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青藏高原地區“糧改飼”政策實施情況


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青藏高原地區“糧改飼”政策實施情況

沈禹穎 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 青藏高原牧草栽培崗位


從三個地區來看,如若是為了滿足畜牧業的發展,種養結合型的合作社是主要發展趨勢,如青海湟源和與甘肅臨夏的調研,這兩個地區都是以畜牧業為主要產業發展;而甘肅定西則不同,靠近畜牧業發達地區,水熱條件好、土地資源豐富,則可以以牧草加工企業+專業牧草種植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民種草,以銷售為導向種植,推動脫貧進程。同時,在牧草品種的選擇上,三個地區都種植了“糧改飼”政策普遍推廣的青貯玉米,同時結合各個地區地域特色和歷史傳統,種植了該地區農民熟悉的牧草品種。


糧改飼正在積極有效地將產業鏈聯動起來,朝著飼草資源上下游有效移動對接的方向發展,促進該地區飼草缺口的不斷縮小,該模式既有效滿足了自身發展,同時又以銷促產,很好的帶動了當地合作社和農戶的有機結合,促進了該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和精準脫貧。


調查區合作社類別與規模基本狀況

從合作社的類別來看(表1),合作社的類別分佈主要以當地的畜牧業發展狀況和牧草種植類別有關,因此我們選擇了三個發展狀況和牧草種植類別有較大差異的地區。以畜牧業為產業支撐和歷史傳統的臨夏州廣河縣全部為種養結合型合作社,牧草種植主要用來滿足當地畜牧業的需求;而定西安定區則基本上全部為牧草種植合作社,以銷售牧草為導向,是在充分利用該地區土地面積大、光熱資源豐富等有利條件,採用專業化收貯的手段助力脫貧攻堅;而處於農牧交錯區的青海省湟源縣則處於單一牧草種植向種養型合作社有機轉型的過程中,這是由於該地區種植牧草品種多,同時需要兼顧該地區畜牧業發展。由此可見,畜牧業為主要產業發展的地區,在逐漸向種養結合型合作社轉化;而靠近畜牧業發達地區,土地和水熱條件優於牧草生產的地區,專業化種植、以銷售為導向也是促進該地區脫貧的路徑。

從合作社的規模來看(表2),青海省湟源縣的合作社種植面積主要分佈在500~2000畝之間,種植規模較大,這主要是由於該地區主要以專業化的牧草種植合作社為主,而臨夏州牧草種植面積較多分佈在1000畝以下。該地區主要是以種養結合型合作社為主,重心都在畜牧養殖部分,難以同時兼顧較大面積的牧草種植,因此自種的規模要小一些。同時,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瞭解到該地區主要採用訂單種植的方式聯繫貧困戶,全州開展糧改飼的企業與合作社有281個,參與農戶9.85萬戶,其中貧困戶4.9萬戶,企業與合作社流轉土地7.2萬畝,訂單種植7萬多畝,通過這種方式,農民和合作社之間參與糧改飼的聯繫較為緊密,也在較大程度上推動著該地區脫貧。而定西市安定區則大多分佈在1000畝左右的規模,以生產為主,以公司牽頭,帶動該地區牧草產業發展。

表1 調查地區合作社類別

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青藏高原地區“糧改飼”政策實施情況

表2 調查地區合作社牧草種植規模分類(畝)

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青藏高原地區“糧改飼”政策實施情況


不同地區種植牧草種類特徵

從調查區域的合作社的平均種植面積來看,甘肅省臨夏州合作社平均種植面積(1782.7畝)最高,其次是青海湟源(1434.3畝),最低是甘肅定西(1232.5畝)。從種植的牧草品種上來看,甘肅省臨夏州品種較為單一,主要是在全州範圍內推廣全株青貯全膜雙壟溝播玉米;而青海湟源由於位於青藏高原農牧交錯地區,種植品種較為多樣化,以燕麥、小黑麥為主要種植牧草,同時還種植了箭筈豌豆和青貯玉米;甘肅定西安定區則主要受該地區歷史傳統和退耕還林政策的影響,以苜蓿和紅豆草為主,部分種植青貯玉米。可以看出,“糧改飼”政策中主要以青貯玉米為主要推廣牧草品種,同時結合各示範區歷史種植特色的作物品種。

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青藏高原地區“糧改飼”政策實施情況

圖1調研地合作社“糧改飼”平均牧草種植總面積(左)

圖2調研地合作社牧草種植品種(右)


牧草種植成本收益分析

在對調研地區牧草種植的成本收益的分析中(表3),我們主要以生產要素進行了分析,由於紅豆草的調查樣本較小,這裡就未對其進行分析。從收益來看,箭筈豌豆(1182.74元/畝)的收益最高,其次是青貯玉米(1086.14元/畝)和燕麥(1086.4元/畝),然後是苜蓿(867.52元/畝),小黑麥(677.53元/畝)最低。

在投入成本中,青貯玉米較高(601.07元/畝),主要是由於其額外需要付出地膜,種植和收割時所花費的機械費也較高,其次是箭筈豌豆(467.06元/畝)和小黑麥(407.84元/畝),然後是燕麥(392.45元/畝),苜蓿(299.75元/畝)最低;在種子的支出上,箭筈豌豆(96.91元/畝)和青貯玉米(83.68元/畝)較高,可能是由於豌豆種子大多為國外引進;在農藥費的花費上基本無差異;在化肥的花費上,箭筈豌豆最低,主要是由於其自身有固氮效益;在機械費用上,青貯玉米最多,苜蓿最少;從人工費用上來看,苜蓿花費最低,箭筈豌豆最高。從田間管理和收益角度來看,箭筈豌豆、燕麥和苜蓿所需要花費的精力較少,比較具有優勢。

可以看出,每個地區都選擇了較為適合地區特色的作物種植,各類牧草的種植對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穩定和改善生態環境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表3 調查地區牧草種植成本收益

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青藏高原地區“糧改飼”政策實施情況

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青藏高原地區“糧改飼”政策實施情況

圖3 牧草成本項目比較


結論

從三個地區來看,如若是為了滿足畜牧業的發展,種養結合型的合作社是主要發展趨勢,如青海湟源和與甘肅臨夏的調研,這兩個地區都是以畜牧業為主要產業發展;而甘肅定西則不同,靠近畜牧業發達地區,水熱條件好、土地資源豐富,則可以以牧草加工企業+專業牧草種植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民種草,以銷售為導向種植,推動脫貧進程。同時,在牧草品種的選擇上,三個地區都種植了“糧改飼”政策普遍推廣的青貯玉米,同時結合各個地區地域特色和歷史傳統,種植了該地區農民熟悉的牧草品種。所以糧改飼正在積極有效地將產業鏈聯動起來,朝著飼草資源上下游有效移動對接的方向發展,促進該地區飼草缺口的不斷縮小,該模式既有效滿足了自身發展,同時又以銷促產,很好的帶動了當地合作社和農戶的有機結合,促進了該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和精準脫貧。

同時,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了一些問題,部分地區種植品種單一、部分山地地區沒有適宜耕作的小型農用機械、青貯機械裝備數量有限、牛羊的日糧配比還不夠合理、牛羊生存環境惡劣等。

因此,應當建立完善“糧改飼”政策支持體系,部分地區應該積極探索適合多種該地區的牧草種植品種,除青貯玉米之外,還應增加苜蓿、燕麥、小黑麥、箭筈豌豆、紅豆草等牧草品種,並應鼓勵各個地方部門根據各地區特色具體設計各地區的政策。在機械設備上,強化我國的自主研發能力,建造適宜於我國特殊地貌的農用機械。推進牧草產業產學研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