人心惶惶,不知道這偌大的帝國,將由何人接掌。

打錯一仗、殺錯一人,不算昏庸,也絕非賢明的皇帝——朱祁鎮

朱祁鈺登基前曾立下過約定,立哥哥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但朱祁鈺失信了,他將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立為了太子,不過朱見濟早亡,而朱祁鈺只有這一獨子,所以皇位終究會回到朱祁鎮這一脈,但朱祁鎮本人並不清楚這個事情。

當時有三個政治投機分子,分別是文官徐有貞、武將石亨、太監曹吉祥,這三人見景泰帝病重,便合謀迎回英宗復辟。正月十六日晚,三人率兵將南宮大門撞開,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鎮面前,同聲高呼:“請陛下登位。”

朱祁鎮兵敗被俘後,于謙等大臣擁護朱祁鈺上位,是為景泰皇帝,而朱祁鎮被奉為太上皇。

正月十七日,朱祁鎮主持了他囚禁八年後的第一次早朝,並在朝會上宣佈復辟。之後,在徐有貞等人的誣陷下,立有不世之功的于謙被逮捕入獄,第二日,于謙被以“謀反”的罪名處決,史載:天下冤之

打錯一仗、殺錯一人,不算昏庸,也絕非賢明的皇帝——朱祁鎮

人生

朱祁鎮的人生是比較幸運的,他繼承的明朝正是剛剛成就“仁宣之治”,史上最強時期的明朝。

在這份輝煌下,他或許可以像漢武帝那樣成為一代英主,可惜的是這份輝煌僅持續了十四年就煙消雲散…

注:朱祁鎮與漢武帝的經歷是很相似的,他們二位所繼承的均是各自朝代最強的時期

打錯一仗、殺錯一人,不算昏庸,也絕非賢明的皇帝——朱祁鎮

在餘下的統治生涯中,朱祁鎮一改昔日的作風,他開始勤於政事並重用了李賢、彭時、王翱等賢良的大臣,使屢受重創的明朝恢復了一些元氣。

他釋放了自永樂年就一直被囚禁的“建文後人”,併為宣宗的廢后胡氏恢復了皇后的稱號,他還廢除了自洪武以來便實行的殉葬制。

《明朝那些事兒》:明朝的殉葬制從太祖朱元璋便開始執行,即使是老實的朱高熾與仁厚的朱瞻基也不例外,而這一毫無人性的制度卻被歷史上有名的差勁皇帝廢除了,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天順八年(1467),年僅三十七歲的朱祁鎮重病纏身,大限已到,他看著守候在床前的長子朱見深,說出了他最後的遺言:“自高皇帝以來,但逢帝崩,總要後宮多人殉葬,我不忍心這樣做,我死後不要殉葬,你要記住,今後也不能再有這樣的事情!

朱祁鎮九歲登基為帝,在三楊的輔佐下延續了“仁宣之治”;但因寵信宦官王振,才導致了土木之變的發生;後又因自己的權力慾望而錯殺于謙,這兩件事情是他一輩子的汙點。

他肯定不算什麼好皇帝,“土木之變”與“錯殺于謙”成為了他一輩子的汙點;但他並非昏庸,在他的統治生涯後期,他也能勤於政事,親賢臣、遠小人,並廢除了一些慘無人道的制度,這些都為他昏庸的人生增添了一絲亮色。


end

參考書籍、文獻:《明朝那些事兒》、《明史》、《明實錄》、《天順日錄》、《明史紀事本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