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集【看懂南宋龍泉窯鬲式爐,就OK】

近一段時間,龍泉窯瓷器持續升溫,尤其人們對龍泉窯鬲式爐的喜愛更是空前高漲。去年八月份寫的《看懂南宋龍泉窯鬲式爐,就OK!》一文,至如今總感覺言猶未盡。對龍泉窯的認識仍覺膚淺。


瓷器文化博大精深,單就龍泉窯鬲式爐的文化內涵,就是一篇大文章。

續集【看懂南宋龍泉窯鬲式爐,就OK】

我們要了解這些鬲式爐,必須要知道宋代的社會、文化生活。尤其是南宋時期的社會風尚。

當時流行鬲式爐是有文化背景的。宋代尚古,重禮。《漢書·郊祀志》雲:“鬲器有三中空的器足,用以象徵三德。”三德也即《尚書》所謂:正直、剛克、柔克。這鬲式爐的大量使用,是有寓意在裡面的。大的鬲式爐廣泛運用到祭祀、禮佛,以尊禮。小的鬲式爐被文人士大夫放於案頭,以修德。

一般來說,大的鬲式爐口徑在15公分以上,小的鬲式爐口徑在8-15公分左右。大的爐叫“承香爐”,小的叫“品香爐”。

續集【看懂南宋龍泉窯鬲式爐,就OK】


其實,在宋代各個窯口都燒造這樣的小爐子。南宋以後龍泉窯青瓷因為有官窯、汝窯的特徵,尤其得到人們的青睞。我們知道,宋代“四雅”:焚香、煮茶、掛畫、插花,頭等事就是焚香。南宋詩人楊萬里在《燒香》詩篇中就詳細記述了焚香的過程和感受。

琢玉作鼎碧於水,削銀為葉輕如紙;

不文不武火力勻,閉閣下簾風不起。

詩人自燭古龍涏,但令有香不見煙;

素磬忽聞茉莉折,低處龍麝和沉檀。

平生飽識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嫵媚;

呼兒急取蒸木樨,卻作書生真富貴。

咱們這裡不說詩人陶醉在香味裡,說著聞不慣貴重的麝香、沉香之類的話。單就龍泉窯鬲式爐的精美造型展開討論。

續集【看懂南宋龍泉窯鬲式爐,就OK】


大號的龍泉窯鬲式爐是禮器之類的,這裡也不做討論。就來欣賞這件超小號的鬲式爐。

它堪稱迷你級的。尺寸高5·2,口徑5·0.。寬沿微掀唇,唇稜收薄,微露出一圈白線。整個釉色為粉青色,高足直立,腿微撇。足底露胎,胎與釉結合處呈火石紅狀。

續集【看懂南宋龍泉窯鬲式爐,就OK】

爐子身上的出筋線條自然優美。豎的白線條很搶眼,不僅增加美感,而且顯出挺拔感。

續集【看懂南宋龍泉窯鬲式爐,就OK】


它與德清市博物館藏龍泉窯鬲式爐造型近似。

續集【看懂南宋龍泉窯鬲式爐,就OK】

那麼要問,這樣少見的龍泉窯爐子,又這麼養眼,看上去又這麼新,是不是老東西呢?

我們試著進行分析和討論,也歡迎你跟帖發表看法。

續集【看懂南宋龍泉窯鬲式爐,就OK】


首先看看這如玉的釉色吧。乳濁感很強,釉面失透。溫潤感、脂膏感油然而生。同時,我們在一百倍顯微鏡下觀察,偶爾可見細微的天然釉料顆粒存在。這是當時工藝特點決定的。

續集【看懂南宋龍泉窯鬲式爐,就OK】

出筋的白線條依稀可見人工粘連痕跡。從腹部往下腿部延伸部位有手工痕跡。露足部位的火石紅過度自然,沒有人為刷上去的現象。

續集【看懂南宋龍泉窯鬲式爐,就OK】


三足著地部分呈現裡邊接觸,外邊懸空的自然痕跡。這是因為三個腿在粘接後,受到爐子微微鼓起的底部影響,腿呈外撇狀而造成的。

續集【看懂南宋龍泉窯鬲式爐,就OK】

同時,三足在粘連時,露出的隱隱接痕也表明,符合當時的工藝特徵。

總的感覺,這件鬲式爐燒造時間為南宋末期龍泉窯系瓷器。是大窯、是金村、是湖田?這些搞不清楚了。

再個,這麼小的爐子,到底是用來焚香呢,還是文人把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