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雄:深度分銷下一站:社區社群2C營銷

劉春雄:深度分銷下一站:社區社群2C營銷

◎ 文|劉春雄

01 三度空間,三種流量,認知交易與關係


1. 三個空間


施瑋老師在他的著作《連接》裡面,描述過,商品和消費者所交互的空間有三個:

一是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的虛擬空間;

二是企業/品牌由目標顧客(包括老顧客和潛在顧客)組成的客群;

三是消費者親身體驗的實體及物理空間(零售終端及其他場所)。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這就意味著對於品牌商而言,未來的生意,線下,線上,和社交三個空間都要做。


但是這三個空間裡面,交易的邏輯有很多不同。從信任背書上,線下的實體空間,消費者信任的是大品牌;互聯網世界,消費者信任的是平臺;但在社交空間內,消費者信任的是朋友。


從認知效率的角度看,在線下門店內,品牌的認知成本最低,在電商平臺的交易效率最高,社交流量平臺下的信任速度最快。


所以在三個空間裡,雖然企業的傳播和通路會發生一定的融合,實現了一體化,但是不同品類,在不同空間內營銷的側重點又會有所不同。


2. 三種流量


流量大概分成三種:

商域流量、公域流量、私域流量。


商域流量:是指花錢即可買得到的流量,比如說淘寶的直通車,鑽展等。抖音裡面的廣告投放,以及微信裡面的廣點通。這些都是可以通過花錢就可以買得到。


你買來的流量,目的非常清晰,就是為了直接交易,所以商域流量,所有的目的都是圍繞著交易展開。


商域流量的主要陣營:阿里系活動投放,百度搜索競價排名,騰訊廣點通等。


商域流量的推薦來源是平臺,用戶產生交易的信任背書來自於對平臺的信任,如阿里的支付寶。如果這種信任背書不成立,就會引發巨大的公共事件,如百度的莆田系醫院事件等。


公域流量:特指不需要花錢購買的流量,但需要製作出非常好的內容,獲得平臺算法引擎推薦給更多的用戶,從而獲得流量。這種流量需要運營方的強內容的生產和輸出。


算法引擎評價內容好壞,給予流量支持的依據。根據內容標籤,定向推薦到一定量的相關用戶內,算法引擎根據內容在基礎用戶池的點贊率、完播率、轉發率等評價數據來評估,是否給你更大的用戶池。


公域流量的主要陣營:頭條,抖音,快手等。


公域流量儘管你可以積累粉絲,但是你的內容與你的粉絲標籤不匹配,頭條一樣不會給你推薦,而且頭條目的是通過你的好內容,獲得巨大的流量,再轉賣給廣告主。


公域流量,用戶缺乏信任背書,因為內容推薦來源是算法引擎,但是算法引擎無法保證商家在售商品和服務與內容的一致性,所以公域流量的交易,消費者較為容易被騙。


私域流量:特指用戶是基於好的內容和服務,通過社交網絡口碑裂變,從而累積具有強關係的流量,用戶是對你的個人IP,或者是內容價值的認可,從而主動與你建立起具備一定情感連接的社交關係流量。


私域流量推薦來源是朋友圈或者是口碑,用戶的信任背書基於對IP的價值的認可。


這種關係用戶固定,積累較慢,但強關係下可以持續變現,持續交易。但是要為用戶提供持續不斷的價值輸出。


三種流量,在三個空間內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現,本質上,對品牌商來說,生意的好壞,很重要一點是在三個空間內如何利用三種流量做好生意。


3. 認知,交易,關係


認知是指消費者在什麼渠道,對你的產品認知和認同的程度。


交易是指在什麼地方(觸點)購買你的產品。


關係是指你和消費者之間是建立的一種什麼樣的聯繫,是短期的,還是長期的;是好的,還是壞的;是深度參與,還是僅僅交易後就結束。


我們今天要做的事情,本質上就是要在三個空間內,利用三種流量,和用戶構建起來認知,交易,關係的連接。


4. 交付


三個空間內做什麼生意,都離不開交付。在傳統線下,認知在電視媒體,交易與交付在一起;在網絡空間,認知與交易在一起,交易與交付分離;在社交空間內,交易與關係在一起,交付既可一體,也可分離。


02 社交空間的交易邏輯


1. 小店主的雙重身份,店主和社群主


小店主在沒有互聯網之前,就是單純的小店主。特點是規模小,費用低,房租成本高,需要現金支撐,所以店內賣的是熱門商品。


但自從微信普及之後,特別是這兩年社交電商的發展,店主慢慢都在自己的社區內,拉起自己的微信社群。一般線下的夫妻店主,也是群主。


這個社群的價值,主要是服務店周邊居民,購物方便,偶爾團購。


大家都是一個社群內的半熟人關係,見過面,而且在線下天然有交易的邏輯存在。所以這個群是天然的優質社群。


當店主和群主疊加在一起,這就給了品牌商一個機會,既可以從線下的物理空間的2B生意,延伸到社交空間消費者的2C生意。


這也是本文標題所講的,第三空間的數字化深分。


大部分的傳統快消品牌,90%的生意都是在線下,所以社區的小店,既大品牌的根據地,是傳統線下步兵深分的戰場,但基於小店LBS的社群,又有社交網絡的認知與關係的連接。用劉春雄老師的話來說,社區社群是打通三度空間,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核心樞紐。


所以今天所有的快消廠商,既要做好線下夫妻小店的同時,也要藉助小店的社群流量,做好第三空間的新深分。


2. 社交流量下的2C生意玩法


社交下的流量生意,前面說了,交易是和關係在一起的。


如果沒有了關係,也就沒有了生意。這就意味著,任何一個在社群賣貨的人,想要長久地做生意,必須要十分愛惜自己的聲譽。不能忽悠消費者。


特別是小店主,線下有店,線上有社群,而且都是本社區的熟人,賣貨更有那種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的感覺。雖然對於品牌商來說,小店主的流量是公域流量,但是對於小店主來說,這就是他自己的私域流量。


所以,小店主線下的門店賣貨,受制於物理空間的坪效限制,所以不得不去推銷賣貨。但是在社交空間內,沒有邊界,所以它的價值在於,藉助半熟人的關係,幫助用戶過濾商品,節約時間,推薦賣貨。


對品牌商來說,做好小店主下的社區社群核心工作,是成功的讓小店主主動推薦我們的產品。


3. 品牌商在社群空間賣貨的邏輯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樣的產品,才會讓店主來主動去推薦?


首先,產品品質要足夠的好。其次,產品的價格要足夠的低。最後,這個產品要足夠的稀缺,限量款,庫存不多,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上面三個足夠,任意兩個以上的組合,就可以產生有效的交易。


什麼樣的產品,才會讓消費者願意買的?


首先,總購買價格不能太高,決策壓力不大,可以一人決策。其次,確實有便宜可佔。最後,產品確實是家裡需要的產品(剛需,高頻,低關心)。


當然,如果你的產品又有顏值,又有內容,消費者拿到手,第一反應是要去拍照的產品,那麼銷量自然就不用愁了。


在社群內要想賣好貨,概括來說,我認為有四點:


· 是店主願意拿人格背書推薦的產品;

· 是消費者認為值得買,也是家中所需的產品;

· 是經銷商和小店主,覺得有利可圖的產品;

· 是消費者體驗後,願意給別人去推薦的產品。


4. 三度空間,FB2b2C,線上線下一體化營銷


前面講了,三個空間內,三種流量下,認知交易與交付的邏輯各有不同,事實上,今天的交易的場景是極端複雜的,本文僅僅是做了高度的抽象來做理論的解釋。


但是每個企業,都要把業務落到具體場景上,在傳播上,已經有了新營銷技術這類相關的整合營銷理論,但是在分銷端,目前國內還沒有比較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支撐碎片化場景高效交付問題。


如果為每一種交易去搭建一條供應鏈體系,一方面是成本太高,另外一方面,也過於複雜。如何聚合,並且共享後端的供應鏈和運營,以及數據體系,這是每個品牌商在數字化時代下,搭建鏈網一體化供應鏈體系的核心。


近兩年阿里一直在提中臺模式,即大中臺,小前臺。它可以有效的解決前端碎片化的流量,後端數據,供應鏈有效的組織問題。但是這個中臺,需要企業自己根據自身的生意模式去構建。這種搭建並非是革命原有的生意體系和運營邏輯,而是在新的技術基礎設施之上,搭建新的技術和模式的應用。


基於小店的新深分模式,既要在原有生意模式下完成交易和交付的同時,我們還要通過小程序和社群的公域流量運營,完成我們品牌認知與關係上的構建,最後基於消費需求,實現長短尾商品的交易,再通過長短鏈,實現一站式的交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