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荣光在电影圈不红, 另一身份帮助他在娱乐圈立足

娱乐圈的明星有很多,真正走红的人却没有几个,即便是演技出众的实力派演员,也不一定就能在娱乐圈实现走红,当然并非是所有演员选择拍戏都是为了流量或者人气,也有演员单纯是出于对表演的热爱,这样的演员更加在意对角色塑造而非人气的累积。

于荣光就是这么一位演员,出道多年塑造过多个脍炙人口的经典人物形象,尽管人气平平,但一直坚守着自己对于表演的热爱。

于荣光在电影圈不红, 另一身份帮助他在娱乐圈立足

在观众的印象中,并不清楚于荣光还有导演的身份,最初进入观众视线的于荣光饰演反派走红,几经转折为何会成为一名导演呢?这还要从于荣光进入娱乐圈的第一天开始说起。

于荣光自幼学习京剧,其父是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鸣魁,于荣光学习京剧更多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而萌生拍戏的想法则是因为李连杰所拍摄的《少林寺》,于荣光被电影中李连杰的武术所吸引。

恐怕那个时候的于荣光不会想到,未来有一天他会和李连杰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甚至在影片中还差点置李连杰于死地。

于荣光在电影圈不红, 另一身份帮助他在娱乐圈立足

有了进军演艺圈的打算之后,于荣光首先需要进行系统地表演学习,尽管从小接触舞台,但戏曲和戏剧在表演形式上还是有一定差距。于荣光的表演之路并不顺利,在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不幸落选,对于荣光的信心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1982年,24岁的于荣光被香港导演徐小明发掘,在《木棉袈裟》中出演头号反派角色,因为角色多以动作戏为主,所以对于荣光演技的要求并不算严格,凭借该剧于荣光打开了自己表演的大门,但大门之后等待他的依然一个接着一个的考验。

因为首部作品反派角色太过深入人心,导致于荣光在角色挑选上存在极大的限制,很难赢得出演其他类型角色的机会,于荣光索性将“坏”贯彻到底,既然不能演正人君子,那就将坏人演到极致,有了这种想法,于荣光前往香港开始了全新的影视剧拍摄生涯。

于荣光在电影圈不红, 另一身份帮助他在娱乐圈立足

90年代正值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李连杰、吴京等以武术出家的演员都选择在香港发展,于荣光在这片繁荣的电影市场中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香港发展的数十年中,于荣光拍摄近50部影片,和林青霞合作的《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也好,和李连杰合作的《赤子威龙》也好,于荣光都是饰演那些让观众恨得咬牙切齿的反面角色,甚至走在街上也会遭到一些极端观众的辱骂。

对于内地观众来讲,于荣光在《赤子威龙》中饰演的甫光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无论是和李连杰激烈的打戏还是狰狞的表情,于荣光都表现出属于反派角色的风采。

于荣光在电影圈不红, 另一身份帮助他在娱乐圈立足

香港电影市场没能一直繁荣下去,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开发,加上于荣光自身接拍角色的限制,他选择重新回到内地发展。

在香港电影中,于荣光总是饰演那些十恶不赦的反派角色,但回到内地拍戏,他出演的角色多为正面形象,《三国》里面的关羽也好,《叶问》中的于凤九也好,都和于荣光过往塑造的角色形象大相径庭,或许这就是于荣光作为演员本身的可塑造性。

于荣光在电影圈不红, 另一身份帮助他在娱乐圈立足

在香港发展十年,重回内地继续拍摄了几年影视剧,随着年龄的增长,于荣光不再将表演作为工作重心,他开始尝试另外一种身份——导演。

另外一方面,于荣光并非转型幕后就不拍戏,如果碰到心仪的角色,他还是会进入片场拍戏,在曾热播的《庆余年》中,于荣光就饰演了其中一位名叫“肖恩”的角色。

于荣光在电影圈不红, 另一身份帮助他在娱乐圈立足

如何凭借一位演员是否成功,演的角色能否得到观众认可还是演员本身是否具有人气呢?如果从后者进行考量的话,于荣光在电影圈的发展并不成功,可能这也是他选择转型成为导演的原因之一。

以导演的身份重新进入拍摄片场之后,于荣光更加能够编排整部作品的走向,他在表演上所想要展现的才华也能够体现得更为彻底。

其执导的《舞乐传奇》在豆瓣上得到近三万人8.8的评分,在电视剧市场已经属于佳作,《木府风云》《一江春水》也收获了观众的好评,于荣光甚至还赢得了2018年金橡树奖的最佳导演、监制两个大奖。

于荣光在电影圈不红,在导演圈可以称得上红得发紫。

于荣光在电影圈不红, 另一身份帮助他在娱乐圈立足

转型幕后、加上年龄的增长,或许在动作电影中很难看到于荣光的身影,但他曾经在荧幕上所塑造的角色一直被观众所牢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