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03先賢佳話話孔祖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03先賢佳話話孔祖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龍|《古宋七子》03先賢佳話話孔祖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03先贤佳话话孔祖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03先贤佳话话孔祖

孔子還鄉祠

如果說魯國是孔子的“父母之邦”,宋國則是孔子的“祖先之國”,他的根在商丘,情在商丘。孔子一生多次還鄉,人們為紀念他祀先省墓,在夏邑建了還鄉祠。從前每逢春秋兩季,州縣地方官員和儒學師生皆到此祭祀。平日瞻仰聖蹟的遊人絡繹不絕,是當地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明天啟年間“建殿三楹,門垣稱之,春秋祭祀如文廟儀”。清康熙年間知縣尚崇震對祠進行較大規模的修葺。道光元年(1821年)知縣倪明進又在大殿旁擴建四代祠,祀孔子的四代祖先。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知縣陳詒樞嫌四代祠偏小,遂遷於大成殿北,擴建為三楹大殿,後稱四聖祠、崇聖祠。光緒二十年(1894年)知縣孔繁潔再修還鄉祠。直至20世紀五十年代,還鄉祠尚稱完好。“文革”批林批孔運動之中被拆毀,在原址改建鄉村小學,1994年當地政府復建。

如今,走進孔子還鄉祠的正殿,可見正中奉祭的是微子,兩側是弗父何、宋父周、世子勝、正考父、孔父嘉,及木金父、睪夷、防叔、伯夏、叔梁紇等孔子先祖。孔子的這些先祖有哪些事蹟?他們居住在什麼地方?封邑有多大?後來先塋為何遷葬?他們對孔子的一生有哪些影響?等等。讓我們循著孔子先祖的蹤跡,去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遠祖微子啟宋國 孔氏始祖弗父何

在夏邑的孔子還鄉祠的大成殿中,微子為什麼被奉祀在正中位置呢?因為孔子是殷商之後,宋國國君後裔,而殷紂王之庶兄微子是宋國的開國始祖,孔子先世原屬宋國公族,後來乃從中分裂出來,別為一族,以孔為氏,因此孔子支系奉微子為遠祖。在微子塑像的左側為孔子十世祖弗父何的塑像,從宗法上他是孔氏可以追溯到的最遠的先祖。微子之後四傳至宋湣公,長子弗父何,次子鮒祀。宋湣公不傳子而傳弟,是為宋煬公。兄終弟及本是商代的制度,但當時已盛行父子相傳,因此鮒祀弒其叔父宋煬公,欲立其兄弗父何為君。但弗父何若為君,當治其弟弒君之罪,在家庭間又增悲劇,因此弗父何讓位不受。其弟鮒祀立,是為宋厲公。弗父何仍為卿。孔子先世遂由諸侯之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以上如其父宋湣公、其祖宋丁公等等則屬大宗公祖之祖而非小宗孔氏之祖。所以,弗父何是宋國公族孔氏支系的始祖。正因如此,春秋末期魯國大夫孟僖子在評論孔子先世時,就十分明確地將弗父何視作孔子之祖,說:“孔丘,聖人之後也……其祖弗父何”(《左傳·昭公七年》)。

也正是從弗父何開始,孔氏先祖食採於慄邑(今夏邑)。弗父何不與其弟鮒祀爭君位,讓國於他,朝野共仰,而宋厲公亦因此感佩之至,將弗父何封為上卿,故將國內大邑慄邑授予他作為世祿的采邑。據周代宗法制度,采邑大小,是按封爵等級而定,弗父何作為宋國上卿居百官之首,其采邑一定比其他卿大夫為大。弗父何采邑的情狀,從《漢書·刑法志》中所載殷、周封地大小可窺:“一同百里,提封萬井,除山川沈斥、城池邑居、園囿術路三千六百井,定出賦六千四百井,戎馬四百匹,兵車百乘,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也,是謂百乘之家。”這應是位居上卿的弗父何所享受之標準。可見慄邑為宋國境內之巨邑,是毋庸置疑的。采邑可以子孫世襲,卿大夫在采邑內除建設城池、邑居、園囿等,還要“設廟祧壇禪以祭之”(《禮記·祭法》),即在其封地內祭祀祖先。

孔姓起源孔父嘉 奔魯避難孔防叔

孔子還鄉祠大成殿所祭祀的孔子列祖列宗中,最左側三位分別是宋父周、世子勝、正考父,他們分別是孔子的九世祖、八世祖、七世祖,即弗父何傳宋父周,又傳世子勝,到了正考父。正考父曾先後輔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皆為上卿。正考父地位雖高,但不自滿假,每受一命,益增其恭,又自奉甚儉,他在家廟的鼎上鑄下“鼎銘三命”的銘訓,教育其子孫恭謙禮讓:“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餘敢侮。饘於是,粥於是,以糊餘口。”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乃其字,嘉是其名。因獲賜族之典,其後代以其先人之字為氏,乃曰孔氏。孔父嘉為孔子六世祖,時任宋穆公大司馬,後輔佐宋煬公,華父督欲弒君,遂先殺孔父嘉並奪其“美而豔”的妻子。

孔父嘉生木金父,此乃孔子五世祖,他受華父督迫害被“降為士”(《世本》)。木金父生睪夷,睪夷一作祁父,為孔子高祖。睪夷生防叔,防叔為孔子曾祖,他害怕華氏的迫害,從宋國逃奔魯國。《世本》載:防叔“為華氏所逼,奔魯,為防大夫,故曰防叔”,魯有東防西防,防叔所治為東防,在今費縣東北。防叔居於魯國成為魯人,其身份亦為一士。其為大夫亦只受祿,不得與封地世襲者相比。史籍中有木金父奔魯說、防叔奔魯說兩說,以後說為是。防叔生伯夏,伯夏為孔子祖父,任魯大夫。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為孔子父親,娶妻顏徵在生孔子,任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大夫,能文善武,被稱為“魯國三虎將”之一。當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去世,“丘生而叔梁紇死,葬於防山”(《孔子世家》)。在清雍正元年(1723年),木金父、睪夷、防叔、伯夏、叔梁紇分別被封為肇聖王、裕聖王、詒聖王、昌聖王、啟聖王(《闕里文獻考》),孔子還鄉祠有雍正帝冊封碑。

宋國之地為祖籍 采邑之地多孔氏

孔子的先祖自弗父何始即為宋國的上卿,他們當在宋國都城宋城(今商丘古城西南)內居住生活,但他們去世之後的埋葬之地則說明了其故里的具體位置,即宋國的龍亢(今永城市龍崗集)。清光緒《永城縣誌·塋墓》:“孔氏五代先塋:在酇縣之龍亢集南。”到了金代,孔氏先塋遷葬還鄉里(今夏邑縣王公樓村)。民國《夏邑縣誌》:“至金七十三代孫,出酇臺,龍崗之祖來葬於還鄉里。”此先塋是指弗父何、宋父周、世子勝、正考父、孔父嘉墓塋遷葬孔氏祭祖地,而自木金父及睪夷墓塋始葬還鄉祠,自防叔始則葬魯地。遷葬的目的是“子孫榮昌,蓋自先祖之德存世不滅”(金代《孔氏先塋記》)之故適葬於“塗色純備”的祖塋之旁,希望子孫後世永享祖德之餘澤。無論明清《永城縣誌》或《夏邑縣誌》,都言孔子先祖墳塋初在龍亢,只是後來才遷到還鄉里。由此可知,龍亢乃孔子先祖居住生活地,還鄉里則是孔子先祖建廟祭祖之地和孔氏祖塋遷葬之地,後來成為祭祀孔子之所。孔子還鄉既祭龍亢祖塋,又祭還鄉里祖廟。

孔氏族人對“祖先之國”的宋國感情頗深,不但傾力修復還鄉祠,還遷此居住。據《夏邑縣誌》和《孔氏族譜》記載,北宋初年,孔子45代孫孔良輔、孔彥輔在夏邑居住多年,後又返魯。良輔死後葬曲阜孔林,彥輔則葬夏邑孔林。夏邑的孔姓,屬孔氏第十二派中的第四十戶,即林門戶。從《孔氏族譜》的支譜中,可以看出孔氏第四十戶孔克一的後人、六十三代孔貞錕遷居夏邑的記載。筆者採訪中瞭解到,目前永城市龍崗集西南隅有孔林遺址,龍崗鎮的孔灣村亦多孔姓之人。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孔氏在其先祖采邑之地宋國的傳嗣與繁衍生息。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03先贤佳话话孔祖

馬學慶,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寧陵縣商務局局長,寧陵縣史志辦主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范仲淹研究會理事、鄭州大學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南省范仲淹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商丘市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商丘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商丘市散文學會副會長、商丘市優秀中青年科技專家。其專著有《范仲淹與商丘》《古宋七子》《尋蹤梁園》《大明名賢呂坤》《寧陵通史》《厚重寧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堅決》等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03先贤佳话话孔祖

總策劃:劉少傑

統籌:江濤

校對:李貝貝

商丘市委網信辦發佈

關注網信商丘 瞭解權威發佈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03先贤佳话话孔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