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解决千年历史难题,“变出”1000万亩良田,联合国坐不住了

引言:

据《诗经》记载:“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兮”,“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仓”,“我仓既盈,我庚维亿”,“经开百室,百室盈止”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无论是精神食粮还是粮食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粮食、疾病是我们整个人类社会一直在共同面对解决的问题,其中在攻破粮食的产量方面,我国可谓是世界的领先者。粮食作为重要的物资,在古代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古代经济形式以小农经济为主,推行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我国解决千年历史难题,“变出”1000万亩良田,联合国坐不住了

古代农作

铁犁牛耕的出现,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我国又使用了——垄作法;之后,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了属于自己的经验推行代田法,代田法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社会来说是一大显著的进步,巩固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古代封建制度的根基得以稳固。

我国解决千年历史难题,“变出”1000万亩良田,联合国坐不住了

古代农耕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不同的耕作方法,其本质都是为了加强权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脆弱性,这也使得每次土地制度的变更影响了朝代的更替。在工业化程度逐渐提高,农业化水平逐渐落后的情况下,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产出更多的粮食就需要我们考虑一下几点:土地的规划,土壤的肥沃程度,良种,如何护理。


中国人口基数较大,对于粮食的需求也非常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较大,要求我们不断地挖掘农业的潜力,才得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在我国东北部地区土地平坦宽阔,土壤肥沃,采用优质的种子种植,地广人稀,有优势的地理环境,具备优良的种植条件,以及廉价的劳动力,但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优势,解决水稻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以及全世界人民。

我国解决千年历史难题,“变出”1000万亩良田,联合国坐不住了

袁隆平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要求我们在农业研究领域也要有新的突破,令人惊喜的是,我国更是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农业科学家,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袁隆平院士,他对中国的粮食做出巨大贡献;前不久,袁隆平带领着团队解决了千年的历史难题,成功在沙漠种植水稻,“变出”了1000万亩良田,联合国对于我国的表现更是坐不住了。

水稻的生长需要很多地理要素,那袁隆平团队是如何创造这个奇迹的?

首先,这是人类力量与大自然力量的碰撞。袁隆平带领他的团队,一起克服沙漠地区的恶劣条件。面对干旱的气候,湿度低,对植物的生长极其不利。其次还有土壤结构问题,这种纯沙子的土壤根本不保水,农作物很难生长。面对这些难题,袁隆平团队毅然前往,最终打破了常规,创造了属于中国的奇迹,也造福于人类社会,在土壤结构复杂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种植出粮食。

我国解决千年历史难题,“变出”1000万亩良田,联合国坐不住了

沙漠种地

其次,中国输出的是技术。海水稻的研究为例,我们首先掌握了水土循环系统的作用,利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在盐度大的海水中,从植物的根部灌溉,减少蒸发,增大湿度,同时也能减少地表径流,下渗的水土被回收利用,同时,在土壤地表也进行深度挖掘,保证地表水分的充分利用,从来最大程度的保证水资源的利用,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即节省了水资源的利用又提高了我国水稻单产的产量,解决了更多的温饱问题。

我国解决千年历史难题,“变出”1000万亩良田,联合国坐不住了

盐碱地

在袁隆平技术团队的带领下,我国成功研制出了“海水稻”俗称盐碱水稻,并且证明了贫瘠的盐碱地也能种植水稻,并且我国靠着这一方法令许多贫瘠的盐碱地都披上了绿色的衣服,直接变出了1000万亩良田出来。接下来要研究如何最大程度节约成本,利用海水稻去提高我们的生产质量,利用最少的水资源巩固我们现有的成果。是我们目前需要克服的又一个难关。

我国解决千年历史难题,“变出”1000万亩良田,联合国坐不住了

我国海水稻绿色种植技术的成功,得到联合国多国的称赞,纷纷向我国发出邀请。中国破解千年历史难题,不仅仅得力于我们在水稻产量方面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承担了大国的责任,彰显了大国的篇章。我们不仅帮助了东南亚的朋友们,我们同时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战略,向世界推出中国方案!彰显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中国破解千年难题,靠的是我们从古到今的民族精神,靠的是我们人民的智慧。

我国解决千年历史难题,“变出”1000万亩良田,联合国坐不住了

袁隆平院士

古往今来,中国不结盟,不称霸,我们积极履行我们的国际义务,帮助全世界更多的人民解决温饱问题,我们承担了世界大国的担当,所以联合国为我们喝彩!

《诗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