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習慣:“三分鐘原則”破解你的拖延症,讓你遠離懶惰

經常有學生跟我說,自己很難持續地去做一件事情,不是不想追求進步,而是總也克服不了自己的拖延症,該怎麼辦呢?

01

如何破解自己的拖延症?


之前曾經看過美國一個大學教授分享過一個概念,叫結構性拖延。

舉個例子,如果你有5件事情要做,假如你在做第1件事情的時候,心情煩悶,推進不下去,那麼你就可以立刻切換到第2件事,或者是後面第3,4,5件事情。也就是說,當你即使第1件事情沒有完成的時候,你依然在做其他應該去完成的事情,這樣的話,你的時間就不會浪費。

例如,你在複習的時候,剛開始你看英語看多了,然後你就可以換到高數,看高數看得鬱悶了也可以切換到專業課書本,這就是結構性拖延的一種表現形式。

但是如果你做英語題目做不下去了,而選擇去玩手機,那麼就脫離了自己的5項任務清單,很容易導致你的任務完成不了。

也就是說,你的身邊得隨時有替補任務,當你做這件事情做得煩悶的時候,立刻切換到替補任務,而不是選擇刷手機,打遊戲,出去玩。

以前我有個學生,在參加學生活動、比賽或者講座時,隨身裝一本單詞口袋書,在等待活動的間隙,他就把單詞書掏出來背背單詞,在繁忙的學生工作之餘,他也依然能夠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功課,拿到獎學金。

小習慣:“三分鐘原則”破解你的拖延症,讓你遠離懶惰

02

建立小習慣,用三分鐘原則破解自己的拖延症


習慣培養的難度不在於我們沒有美好的願望,而在於具體執行時缺少毅力和方法。

例如,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健身、讀書、跑步、學英語、考證、實踐等一系列看上去非常有吸引力的“國民正能量習慣”,但是很多人在具體執行時,經常虎頭蛇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在培養這些習慣的過程中充滿挫敗感,從而對自己失去信心,更要命的是容易破罐子破摔,從而喪失了繼續努力的信心。

那我們究竟該如何培養自己的習慣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先從小習慣開始,用三分鐘建立自己的習慣萌芽。

例如當我們想讀書時,千萬不要看一些牛人一年讀50本書、100本書,就給自己下很大的任務,自己少說也要讀個二三十本,那樣太困難了,因為過去的一年裡你可能連一本書都沒讀完。

我們先給自己定一個任務,那就是每天看一頁紙,這樣的讀書任務,你只需要三分鐘就可以了,因此在啟動的時候,沒有那麼大的心理負擔和壓力。

當你讀完這一頁的時候,如果還想繼續讀,那麼請先剋制自己繼續閱讀的想法和衝動,在第2天的時候,你可以給自己加一點量,改為讀兩頁,第三天可以讀三頁,一直增加到10頁,保持一段時間,不給自己增加額外的壓力。

一定要學會呵護自己的習慣萌芽,只有進行這樣的行為呵護,才能更好的保護我們的節奏避免,因為一次性工作量太多,難度太大而喪失信心。

小習慣:“三分鐘原則”破解你的拖延症,讓你遠離懶惰

03

上午10點鐘了,你還會去圖書館嗎?


記得以前有一次週末,我在圖書館看書,發現有一些同學是上午10點多以後才到圖書館來學習的,當時我就在想,他們為什麼會選擇這個點才來,是因為睡懶覺起床遲了嗎?現在才來,到中午吃飯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還不如在宿舍裡待到中午吃完飯,再到圖書館來。

但轉念一想,這個想法是錯的,也許會有很多人選擇在週末睡懶覺,一看時間到了10點多,就想著乾脆不去學習了,不去圖書館了,因為從宿舍走到圖書館可能需要十幾分鍾,乾脆等吃完午飯再說吧。

但是去圖書館學習,比在宿舍待著更有效果,哪怕只是3分鐘、5分鐘,能夠建立起連貫的學習習慣。

如果你10點多到了圖書館,你可以告訴自己,我哪怕學3分鐘,也有3分鐘的進益,更關鍵的是,培養了有空就來圖書館的小習慣。

小習慣:“三分鐘原則”破解你的拖延症,讓你遠離懶惰

當然,如果你來到圖書館,看了3分鐘的書就離開,你肯定會覺得不划算,既然來了那就再看會書吧。當你學到11、12點的時候,實際上你已經在學習上花了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的收益,就是你靠著之前的行為慣性而獲得的。

如果沒去圖書館,在宿舍混到十二點鐘去吃飯,實際上你在這期間什麼也學不到。

圖書館就是你破除拖延症的領域。

你想看書,就別糾結,直接去教室或者圖書館就行。哪怕去了半小時就回來了,也有半小時的收穫。

如果你想寫作,打開word寫字就行,寫100就100,寫1000就1000。

總之,只要行動了,就有收益。如果怕拖延,告訴自己,只做3分鐘就行。不信你試試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