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大唐為何無法延續?安史之亂不過只是個引子

“昭昭有唐,天俾萬國。列祖應命,四宗順則”,唐朝,我國最強大的王朝之一,其時國力鼎盛,萬邦來朝,朝貢之國三百有餘,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朝以來,第一個未曾修拒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之盛,足以令四夷賓服,唐太宗李世民在當時甚至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奉其為天下共主。(唐軍曾攻滅東突厥、薛延陀,以聲威徵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族)

盛世大唐為何無法延續?安史之亂不過只是個引子

唐朝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威遠振,與亞歐各國均有往來。這也是為何自唐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的原因。

唐朝文治武功,廣納各國人民,不論是在經濟、社會形制上,還是在文化、藝術風格上,都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令當時詩、書、畫、樂等方面都湧現出大量人才,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顏體”顏真卿、畫聖吳道子等。如此盛況下,唐朝先後出現貞觀之治、永徽之治、開元盛世等繁榮昌盛之景,因此被後世冠以“盛”字,稱為“盛唐”。

盛世大唐為何無法延續?安史之亂不過只是個引子

國學大師,百年清華四大哲人,前輩史學四大家,陳寅恪曾言:“唐代之武功為中國歷史上之空前盛業。”

然隨著歷史的推進,即使是盛況如此的唐朝也無可避免的走向末路,在公元十世紀來臨之時,朱溫篡唐,唐朝這個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的龐然大物轟然倒塌,就此覆亡。

盛世大唐為何無法延續?安史之亂不過只是個引子

朱溫代唐稱帝,建國大梁,將綿延了將近三百年的唐朝一舉覆滅,開啟自五胡亂華後的又一個大亂世——五代十國。

唐朝之亡,朱溫只是一個終結者,並非推動者,在此之前,安史之亂已經消磨了唐朝盛景,後又逢黃巢起義,在此時,唐朝的統治根基已經動搖,隨後方才被朱溫一舉得手。

盛世大唐為何無法延續?安史之亂不過只是個引子

乾符五年至中和四年,黃巢起義,領導民變,是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農民起義,禍及唐朝半壁江山,導致唐末國力大衰。

其實早在太宗貞觀之治後,唐朝盛景之下,就已經埋伏下滅亡的根基,分別是門閥黨爭、藩鎮割據、宦官秉政及宗教之弊。

門閥黨爭,在歷朝歷代都避免不了,士族門閥制度的形成,更推動了這一點。唐朝時,共有三大集團,關隴貴族、山東世族、江南華族,除此之外,還有最為厲害的世家大族——五姓七宗。五姓七宗即為清河二崔、范陽盧氏、趙郡隴西二李、太原王、滎陽鄭這七家,其中崔氏、李氏有兩家,故是五姓。

五姓七宗大到什麼程度呢?李唐建國後,王族顯貴都想和這五姓七宗結親,獲取聲望,就連李家都要假稱自己是隴西李氏來賺面子。(據現代學者考證,其實唐李更大可能是趙郡李氏的旁支)

盛世大唐為何無法延續?安史之亂不過只是個引子

《長安十二時辰》中,李必的原型為唐朝名臣李泌,他曾在劇中言其是“隋李”,即是關隴貴族中關隴八柱國李弼之“李”。

這樣的情況下,門閥黨爭豈能避免?唐朝中、後期,這種情況日益嚴重,特別是朋黨之爭——牛李黨爭,這是唐朝後期,牛僧儒為首的官僚集團和以李德裕為首的官僚集團之間的鬥爭,繼南衙北司之爭後影響最大的統治階級的內鬥。這場黨爭曠日持久,不僅令朝野議政、施政受擾,就連皇上的決策也因此受阻,為此,唐文宗都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之嘆。最後,各黨為一己之利,內連閹宦,外結藩鎮,使宦官、藩鎮、黨派三股勢力在唐朝政治中盤根錯節,終招致亡國之禍。

盛世大唐為何無法延續?安史之亂不過只是個引子

牛李黨爭,指的是牛僧孺的牛黨與李德裕的李黨之間的爭鬥,從憲宗開始,直至宣宗才結束,歷時將近40年。

藩鎮割據,即為節度使制度,早在唐睿宗時就有,但在早期,唐朝強勢,對節度使的管理也極為嚴格,有奪兵分權、頻繁調動的手段。然在唐玄宗時,晚年的玄宗好大喜功,各鎮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如王忠嗣、安祿山等,既有兵權,還能同時轄制三、四個轄區的大藩鎮。

對節度使的放縱,終於引來節度使的野心,唐天寶十四年,以節度使安祿山和史思明為首的“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經此一亂,國勢由盛轉衰,中央再無威權,地方藩鎮實力越發加強,已經是“人事、賦稅、甲兵,皆擅得自專,不入朝廷”的“土皇帝”。與此同時,藩鎮勢力還和朝廷黨派、權宦勢力相勾結,互為內外援,使唐廷再難中央集權。

盛世大唐為何無法延續?安史之亂不過只是個引子

安史之亂,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唐朝節度使安祿山與史思明叛唐作亂,是大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宦官秉政,太監,身為內侍,常常能更容易接近權力中心,從古至今,不知多少王朝毀在權宦手上。唐朝之時,宦官之禍或還甚於明朝,唐代的大太監們,個個手握兵權,廣植黨羽,傾軋群臣,就連對於皇上的廢立和生死都不在話下。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重寫道:“東漢即前明宦官之禍也,然猶竊主權,以肆虐天下。至唐則宦官之權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實古來未有之變也。”

盛世大唐為何無法延續?安史之亂不過只是個引子

宦官之禍,是唐朝中後期的主旨,已經到專權橫行,逼宮弒帝的地步,自李輔國始,繼有俱文珍與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以及楊復恭、劉季述等人。

宗教之弊,唐代,佛、道盛行,皇帝也免不了,自古以來,少有帝王不渴望長生不老,故而佛、道就成為他們長生的希望之一。信仰,控民心,掌聖意,無往不利,唐朝二十四帝裡,有一大半都是佛、道的虔信者。

晚唐時,被譽為“萬古良相”的李德裕,就曾計算過宗教之弊,據估計,會昌年間,僅是江淮一地,就有被佛教收納六十萬男丁入空門的局面。在這樣的情況下,民間將無人力,再加上佛教寺院土地不交課稅,僧侶還能免除賦役,故此佛教的擴張,大大損害了國庫的收入,令晚期經濟受損。於是,唐武宗李炎在李德裕的支持下,大規模拆毀佛寺,強迫僧尼還俗,史稱“會昌滅佛”。(李炎是信道的,“會昌滅佛”中,道士趙歸真也大有鼓動)

盛世大唐為何無法延續?安史之亂不過只是個引子

唐武宗即位後,李德裕入朝為相,執政五年,和武宗君臣相知,一同開創出“會昌中興”的局面。

會昌滅佛,轟轟烈烈,但由於藩鎮之故,並未普及全國,後唐宣宗繼位,立即重拾佛教,敕復佛寺,令唐朝崇佛思想再度盛行。後至唐懿宗時,這份信仰就成為唐朝滅亡的誘因。懿宗本人篤信佛教,為此幾乎將國庫掏空,平日裡就常常將大量金銀施捨與寺院,之後為迎佛骨,更是斥巨資造佛塔、寶帳等,皆飾以金玉,華貴無比。唐末遭遇經濟危機,正是因此而始。

盛世大唐為何無法延續?安史之亂不過只是個引子

唐朝歷代皇帝曾數迎佛骨,其中尤以唐懿宗鹹通十四年這次聲勢最為浩大,供品也最多,是一場耗資空前的迎奉。

門閥黨爭、藩鎮割據、宦官秉政及宗教之弊,此四害互相糾結,難以根除,有這四害,唐朝必定難以持久。而後,在四害的影響下,唐朝經濟空虛,政治腐敗,遂遇黃巢領導的民變,被重創根基,以至於被朱溫所篡,百年基業就一朝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