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父母的爱变成牢笼,让孩子感到窒息

前言

《无声告白》是一本光芒万丈的小说——横扫欧美各大榜单,获得了2014美国亚马逊最佳图书第一名。书中,一个青春期的美丽女孩莉迪亚,成绩优异,父母兄长疼爱,却在深夜落水而死。是什么让她如此选择?

莉迪亚的父母深爱孩子,却又是无比迟钝——他们把闷不吭声理解成温顺乖巧,把不合群没有朋友理解成正好可以安心学习,把考试考砸了理解成不够努力……却没有意识到他们塑造的这个家庭,像牢笼,紧紧捆住孩子,用要求来表达爱,用失望来施加压力,当孩子已经百转千回之后做出“永远逃离人生”的决定时,他们竟然毫无察觉。

如何理解孩子?美国东华盛顿大学刘京秋教授将跟大家一起,一边读书,一边实践,一边思考。


为何父母的爱变成牢笼,让孩子感到窒息

读书会预告:《无声告白》

刘京秋教授领读,参与方式见文末

莉迪亚的故事—刘京秋来自向日葵国际教育00:0008:03

美国亚裔作家伍崎诗(Celeste Ng)在2014年出版了小说《 无声告白》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此书一上市就好评如潮,在随后的两年中赢得了许多大奖,登上了美国亚马逊2014年度十佳图书之榜。现在此书仍然十分畅销,已经被译成20种文字。作者讲她现在仍然不时收到电话或信件,读者忍不住要告诉她,这本书对他们的影响,尤其是家长们,阅读这本书后,他们开始认真审视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自己和青少年孩子的关系。

为何父母的爱变成牢笼,让孩子感到窒息

《无声告白》作者伍崎诗(Celeste Ng)

此书以20世纪70年代美国中西部的一个白人为主的小镇为背景,故事中有些情节是作者自己或亲戚朋友的亲身经历。

莉迪亚,一位16岁女孩,有一天早上突然没来和全家人吃早餐,家人到她的卧室里去查看,觉得她的被褥就像和昨天一样,显然她昨天晚上就出去了。莉迪亚能到哪里去呢?结果第二天警察在离城不远的湖底发现了她的尸体。

莉迪亚生前是家里三个孩子中的乖乖女,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学业成绩相当不错,是父母的最爱,他们对她的未来寄予厚望。莉迪亚的自杀成了小镇中的特大新闻,更震撼了这个从前看起来平静和祥的一家。一个如此美貌可爱的少女,为什么就这样决绝地撒手人寰?全家人翻遍她的卧室很想发现她的遗言或是笔迹,每个人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却得不到满意的解释,以致父母的婚姻一度几乎解体。

这本书记述了家庭中每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夫妻、兄弟姐妹,以及家长和孩子,也显现了他们各自面对的矛盾和压力。作者翔实地描述了三个孩子的学校生活,和同学、邻里之间的交往。

莉迪亚的父亲是位华裔,70年代当上了大学教授。在当年,作为一位少数族裔,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工作;母亲是白人,为了养儿育女,成了一位家庭主妇。在那个年代,白人与少数族裔婚嫁要担当巨大的社会压力。母亲不顾自己母亲的反对,和丈夫结合。为了结婚生子,她放弃了自己追求成为一名医生的远大志愿。在丈夫接受了一家大学的教职后,全家搬到这个市里,孩子们成为社区里少有的混血儿。

为何父母的爱变成牢笼,让孩子感到窒息

书中并没有过多渲染他们一家被歧视的事情,但是,不同于大多数孩子的种族本身这个事实,就在孩子们心中产生了异样感觉。作为华裔的父亲,他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大家喜欢的风光学生(being popular),母亲把自己不能成为医生的梦想转嫁到女儿身上,对她的学业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家庭中父母的话题主要围绕着莉迪亚的学习和生活,这一切变成了对女儿的重压。由于莉迪亚承担了父母的最大期望,哥哥和妹妹不时在家里感到失落,得不到关爱,而习惯后,却也乐得有了可以成为自己的可能。

进入高中后,莉迪亚的成绩有些下降,心里焦急,但为了父母高兴,她并没表示出气馁;在她悄悄地情窦初开时,却没能结交到心仪的邻家男骇;哥哥秋季又要离家上哈佛大学,哪里再是她发泄和敞开交流的渠道呢?

此书真实地映射了美国现在许多中学生的家庭,尤其是中学生们的忧虑。

莉迪亚选择死亡,谁也怪不得。但是其中有些原因还是值得推敲的。

在美国,大多数亚裔学生的表现被称为“沉默文化” (culture of silence),无声交流,即不多说话,又听话,学习或工作都知努力,被冠以“优秀少数族裔” (Model Minority)。有些孩子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或羞于表达,也有些为了表示恭敬而不表达,特别是不表达不同意见和观点,但是并不等于他们没有思考。

大多数自杀的青少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学校里并没有显示出什么问题,他们很能把情绪埋在心里,而不显现。虽然莉迪亚活着的时候,谁也看不出她的痛苦,但并不代表她不痛苦。可伶的莉迪亚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甚至连日记都没有写。她是用什么方法来解脱心理的不快或痛苦呢?

清醒的家长们,不要误以为孩子跟着你转是好事。这样的孩子或是永远依赖家长,长不大;或许他是为了避免“冲突”,才表现得“乖”,且“体谅父母”,而把痛苦悲哀深埋在心底。在这个脆弱的成长时期,当孩子压力过大而无解时,逃避就是出路,永远的逃避,就是自杀。

我周围有一家华裔家庭,学业成绩优秀的孩子,在千挑万选中进入医学院,苦苦奋斗八年完成学业,又当了三年实习医生。行医之后,却自杀了。全家人包括亲属都对他成为医生充满憧憬,并且出资为他付清学费。可想压力之大,在这个家里,对他而言,哪有“逃路”?哪有“岐路”?

也有一个孩子在父母的大力推动下,进了医学院,学校阶段完成后,终于在实习医生期间,自己决定独立起来。不怕读书时积累起来的近十万美元的学生贷款债台,离开了医生这个职业,转入了其他行业!

为何父母的爱变成牢笼,让孩子感到窒息

图中文字摘自《无声告白》

青春期的孩子,我希望他们可以和家长表达、讨论,甚至争辩。至少孩子的压抑情绪“倒”出来了,并从中学习如何正常地交流意见和情绪,也获得舒缓压力的方法。

《无声告白》一书有中文版。家长们有时间时,读一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