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怎麼從一支弱小的地方武裝,發展為能與太平軍抗衡的鐵軍?

近代湖南的異軍突起,與湘軍的成功有著很大關係。

湘軍是怎樣從一支弱小且不受待見的地方武裝,發展為清朝方面極少數能與太平軍抗衡的鐵軍的呢?

湘軍怎麼從一支弱小的地方武裝,發展為能與太平軍抗衡的鐵軍?

首先,湘軍的成功有一條重要的外部原因,那就是太平天國的內訌。太平軍從廣西起義後,一路橫掃長江中下游流域,幾乎所向披靡。曾國藩組建湘軍後,有許多次被太平軍逼入絕境,最終都是因為太平軍的內部出了問題,才讓他和他的湘軍緩過勁來。

湘軍怎麼從一支弱小的地方武裝,發展為能與太平軍抗衡的鐵軍?

以天京事變為例,事變發生前,曾國藩被圍困在南昌,朝不保夕,事變後太平軍自行解圍,白白放了曾氏一條活路。這次事變更為嚴重的後果是:太平天國前期的精英幾乎集中於東王府,被韋昌輝、秦日綱屠殺殆盡;事變後,石達開的出走,再一次重挫了太平軍的元氣;而且經此一事,普通的太平軍將士信仰開始崩塌。試想,如果太平天國內部不發生這樣慘禍,湘軍恐怕很難成功。

其次,湘軍統帥曾國藩雖然不擅長親自指揮作戰,他親自指揮的戰鬥幾乎無一取勝,但是曾氏治軍卻很有一套,使湘軍成為一支能打硬仗的軍隊,而且他善於培養將領,促成了湘軍人才的井噴。那麼,曾國藩是怎樣組建、訓練湘軍的呢?湘軍和其他省的團練又有何不同呢?

咸豐二年(1852),曾國藩在前往江西主持科舉考試途中,接到母親逝世的噩耗,回鄉丁憂。此時,太平軍正席捲湖湘,咸豐帝便讓他幫辦團練。

當時,像曾國藩這樣的幫辦團練大臣,咸豐帝已經任命了40多個,幫辦團練的本意無非是組織鄉民自衛,維護治安。而湖南當時的局勢卻十分危急,小打小鬧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湘軍怎麼從一支弱小的地方武裝,發展為能與太平軍抗衡的鐵軍?

於是,曾國藩便利用師生、同鄉的關係紐帶,招攬一批熱衷功名的熟人擔任營官,營官再招攬同鄉子弟來當兵,由此形成一套級級隸屬的指揮體系。

統帥與營官之間有私人情誼,營官與士兵之間又是同鄉關係。這套指揮體系固然比八旗、綠營更為高效,但兵將之間形成了依附關係,由此開啟了近代軍閥的濫觴。

師生、同鄉們為了升官發財的目標來參加湘軍,打下一座城池後,先縱兵搶掠幾天,然後曾國藩再按照軍功大小向朝廷保薦,這樣一來,升官發財的目標就都能實現。

另外,湘軍還有一條重要的規定,如果某一營打了勝仗,就允許該營的營官回鄉擴招士兵,一個營可以擴編成幾個營;如果某一營打了敗仗,或者營官戰死,這一營則就地解散。湘軍通過戰場的淘汰來選拔將領與士兵,這樣一來,能打勝仗的部隊就越來越多。

湘軍怎麼從一支弱小的地方武裝,發展為能與太平軍抗衡的鐵軍?

湘軍成功的第三條原因,在於曾國藩順江東進的戰略。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後,清廷在天京附近分別建立江南大營、江北大營,以夾攻天京,但一直收效甚微。曾國藩清醒地看到,太平軍在天京上游仍控制了大片土地,大量輜重、兵員通過長江源源不斷接濟天京,所以天京難以攻克。對於太平天國而言,最要命的地方並非近在咫尺的鎮江、揚州、常州,而是位於天京上游的皖中、皖南地區。

所以,咸豐八年(1858)曾國藩第二次出山以後,堅持不懈地進攻安徽。期間,清廷先後下詔要他救援浙江、前往四川圍堵石達開,曾國藩都不為所動,採取陽奉陰違的方式敷衍了事,湘軍主力仍牢牢佔住安徽這個最有利的位置。後來,湘軍又經歷了三河鎮的慘敗,仍然沒有撼動曾國藩的戰略意圖。到咸豐十一年(1861),安慶被湘軍攻破,天京上游門戶洞開,最重大的勝利果實終於不可避免地落入湘軍手中。

湘軍怎麼從一支弱小的地方武裝,發展為能與太平軍抗衡的鐵軍?

最後,湘軍之所以能戰勝太平軍,與"結硬寨,打呆仗"的戰術分不開。曾國藩其人,性格沉穩持重,他不相信任何投機取巧、出奇制勝的辦法,因此採取了看似最"低效"的戰術,這便是所謂的"結硬寨,打呆仗"。"結硬寨"就是選好紮營地點以後,在營寨外圍修建土牆、深挖壕溝。當時,交戰雙方都有火炮,在防守時,這種土牆、壕溝能有效阻擋炮彈,但當時的火炮很落後,射程、瞄準基本上不可控,進攻方其實很吃虧,所以湘軍這種以守為攻的戰術才最為經濟。

所謂的"打呆仗",意思也差不多,就是湘軍在攻城時,在外圍挖壕溝,用密密麻麻的壕溝來封鎖、圍困城市,圍到最後彈盡糧絕,攻城就會容易許多。而最擅長執行這種戰術的人,是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因此獲得了"曾鐵桶"的綽號。他打了八年仗,主要攻克了三座城池:吉安、安慶、天京,都是用這種壕溝圍困的戰術攻克的。

從今天看來,湘軍殘酷地鎮壓農民起義,無差別地屠殺搶掠平民,顯然是不人道的,

但是在一生篤信理學、忠於朝廷的曾國藩眼中,湘軍的行為卻是人生的最高目標"平天下",這正是歷史人物的侷限性。

雖然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以悲劇收場,但是這場悲劇,卻是近代湖南崛起的第一步。對於三湘子弟來說,這第一步十分關鍵,使他們看到了改變命運的希望,昔日保守狹隘的書生、農夫,竟然出將入相,乃至遠渡重洋,為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而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