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雙流:把員工愛國主義教育融於體驗中

今日雙流作為雙流本地影響力最大、覆蓋人群最多的移動互聯網新媒體,一直秉承著“以極致的服務,讓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宗旨,牢固樹立“敬黨、愛國、守時、誠信、言行一致、愛崗敬業、積極主動、擁抱變化”的企業價值觀,摒棄了傳統的重價值,不重教育的方式,而是積極創新,讓全體員工把愛國之情融於工作中,把愛國主義教育融於具體的行動和體驗中。

針對企業內年輕人多、生活閱歷少、對國情不是充分了解的實際,企業始終堅持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立足之本,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引領,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企業文化,寓教於樂、寓教於趣。近期,為讓員工切身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的無私奉獻,激發愛國熱情,組織員工到綿陽梓潼兩彈城,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今日雙流:把員工愛國主義教育融於體驗中

兩彈城位於四川省梓潼縣,1965年8月三線建設時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內遷梓潼,佔地3000餘畝,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是我國繼青海原子城之後第二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總部,當時,享譽國內外的著名科學家王淦昌、朱光亞、于敏、陳能寬、周光召、程開甲、彭桓武、郭永懷、鄧稼先等,肩負黨和人民的重託,懷著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為人民造福的願望,又為實現“振我國威,揚我軍威”的理想,都雲集在這裡,在此相繼完成原子彈、“氫彈”的設計方案。作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紅色文化可見一斑。愛國教育通過三種形式開展,一是參觀兩彈城歷史陳列館,二是聽專家關於“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三是觀看電影《鄧稼先》。

今日雙流:把員工愛國主義教育融於體驗中

邊參觀圖片和視頻邊聽導遊的介紹,心是震動的。1954年8月,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分別投放了一顆原子彈。此後,美國自恃核優先,多次揚言要對還沒有核武器的中國實施核打擊。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從國內外大局的戰略高度出發,以長遠的眼光和非凡的膽略,毅然決定研製“兩彈一星”。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打破核大國的訛詐與壟斷,維護世界和平和國家安全,黨中央高瞻遠矚,果斷做出了研製“兩彈”的戰略決策。老一代科學家和廣大科研人員發揚“愛國奉獻、艱苦奮鬥、協同攻關、求實創新、永攀高峰”的精神,風餐露宿,頑強拼搏,團結協作,克服了各種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攻破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取得了中華民族為之自豪的偉大成就。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1967年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中國核事業取得了重大突破。

今日雙流:把員工愛國主義教育融於體驗中

今日雙流:把員工愛國主義教育融於體驗中

九院劉曉航老師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兩彈一星精神為題做了專題講座。“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講述了錢三強、錢學森、王淦昌、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們,為了祖國的國防事業,毅然拋棄國外的洋房、轎車回國創業,把對祖國的愛付於自己的實際行動中。“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更是彰顯了錢三強、郭永懷、趙忠堯、錢學森、王淦昌、朱光亞、鄧稼先、陳能寬、彭桓武等老一輩科學家們不計名利、默默無聞的無私奉獻精神。他們在沒有資料,缺乏試驗條件的情況下,靠自己刻苦學習,靠自己反覆摸索去掌握尖端技術。他們沒有節日,也沒有星期天,研究室裡的燈光常常從黃昏亮至天明。為一個關鍵技術,他們用傳統算盤、用簡易手搖計算機一遍一遍的計算。僅僅用半年時間,就取得了重大理論突破,完成原子彈的理論設計方案。事隔不到一年,又研究完成“氫彈”的設計方案。“兩彈”的研製成功,從而使中國人民有了自己的“爭氣彈”。並構成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導彈部隊的強大陣容,中國的國力和在世界的國際地位也隨之而提高,古老的中華民族也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大力協同,勇於攀登”,通過數以萬計的科研團隊的共同協作,使“兩彈”的研製走上成功之路,為後人樹立了不朽的豐碑。

電影《鄧稼先》讓受教員工潸然淚下,鄧稼先二十二年的隱姓埋名、舍小家為國家的崇高精神,更是一盞明燈,照進年輕的心裡。二十二年的離家默默耕耘,自己身處高原荒地,文革風暴家被抄,他沒有倒下,把一種大愛獻給了國家,在成功完成科研成果後,付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今日雙流:把員工愛國主義教育融於體驗中

今日雙流把員工的愛國主義教育融於場景現實中,不是坐在辦公室乾巴巴的教條式的說教,而是重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對員工進行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教育,進一步轉變觀念,拋除顧慮,樹立主人翁意識。另一方面,把員工利益放心頭,切實解決員工實際困難,在感情上貼近員工,在生活上關心員工,讓愛國主義教育站在高處,看在遠處,想在深處,幹在實處。把教育同趣和樂結合起來,不僅讓員工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清新空氣,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了老一輩的艱苦精神、創新精神,從而形成凝聚力、向心力,走出了企業創新教育的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