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下的江湖告急 路在何方?

庚子新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將人們打了個措手不及,社會、經濟以及人民生活秩序被突然按下"暫停鍵"。2月以來,與國內其他城市一樣,宜賓的經濟運行和發展遭遇"寒冬",許多企業面臨產業上下游"掉鏈條",資金"掉鏈條"的窘境。據宜賓廣播電視臺3月12日"酒都播報"欄目報道:宜賓天道餐飲有限責任公司旗下的首座、俏廚娘、芝麻花時尚餐廳、院憶火鍋等6家直營店,從1月23日關門,到二月底,公司營業額的虧損600萬左右。其虧損僅僅只是包含取消的團年宴、零餐等營業額,還沒包括水電氣、房租、員工工資等開銷。毋庸諱言,天道餐飲有限責任公司遭遇的"嚴寒",是許多第二、第三產業困境甚至是絕境的一個縮影。前幾天,幾位朋友在網上聊天,一位在基層稅務部門工作的朋友憂心忡忡地說,其徵稅轄區內,企業繳納的稅金同比下降三成多。


企業虧損、市場疲軟、稅收銳減……,江湖告急,路在何方?


後疫情下的江湖告急  路在何方?


上世紀70年代,膾炙人口的"八個樣板戲"之一的《龍江頌》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1963年,福建東南沿海地區遇到特大旱災,縣委召開了抗旱動員大會,大會決定在龍江村修築一條攔河大壩,用龍江水解救旱田。為了支持抗旱,龍江大隊不惜損失300畝高產田被水淹。面對巨大的農業損失,龍江人響亮地喊出:"堤內損失堤外補",通過採取多種自救措施,使大隊集體損失降低到最小。


如今,為了抗擊新冠肺炎病毒,宜賓人在按下"暫停鍵"的同時,許多企業也像當年的"龍江人"一樣,積極探索"堤內損失堤外補"的路子。宜賓的國有骨幹企業"三朵金花"----五糧液、天原、絲麗雅以社會責任為己任,在極短的時間內生產出了防疫醫用物資。五糧液下屬的聖山公司的防護服第一時間送往防疫第一線;天原集團生產的消毒液也及時送往疫情嚴重的地區;絲麗雅集團生產口罩,對復工復產的二、三產業而言,猶如大旱降甘露,宜賓人用上了自己生產的口罩,同時,該企業日產60萬隻口罩(據說產能還將繼續提升)讓宜賓市民吃了一個"定心湯圓"----不會再發生有錢也買不到口罩的"後顧之憂"。


"堤內損失堤外補"這次疫情不僅給宜賓人帶來了"危"(機),也帶來了"機"(會)。據媒體報道:宜賓正在緊鑼密鼓籌建省醫用衛生產業基地,將依託絲麗雅、普瑞斯、國藥集團宜賓製藥以及臨港智能終端和裝備製造產業,發展醫用衛生、醫療器械、防治藥物、智能應急拓展等產業,預計今年年底全部建成投產,到2025年,整個項目預計實現產值200億元。


毋庸諱言,"堤內損失堤外補"僅僅是後疫情時期的自救、補救措施,宜賓要繼續保持全省GDP排名第三的地位,就必須對沖疫情帶來的經濟乏力的不利因素,跳起摸高、彎道超車、擼起袖子、甩開膀子大幹一場。今年是宜賓爭創全省經濟副中心的關鍵節點時期,開年的起步就衝刺,如何在抗擊疫情的同時,大幹快上,又快又好地發展經濟,是宜賓人急需回答的思考題。


長期以來,拉動經濟發展的"核動力"是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從近日中央出臺的刺激經濟政策中可以看到,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再次一馬當先,充當經濟發展的引擎和急先鋒。據媒體報道,截至3月8日, 20個已公佈計劃投資額的省市投資計劃逾44萬億元。從歷史經驗看,基建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選擇之一,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中國都採取了大規模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方式來應對。資本市場很快就有了反應,以水泥、鋼鐵為代表的板塊出現大漲,直接印證了基建投資的作用與威力。


此輪基建投資的重點項目與主要方向是哪些?


除了傳統的"鐵、公、基"還會有增加哪些重點項目?筆者猜測,5G、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將會成為投資熱點與重點,同時,按照補短板、堵漏洞的投資政策,地方政府可以利用這輪基建投資機遇,加大衛生基礎設施公共投資,不失為一項補齊民生短板的好措施、好策略。


近些年來,宜賓的"雙輪驅動"戰略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隨著高質量的招商引資的強勢推進,智能終端製造業、汽車製造業、智能軌道產業,科技城、大學城……已經初具雛形,三江新區喜獲批准,作為萬里長江首城的宜賓,煥發出蒸蒸日上的新活力。然而,多少年來,宜賓的醫療服務硬件的短板成為宜賓人的"痛點"。目前,宜賓僅有的兩家三甲醫院----第一、第二人民醫院長期是人頭攢動,人們常常形容公立醫院比農村"趕場天"還熱鬧。患者在醫院掛號要排長隊、繳費要排長隊、取藥要排長隊、做CT或磁共振要排更長的隊。有時患者等候醫生就診要等幾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一年365天,公立醫院的住院床位天天都緊張,病房加床或患者住過道乃是習以為常的"家常便飯",許多時候,兒科、產科等科室一床難求不禁讓人唏噓、嘆息與無奈。受醫療軟硬件的限制,有時候,宜賓人患病不得不輾轉到醫療條件更好的成都、瀘州就醫和治療,異地就醫給患者及家人帶來諸多不便與煩惱。


作為公共基礎設施特別是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宜賓的醫療服務硬件的短板其實長期存在。這次疫情凸顯了過去可能意識到卻沒辦法馬上解決的問題。毋庸置疑,如果宜賓加大衛生基礎設施公共投資,擴大或新增現有公立醫院硬件建設,新增公立醫院分院,同時新建1至2家三甲醫院,加大基層社區、農村公立衛生所的基礎設施建設,這些投資舉措,不僅有助於短期兜底經濟運行,而且能夠長期改善區域醫療衛生條件,解決群眾看病就醫問題,讓更多的宜賓群眾分享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民生大工程",也是一舉多得的好舉措。


後疫情下的江湖告急 ,路在腳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