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為首都的過程中,有沒有暴露出什麼不足呢?

主角光環照耀下,總會有一些不足被忽視。八百多年來,以北京作為首都的過程中,有沒有暴露出什麼不足呢?

北京作為首都的過程中,有沒有暴露出什麼不足呢?

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首先,地理位置不夠居中,過於偏東偏北。畢竟,北京能夠登臨首都大位,是"經濟帶受運河影響東移",以及"北方民族皇朝崛起"這兩大合力的結果。所幸隨著明清等朝代的北方版圖漸趨遼闊,北京的地理位置才顯得不像過去那樣偏北。即便如此,在應用近代化通訊、交通技術之前,西域或青藏高原等領土的信息傳達到北京,也頗耗時日。

北京作為首都的過程中,有沒有暴露出什麼不足呢?

再者,北京地處中央皇朝與北方勢力對抗的一線。有太行山、陰山和燕山作為屏障,北京的防禦條件,本身還是不錯的。但"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些狹長的山脈上,有諸多關隘,其中居庸關、古北口、紫荊關等,與北京休慼相關,一旦突破,北方鐵騎就可以在華北平原上縱橫捭闔。儘管北京不陷落的情況下,塞外政權通常無法在華北立足,但"打不死你嚇死你",草原漢子們繞著皇城跑馬,總歸是一件讓帝國君臣提心吊膽的事情。金蒙戰爭中,蒙古大軍屢次圍攻中都,心臟受不了的金朝皇帝最終遷都汴梁,次年中都即失守;而明朝,"兵臨城下"的驚險刺激場景上演的更多,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建都》中如此總(吐)結(槽):


有明都燕不過二百年,而英宗狩於土木,武宗困於陽和,景泰初京城受圍,嘉靖二十八年受圍,四十三年邊人欄入,崇禎間京城歲歲戒嚴。上下精神敝於寇至,日以失天下為事。

可見"天子守國門"的代價還是蠻大的。

同樣是將首都設置在國防重要方向,漢唐長安坐擁關中四塞,比起明代北京的燕山陰山,防禦縱深要厚實得多,關中平原也沒有華北平原那般開放。

北京作為首都的過程中,有沒有暴露出什麼不足呢?

而且,隨著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變化,北京的安全係數進一步下降了。13世紀以來,海水退縮導致遼西走廊開通,日後八旗馬隊正是踏著這條路從遼東衝進了北京;清末,無論是英法聯軍、八國聯軍攻克天津,還是日軍在甲午戰爭中佔據遼東,海洋都讓有海無防的帝都暴露在了外敵的刺刀之下。

最後,北京面臨著長安、洛陽一樣的問題——生態惡化。長安、洛陽跌落神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過度開發和氣候變化帶來的生態問題。而伴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和人口增長,人類活動對生態破壞難以避免。今人常詬病工業汙染帶給帝都的"霧霾",而古人則"塵迷"於京師的揚沙天氣中。元朝人對此已見怪不怪,明朝的沙塵暴更是有增無減:洪熙元年到嘉靖二十三年的120年中,北京有史可查的沙塵暴63次;嘉靖二十四年到崇禎十七年的100年中,已多達100次。即便21世紀,可持續發展觀念指導下,雖然有了"三北防護林"等配套工程,作為超級城市的北京,生態建設任務依舊不輕鬆。


北京作為首都的過程中,有沒有暴露出什麼不足呢?

沙塵暴

儘管有這樣那樣的缺點與不足,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北京的首都地位仍將巋然不動;同時,面對新挑戰,疏解非首都功能勢在必行,雄安新區等京津冀城市群新成員,將在北京的帶動下拔地而起。畢竟,無論是四個皇朝的歷史,還是共和國七十載的實踐,都已經證明,這座城市足以應對時代的變革,承擔起東方古國首都的重任。

北京作為首都的過程中,有沒有暴露出什麼不足呢?

參考文獻

譚其驤《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高壽仙《明代北京社會經濟史研究》,饒勝文《佈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楊帆、萬煒《歷史時期中國主要都城的分佈變遷研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