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解決千年歷史難題,“變出”1000萬畝良田,聯合國坐不住了

引言:

據《詩經》記載:“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兮”,“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倉”,“我倉既盈,我庚維億”,“經開百室,百室盈止”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無論是精神食糧還是糧食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糧食、疾病是我們整個人類社會一直在共同面對解決的問題,其中在攻破糧食的產量方面,我國可謂是世界的領先者。糧食作為重要的物資,在古代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我國古代經濟形式以小農經濟為主,推行男耕女織的自給自足的生活。

我國解決千年歷史難題,“變出”1000萬畝良田,聯合國坐不住了

古代農作

鐵犁牛耕的出現,使生產力得到發展,在此基礎上,我國又使用了——壟作法;之後,又在前人的基礎上總結了屬於自己的經驗推行代田法,代田法的出現對中國古代社會來說是一大顯著的進步,鞏固了小農經濟的發展,從而使古代封建制度的根基得以穩固。

我國解決千年歷史難題,“變出”1000萬畝良田,聯合國坐不住了

古代農耕

魏晉南北朝時期也出現了不同的耕作方法,其本質都是為了加強權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古代,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具有落後性、脆弱性,這也使得每次土地制度的變更影響了朝代的更替。在工業化程度逐漸提高,農業化水平逐漸落後的情況下,在相同的土地面積產出更多的糧食就需要我們考慮一下幾點:土地的規劃,土壤的肥沃程度,良種,如何護理。


中國人口基數較大,對於糧食的需求也非常高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基數較大,要求我們不斷地挖掘農業的潛力,才得以養活更多的人口,在我國東北部地區土地平坦寬闊,土壤肥沃,採用優質的種子種植,地廣人稀,有優勢的地理環境,具備優良的種植條件,以及廉價的勞動力,但如何最大程度的發揮優勢,解決水稻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我們以及全世界人民。

我國解決千年歷史難題,“變出”1000萬畝良田,聯合國坐不住了

袁隆平

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要求我們在農業研究領域也要有新的突破,令人驚喜的是,我國更是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農業科學家,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袁隆平院士,他對中國的糧食做出巨大貢獻;前不久,袁隆平帶領著團隊解決了千年的歷史難題,成功在沙漠種植水稻,“變出”了1000萬畝良田,聯合國對於我國的表現更是坐不住了。

水稻的生長需要很多地理要素,那袁隆平團隊是如何創造這個奇蹟的?

首先,這是人類力量與大自然力量的碰撞。袁隆平帶領他的團隊,一起克服沙漠地區的惡劣條件。面對乾旱的氣候,溼度低,對植物的生長極其不利。其次還有土壤結構問題,這種純沙子的土壤根本不保水,農作物很難生長。面對這些難題,袁隆平團隊毅然前往,最終打破了常規,創造了屬於中國的奇蹟,也造福於人類社會,在土壤結構複雜的情況下依然可以種植出糧食。

我國解決千年歷史難題,“變出”1000萬畝良田,聯合國坐不住了

沙漠種地

其次,中國輸出的是技術。海水稻的研究為例,我們首先掌握了水土循環系統的作用,利用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在鹽度大的海水中,從植物的根部灌溉,減少蒸發,增大溼度,同時也能減少地表徑流,下滲的水土被回收利用,同時,在土壤地表也進行深度挖掘,保證地表水分的充分利用,從來最大程度的保證水資源的利用,通過一系列的舉措即節省了水資源的利用又提高了我國水稻單產的產量,解決了更多的溫飽問題。

我國解決千年歷史難題,“變出”1000萬畝良田,聯合國坐不住了

鹽鹼地

在袁隆平技術團隊的帶領下,我國成功研製出了“海水稻”俗稱鹽鹼水稻,並且證明了貧瘠的鹽鹼地也能種植水稻,並且我國靠著這一方法令許多貧瘠的鹽鹼地都披上了綠色的衣服,直接變出了1000萬畝良田出來。接下來要研究如何最大程度節約成本,利用海水稻去提高我們的生產質量,利用最少的水資源鞏固我們現有的成果。是我們目前需要克服的又一個難關。

我國解決千年歷史難題,“變出”1000萬畝良田,聯合國坐不住了

我國海水稻綠色種植技術的成功,得到聯合國多國的稱讚,紛紛向我國發出邀請。中國破解千年歷史難題,不僅僅得力於我們在水稻產量方面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承擔了大國的責任,彰顯了大國的篇章。我們不僅幫助了東南亞的朋友們,我們同時積極開展一帶一路戰略,向世界推出中國方案!彰顯特色社會主義的魅力。中國破解千年難題,靠的是我們從古到今的民族精神,靠的是我們人民的智慧。

我國解決千年歷史難題,“變出”1000萬畝良田,聯合國坐不住了

袁隆平院士

古往今來,中國不結盟,不稱霸,我們積極履行我們的國際義務,幫助全世界更多的人民解決溫飽問題,我們承擔了世界大國的擔當,所以聯合國為我們喝彩!

《詩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