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活著》:能與現實“和解”並擁抱現實的人,才能擁抱生命

我說在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對於福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餘華 《活著》日文版自序

《活著》是被譽為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餘華的代表作,講述了福貴一生歷經坎坷,親人相繼離世的悲傷故事。小說中,福貴原本是地主家的少爺,但因為好賭被騙,最終輸掉所有家產,而後的人生經歷貧窮,親人離世等命運波瀾,最終留下獨自一人。

在這巨大的家庭變故中,福貴曾以為再也活不下去了,最終卻沒有選擇自行了斷生命,而是更加努力踏實地活下去。餘華通過福貴的故事,告訴我們:“既來之,則安之”,與現實“和解”並擁抱現實的人,才能擁抱生命,才明白活著的意義。


餘華《活著》:能與現實“和解”並擁抱現實的人,才能擁抱生命


1、 表面上是時代和命運帶來的不幸,實際上是福貴坦然接受現實的救贖

痛苦和不幸都是自我救贖的養料。——著名教育專家鄭委

福貴本是擁有一百多畝良田的少爺,被私塾先生稱為“二流子”。不僅家裡有錢,而且還是家裡的“獨苗”,所以整天渾渾噩噩,無所事事,每天還要為這一天要如何打發而發愁。

後來他喜歡整天往城裡妓院跑,因為嫖還不夠刺激,最終還染上了賭。福貴在家裡聲稱在城裡做“生意”,但實際是賭博。

因為家裡有錢,所以在賭場基本是記賬,時間一久,就不記得自己到底輸了多少錢。直到有一天,把家裡的一百多畝良田和宅子都輸掉了。

生活一下子從“天堂”跌到了“地獄”,這看似是命運的不幸,但實際卻是他一生的救贖。

因為福貴輸掉了家產,一家人從大宅院住到了只能遮風擋雨的小茅屋。以前只穿綢衣的少爺,變成了穿著粗布衣服也舒坦的農民。福貴以前造作的行為,丈人在他落難時,把家珍以花轎抬了回去。

本以為這個家就缺了一角,可是在他兒子有慶半歲大時,家珍帶著孩子迴歸徐家。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又苦又累,但卻反而更加舒坦踏實。日子雖苦,卻更懂得珍惜和體諒。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

原本以為窮是他一生的劫難,但那只是一個開始而已。

在福貴被抓去充軍的兩年時間裡,母親去世,女兒鳳霞因為發燒變成聾啞人,家珍從一個勞動能手,最後因為得了軟骨症不能下地,還有兒子有慶因為獻血過度而去世。

可是這並沒有讓他失去生活的希望,這一切都沒有打倒福貴。如果他沒有接受現實的勇氣,可能在他的人生裡,早已死去很多次。正因為這些苦難,讓他更加珍惜活著的意義,他坦然地接受了現實,並擁抱現實,並堅強地活著。

餘華《活著》:能與現實“和解”並擁抱現實的人,才能擁抱生命

福貴和家珍在有慶墳前跟兒子說話


2、 三大原因,分析福貴為何能坦然地接受現實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餘華

在遭遇家庭變故後,福貴從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少爺,變成一個起早貪黑,每天下地幹農活的農民。從擁有賢妻良母兒女雙全的家庭,到最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終老。

而在福貴一生與現實抗爭,也在不斷地和現實“和解”。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受家人生活觀的影響和他自身的充軍經歷下,造就了他對“活著”這個信念更加堅定,對現實看得更加透徹。

①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福貴不得不接受現實

正如著名的戲劇家、詩人易卜生所言: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

在二十世紀的中國,農村的面貌如實呈現。當時所處的時代和環境,家家都因為生存的問題而發愁,所以看到別人也是如此,自然並沒有覺得自己有多悲慘。

在當時的醫療環境下,兒子有慶因為抽血過度而去世,福貴除了失去兒子的痛苦外,更多的是對現實的無奈。

縱然有千般的不甘,但也只能默默地接受現實。同樣是在醫院去世的鳳霞,他更加堅定地認定了“醫院”這個地方“不祥”。這看似愚昧的想法,實則包含了一個老百姓更多的無奈和痛楚。

有時候在災難來臨時,我們唯有接受現實。家中親人一個個相繼死去,固然悲痛。但曾經擁有過妻子的忠貞,孩子的孝順,這也足夠福貴回憶一生。

餘華《活著》:能與現實“和解”並擁抱現實的人,才能擁抱生命

家珍、鳳霞和有慶

② 受家人生活觀的影響,福貴也坦然接受現實

“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

這是福貴母親在徐家敗落,福貴父親去世,妻子家珍被丈人帶回孃家後,她經常寬慰福貴的原話。

因為福貴輸掉了家裡的所有,母親從一個從來不幹活的“小腳”女人,到最後頭髮花白還要下田幫忙幹農活。一面是前半生富足無憂的生活,另一面是老年時窮苦的現狀,她並沒有抱怨不幸,反而是更加淡然地面對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因為有她,所以福貴在經歷這些人生大風大浪時,也沒有自暴自棄。

在家珍被丈人帶回孃家時,福貴以為她再也不會回來,可是福貴母親卻說,“家珍是你的女人,別人誰也搶不走。”

後來家珍把半歲大的兒子帶回家,正好印證了母親的話。母親坦然地面對現實,對生活和人都看得透徹。

因為有母親生活觀的影響,福貴覺得人生還是有希望的,接受現實也更加坦然。

餘華《活著》:能與現實“和解”並擁抱現實的人,才能擁抱生命

家珍帶著有慶回來

③ 被抓充軍的人生經歷,練就福貴逆來順受的人生觀

正如著名的心理學家卡耐基所說:人在身處逆境時,適應環境的能力實在驚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戰勝不幸,因為人有著驚人的潛力,只要立志發揮它,就一定能渡過難關

福貴在生活原本要好轉時,去城中給母親請大夫,但不幸被抓去充軍。在軍中生活兩年,每天都面對槍林彈雨,常常站在死亡邊緣,正是這種惡劣的環境,讓他更加堅定要“活著”的決心。

當士兵被棄,在荒郊野嶺裡,面對飢寒交迫的生活困境,福貴看慣了人悲慘死亡的面孔,聽慣了死亡前的悲痛哀嚎,活下去的慾望就愈加強烈。

“老子大小也打過幾十次仗了,每次我都對自己說:老子死也要活著。子彈從我身上什麼地方都擦過,就是沒傷著我。”

這是跟福貴一起在荒郊野嶺一起的老兵老全安慰年輕的春生的原話,“活著”就是一種意志,也是人心本質的一種追求,這激勵著春生燃起求生意志,同時也激勵著福貴的求生慾望。

經歷過生死,才更加明白能活著是多麼幸運。

餘華《活著》:能與現實“和解”並擁抱現實的人,才能擁抱生命

被抓充軍的福貴和春生


3、 坦然地與現實“和解”並擁抱現實,才能擁抱生命

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則: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分辨兩者的不同。——李開復

如李開復所言的,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才能一直堅強地活下去。福貴的一生坎坷,雖然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影響,但經歷過這一切之後,他仍能以坦然的態度與現實“和解”,並擁抱現實,其實這就讓他更加明白了“活著”的意義。

餘華《活著》:能與現實“和解”並擁抱現實的人,才能擁抱生命


被譽為中國“西部民歌之父”的音樂大師王洛賓與福貴幾乎有著同樣的遭遇。一生經歷坎坷,在15歲時父親去世,24歲時母親離世,在28歲時入獄2年,在47歲時二次入獄,而這一關就是15年。等他出獄時,早已物是人非,妻離子散。

深陷囹圄的他,並沒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以 “勝似閒庭信步”的態度,投身於大西北的沙漠孤煙之中,創作和改編了《康定情歌》、《半個月亮爬上來》、《在那遙遠的地方》等家喻戶曉的民歌。

他的大半生都是在西北邊陲度過的,越是荒涼的地方,越是他想要達到的地方,青藏高原、草原牧場、塞外戈壁。

越是荒涼,越是練就了他的坦然的心境;越是艱苦,越讓他珍惜活著的時光。

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花兒謝了明天還是一樣的開,我的青春一去無影蹤,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

生活就像王洛賓的歌兒一樣,太陽依舊還會升起,花兒依舊會開,即使青春和歲月已遠逝,但我們依舊要坦然面對生活。

即使生活再苦再難,如果改變不了,唯有坦然地接受,我們才能坦然面對,並感知現在所擁有的幸福。福貴是如此,王洛賓是如此,千千萬萬的平民百姓亦是如此。


*作者簡介:小蝸牛慢讀書,一邊讀書,一邊前行的小蝸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