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鎮:一個好人如何敗掉整個大明帝國?

朱祁鎮:一個好人如何敗掉整個大明帝國?

明英宗朱祁鎮,這位明朝第六位皇帝在歷史上非常具有神秘色彩的皇帝。1449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親率大軍出征北部的瓦剌。由於指揮不當,明軍不敵瓦剌部隊兵敗被俘。

歷史上一般被俘的皇帝下場都比較悽慘,比如北宋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被俘後,備受折磨而死。但是,明英宗朱祁鎮卻在被俘一年後,以及新皇弟弟一次次的無情拒絕援救下,奇蹟般地回到了京城,並且重新奪得皇位,成為明朝歷史上唯一兩次登基的皇帝。

他是一個好人。他幾乎相信了在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從王振到徐有貞、再到石亨、李賢,無論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他都能夠和善待人,鎮定自若,搶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顏帖木爾、阮浪,最後都成為了他的朋友,而且臨終廢除了洪武以來的嬪妃殉葬制度,被後世喻為德政。

然而小慈悲終究只能是小慈悲。他死後留給後代一個爛攤子:腐敗、貪汙、黨爭,種種惡行,就像細菌一樣,靜靜地在大明帝國的肌體裡蔓延。

朱祁鎮:一個好人如何敗掉整個大明帝國?

慵懶帝國的無為而治

明朝天順年到成化年的政治景象

文=張嶔

說起這位明英宗朱祁鎮,真是好有一比:在北京高峰時段開車——生不完的氣。

先說年號問題,明朝皇帝在位時間再長,年號也只有一個,唯獨他特殊,在位總共不過二十二年,年號卻有兩個,前一個叫正統,後一個叫天順。倒不是因為他非要搞特權,兩個年號之間是由一大串可氣的事串起來的。

先說正統朝,這麼多的忠良幹才他不信任,偏寵信一個教書先生出身的太監王振,一干閹黨把國家禍害得烏煙瘴氣。後來瓦剌犯邊,不聽忠臣良將的苦勸,偏聽太監攛掇,非要御駕親征,帶著幾十萬人牛氣哄哄出了長城。按說既然親征,你就好好打啊,他不,走到半道一聽前方戰敗,馬上又後悔了,連敵人影兒都沒見著就撤兵。撤兵啊,那就撤得快點兒啊,跑還沒跑成,讓人家圍在土木堡包了餃子,稀裡糊塗一場混戰,幾十萬大軍死傷過半,連本人都當了俘虜,丟人到如此,不是可氣嗎?

他被抓到蒙古高原上去啃羊肉了。爛賬總要有人收拾,皇帝讓人綁了,敵人打到家門口了,總不能學宋朝來個“衣冠南渡”吧,還好有他親弟弟給他收拾,弟弟朱祁鈺繼承帝位,改年號為景泰,可氣的正統朝總算結束了。景泰帝信用良臣于謙,成功組織北京保衛戰打垮敵人,再運用外交壓力,逼得瓦剌把英宗放回來當太上皇,總算不用學宋徽宗那樣客死他鄉。折騰半天,祖宗江山差點兒丟了不說,皇位也折騰沒了,這樣的鬧劇,不怪他自己嗎?

雖是傻事、敗事一籮筐,但傻人總算有傻福,雖說皇位沒了,命還是保住了,回來舒舒服服過太上皇的日子倒也不錯,可他不消停,幾年後趁著弟弟病重搞了場“奪門之變”。奪回了皇位不說,上臺第一件事就是殺掉了功臣于謙,並把當初北京保衛戰的功臣們來了個大清洗,掌握朝政大權的全是如徐有貞、石亨、曹吉祥這樣的奸佞小人。雖然過了沒幾年,這幾個人也被明英宗治罪,下獄的下獄(石亨),流放的流放(徐有貞),被殺的被殺(曹吉祥),可明朝的政治氣象怎一個烏煙瘴氣了得。

皇位奪回來了,自然就要改年號。於是,明英宗改年號為天順。從正統年到天順年,打敗仗、殺忠良、寵小人、亂國家,盡是他辦的敗事,每每讀史到此,不知有多少人氣得直哆嗦。

朱祁鎮:一個好人如何敗掉整個大明帝國?

可正統朝的事畢竟年頭遠了,真正給後世攢下麻煩的是天順朝。

“天順”嘛,字面意思講,自然有風調雨順的意思。從這個意義上說,“天順”時期的明朝,運氣還真不壞,別的且不說,單說綁過明英宗票的瓦剌,那在土木堡創下擊敗明朝幾十萬大軍、活捉明朝皇帝偉業的瓦剌首領也先,沒死在大對頭明朝手裡,倒在內戰中被一刀砍死。到了天順朝時期,瓦剌又和鄰居韃靼打個不停,因此,雖然少了良將於謙,但終究天順一朝的邊境形勢還算是太平無事。

邊境無事,關起門來搞建設也不錯,老百姓嘛,要的不就是個太平日子?可天順朝的事,卻真個不太平。先是擁立英宗復位的三位大員——大學士徐有貞、武將石亨、太監曹吉祥,相互之間先幹起仗來,拉幫結派,你爭我搶,最後相繼敗亡。雖說沒惹什麼大禍,可從天順初年到天順五年,這幫人來回折騰,至於國家建設之類的正事,那是顧不上了。

按說官場鬥爭,小人得志,盛世也好,衰世也好,都算是尋常事。封建時代,只要有明君坐鎮,因勢利導,非但惹不出什麼麻煩,搞好了也能有個國泰民安呢,至於當時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嘛……

朱祁鎮這人,饒是辦了這麼多件傻事,可你要說他是昏君,還真有點兒冤枉他了。

就拿土木堡之變來說,御駕親征被抓了俘虜,進了蒙古人的戰俘營,按說夠丟人了,可他不,當囚徒還當出水平來了。日子沒多久,從蒙古人的看守到那些跟他打過交道的許多蒙古將軍,甚至到瓦剌首領也先的弟弟伯顏,全和他成了好朋友,一個個對他死心塌地。甚至那位伯顏將軍,多次為了放不放他回國的問題竟然和親哥哥也先吵得臉紅脖子粗。到了他被接回京城,伯顏將軍親自相送,一直走了幾十裡才灑淚而別。這份凝聚力,哪像個昏君,分明是明君的氣度嘛。

再說到個人私生活問題,朱祁鎮和他的正宮錢皇后,真稱得上中國歷史上一對有名的患難夫妻。他被抓到蒙古的時候,錢皇后哭壞了眼睛,把身上所有值錢的東西都蒐羅出來送到蒙古那邊去贖他。為了說服朝臣迎回英宗,她以死相爭,結果摔瘸了腿。到了朱祁鎮被放回來後,兩人被幽禁在南宮,生活困苦,更是靠錢皇后紡紗賣錢,貼補家用。錢皇后情深,朱祁鎮也專情,重登皇位以後,對錢皇后依舊禮遇有加,夫妻恩愛一生,既能共患難又能共安樂,這份模範,能做到的又有幾個?

氣度不凡,人品也不差,智商問題呢?你不能不承認,辦過這麼多錯事的朱祁鎮,有時候聰明得讓你難以置信。被囚禁瓦剌的時候,他身邊的太監喜寧反了水,投奔到蒙古人門下當了漢奸,日日出壞主意,幾次都差點兒置他於死地。可朱祁鎮絕,騙瓦剌說自己給大明寫親筆信,要大明接受瓦剌的要求。條件只有一個:叫喜寧去送信。也先也沒懷疑,就這麼相信了,還派了一樣當了俘虜的一個叫高磐的明朝士兵跟喜寧一塊去。而在這之前,朱祁鎮已經暗暗交代了高磐該怎麼去做。並且,他讓高磐把他寫的一封親筆信縫在褲子裡。之後,高磐隨著喜寧去了宣府談條件。結果等明朝將士跟喜寧吃飯喝酒的時候,高磐突然一把抱住喜寧,說太上皇有旨。明朝將士立刻一擁而上,將喜寧和瓦剌使團的所有人都五花大綁,又押送到朱祁鈺面前。朱祁鈺一讀朱祁鎮讓高磐帶來的親筆信,當場震怒,立刻就下令將喜寧凌遲處死。一封信就解決了問題,這份聰明,你能說他糊塗?

朱祁鎮:一個好人如何敗掉整個大明帝國?

再就是後來奪皇位,一夜之間取代了自己的弟弟重坐了江山。還有天順年間,徐有貞、石亨、曹吉祥三位權臣相繼亂政,朱祁鎮拉一個打一個,不出幾年就將他們一一收拾掉。這種人,說他是糊塗蟲?那任誰都不信。

另外,他在位的時候也做過一些好事,最著名的當屬“優老之政”。規定全國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政府每年發放糧食錢帛,九十歲以上的加倍供給。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可免服官府差役。這大概算得上世界上最早的“國家福利政策”了。如此看,這位皇帝大人,還是很有人情味的。

可說到底,他真不是個好皇帝。聰明也好,專情也好,他獨獨欠缺一樣大智慧——治國。

治國就像下棋,黑白交錯,恩威並施,要的是統籌把握全局的能耐,是切中要點問題的大謀略。朱祁鎮聰明不假,可那都是小聰明,善良也不假,可也都是小恩惠。真正可以讓國家富強的大智慧,他是最欠缺的。所謂黑貓、白貓,抓住耗子是好貓;昏君、賢君,治好了國家是明君,他身上的那些種種“美德”,放到評價皇帝身上,除了增加點兒“八卦”外,統統白搭。

兄弟爭位,忠奸相鬥,放在大明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長河裡,都只能算是小事情。真正留給後世麻煩的卻是三件事,三件被封建史官注意不多的事,甚至可以說,明朝最後亡就亡在這三個問題上。

朱祁鎮:一個好人如何敗掉整個大明帝國?

第一個問題:土地兼併!明朝兩京十三省,豪強地主的良田無數,財產如滾雪球一樣膨脹,大量無地農民別無生路,流離失所。單就京城地區,至天順四年,無地農民的比率已經達到了百分之六十,天子眼皮底下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了。

所以,終天順一朝,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始終不斷,鎮壓了又反,反了又鎮壓。天順元年,陝西王斌起義,燒絕棧道,大鬧漢中;天順四年,貴州李天保起義;天順五年,四川松潘起義;天順七年,廣西瑤民起義。從南到北,按下葫蘆起來瓢,沒個消停的時候。

大明帝國這座大廈上,自此已經隱隱地出現條條裂縫。

第二個問題:國土防禦!

年輕時候的朱祁鎮很有雄心壯志,夢想超越太爺爺永樂皇帝,開疆拓土,建立不世偉業,所以當初王振一攛掇,便牛氣哄哄地親征了,最後卻以全軍覆沒、本人當俘虜的結局收場。

可這並不是最嚴重的。

雖然號稱五十萬之巨的軍隊死傷過半,但大明朝實力雄厚,只要有充足的時間,恢復不成問題,天順朝在邊防上最大的敗筆,就是國土防禦的內縮。

朱祁鎮在天順朝這八年都幹了什麼呢?只一件事,拆牆。

所謂拆牆,就是步步退縮。永樂朝時,敵人被明朝追得到處跑;洪熙、宣德朝時,敵人雖然時常在院牆邊上晃,卻總也進不來;到了朱祁鎮這一輩,打人家是沒膽兒了,院牆也塌了,人家能時常進你的院子來溜達兩圈,要是運氣不好,還能往窗戶裡扔幾塊石頭。

而且朱祁鎮殺了于謙、罷了郭登等忠臣名將,天順朝執掌軍權的換成了石亨之流。這以後,軍備敗壞、吃空額、貪軍餉,原本剛剛有所振作的明軍又腐化下來了。而這一切,日積月累,並不因那些小人的事敗而改變。

第三個問題:官風。

朱祁鎮在位二十二年,官場風氣如何呢?只三個字——逆淘汰。

所謂大浪淘沙始見金,可也要看個方向問題,如果方向不對,那淘剩下的就絕非金子,而是垃圾。這就叫逆淘汰。

朱祁鎮在位,最失敗的就是用人,從先前的王振,到後來的曹吉祥之流。雖然他御人有術,搞權謀詭計也在行,可畢竟用人的方向不對,終於還是一場逆淘汰,這樣的政治環境,怎一個糟糕了得。於是,腐敗、貪汙、黨爭,種種惡行,就像細菌一樣,靜靜地在大明帝國的肌體裡蔓延。

1464年正月,三十八歲的朱祁鎮逝世,臨終前,他做了最後一件好事:廢除殉葬制度。從此,那些後宮裡被折磨完青春的妃子們,再也不用迎接殉葬的命運了。一句遺言,救了無數人的命,正如他所做的許多利民的好事一樣,這是一個有人情味的皇帝。

然而小慈悲終究只能是小慈悲。面對治國這盤大棋,朱祁鎮彷彿是一個只有小聰明的棋手,盡在一城一地方面的爭奪,算盤只有一個:如何保住自己的皇位。他看不到,治國的大局,已經被他壞掉了。

▶本文選自張嶔《大明王朝的復興》

推薦:張嶔《大明王朝的復興》

朱祁鎮:一個好人如何敗掉整個大明帝國?

[作者]張嶔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明朝“效率帝”朱祐樘的傳奇人生

《萬曆十五年》之後,又一部具有顛覆意義的經典之作


©內容簡介:本文講述了明孝宗朱祐樘的生平以及他開創的弘治盛世。明孝宗朱祐樘,年號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雖然他只有三十六年的短暫生命,卻造就了一個繁華燦爛的十八年盛世。這段歷史夾在大明成化朝黑暗歲月與正德朝荒唐年代之間,卻帶給了中國人一段足夠幸福與懷念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