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美國奶農又倒牛奶了!但背後原因你真的瞭解嗎?

“美國奶農往河裡倒牛奶”,許多人應該都從歷史課本中讀過這一節。課本給出的解釋是:“奶農們一桶一桶的往河裡倒新鮮的牛奶,目的是為了控制利潤。”

更因為倒牛奶的事件發生在美國大蕭條時期。於是,美國就更加坐實了“萬惡的資本主義”、“人吃人的社會”、“窮人的地獄”等等。

而時隔90年,倒牛奶的事件再度在美國發生了。因為新冠肺炎的影響,美國學校紛紛關閉,商店裡因為物資控制限制了民眾對牛奶的購買量,加之許多家庭早就囤夠了牛奶……種種原因之下,威斯康星州的奶農只能把牛奶倒掉。

因疫情美國奶農又倒牛奶了!但背後原因你真的瞭解嗎?

儘管如今的倒牛奶與90年前倒牛奶有本質上的不同,但這條喚醒了舊日記憶的新聞依然讓人感慨萬千。更有人搬出老論點“奶農們一桶一桶的往河裡倒新鮮的牛奶,目的是為了控制利潤。”

但這是大蕭條時期美國奶農倒牛奶的真相嗎?或許是部分原因,但絕不是全部。

要說清楚奶農倒牛奶,先要了解一下古典經濟學,或者說了解一下威廉·配第、亞當·斯密、馬爾薩斯、李嘉圖、布阿吉爾貝爾、西斯蒙第等人的經濟理念。

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核心是:經濟增長產生於資本積累和勞動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資本積累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發展,而勞動分工反過來通過提高總產出使得社會可生產更多的資本積累,讓資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產領域,就會形成這種發展的良性循環。

因疫情美國奶農又倒牛奶了!但背後原因你真的瞭解嗎?

圍繞著這個核心,還有一個重要的要素是讓市場始終保持著自由競爭的狀態,因為有一支“看不見的手”能夠在暗中支配社會經濟活動,它有靈活的彈性能夠自我調節。如果國家這樣的權利機構進行干預,反而會破壞這套能夠自循環的體系。

西方的古典經濟學誕生於17世紀中葉,到了19世紀初趨於完善,到了20世紀初還被認為許多資本主義國家認可。

但其實,兩千多年前東方有一位智者也提出過類似的理念,這位智者叫老子,他提出了“無為而治”。

當然,無為而治是比較抽象的一種概念,他是從形而上的角度來描繪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轉的邏輯。

說回古典經濟。

因疫情美國奶農又倒牛奶了!但背後原因你真的瞭解嗎?

亞當·斯密

羅伯特·格涅茨基對古典經濟原則還有一個解釋:個人天然享有免於強制和自由選擇的權利。這些權利意味著,只要個體的行為不傷害他人,就應享有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由,不受威權的干涉。在此種前提下,自由決策不僅為個人自身帶來利益,也同樣惠及他人。

亞當·斯密曾利用古典經濟學理論做過一個預測:北美殖民地自由市場政策會創造比英格蘭更了不起的財富和繁榮,而更高的稅賦和權利過大的政府會阻礙西班牙的南美殖民地取得與北美殖民地同樣的發展速度。

亞當·斯密做出這個預測的時候,美國都還在孃胎裡,西班牙與大英帝國正在進行世界最高權利的角逐。故而沒人覺得亞當·斯密的預測靠譜,無數經濟學者嘲笑他,覺得他就是經濟學領域的諾查丹瑪斯,還是山寨版的。

當然,後來美國的崛起印證了亞當·斯密的預測是靠譜的,古典經濟學也開始廣泛被人接受。

只是失去了政府的宏觀調控的自由市場又是危險的

,比如自由市場會讓富者益富,還會導致人們在緊急狀態哄抬價格等等。

失去控制的自由市場其實有點像自由放飛的二哈,導致大多數人完全無法去預測市場行為與規律,於是產生了信息差與滯後性。

因疫情美國奶農又倒牛奶了!但背後原因你真的瞭解嗎?

舉個例子,中國現在的豬肉貴的讓人流淚,如果以古典經濟那套放任不管,就會出現這麼一種結果:

一、資本在短期內對豬肉進行壟斷,進一步抬高豬肉的市場價格

二、因為肉眼可見的暴利,一下子冒出大量的養豬人

三、因為養殖有周期性,所以短時間的豬肉價格仍舊無法下跌

四、豬長大了,可以殺了,市場出現大量的豬肉,完全超出了消費者正常消費量

五、豬肉價格暴跌,養殖戶血崩

把豬肉換成牛奶也可以成立。

商品的生產需要週期,市場的遲滯性會讓古典經濟那隻“看不見的手”不知道該往哪裡伸,所以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因疫情美國奶農又倒牛奶了!但背後原因你真的瞭解嗎?

豬肉暴跌後怎麼辦?除了消費者與原料使用者高興外,其餘的生產者與運輸者應該都會高興。這與“米貴傷民,米賤傷農”的規律類似。

這時候,也就有可能產生另一種極端的做法。就是養殖戶團結一致,將豬放歸山野,縮減供應以抬升價格。

威斯康星州的奶農就做過這樣的事,奶農協會Farmers' Holiday Association號召當地奶農統一行動,絕對不降價或者白送牛奶,並且發動將牛奶倒進河裡的活動。

這當然是一種極端的辦法,因為如果有奶農不參與,那麼計劃就會破產。而即便大家都參與了,牛奶的價格也很難迅速的被抬起來,他們的損失仍舊存在。

綜上所述,古典經濟學縱然一度被資本主義國家奉為圭臬,但如今更多的是成為一種歷史研究材料。

因疫情美國奶農又倒牛奶了!但背後原因你真的瞭解嗎?

托馬斯·索維爾在《詭辯與真相》寫了一個案例,“美國聯邦政府在1933年購買了600萬頭豬,然後將豬肉銷燬。從而把豬肉的價格維持在官方所規定的數字上。”

當然,這是一種肉眼可見的浪費,尤其是對學過“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我們而言,就更能產生心疼感。這些豬要是交給蘇東坡,那可以做十輩子東坡肉了。

可是,經濟學的本質是要讓錢與商品流動起來,商品呆在倉庫裡沒有任何意義,錢呆在銀行裡也只是一種數字。物價穩定的背後是就業的問題,一件商品存在著上下產業鏈,如果這件商品的價格短時間內大起大落,一定會造成局部範圍的動盪,從而引起連鎖反應。

所以,簡單的奶農倒牛奶背後其實是複雜的經濟學與社會學問題。而如今美國奶農倒流奶,更多的是疫情影響所造成的產品過剩。

新品頭條,網羅全球新品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