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人狄仁傑的生平

千古奇人狄仁傑的生平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唐朝武則天時期著名宰相。

狄仁傑剛正廉明,執法不阿,以身護法。狄氏任大理丞,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狄仁傑為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狄村人,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高祖狄湛,隨宇文泰西走咸陽。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時期的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

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幷州都督府法曹。

在此任內,狄仁傑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這對他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有重大影響。

人物生平

狄仁傑年輕時參加科舉,以明經及第,被授為汴州判佐,後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推薦,升任幷州都督府法曹。儀鳳年間,狄仁傑升任大理寺寺丞。他在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後改任侍御史。

調露元年(679年),狄仁傑改任度支郎中,並加朝散大夫,後隨唐高宗巡幸汾陽宮(在今山西靜樂),充任知頓使。

垂拱四年(688年),狄仁傑充任江南巡撫使。當時,江南之地遍佈淫祠(指民間自行設立、不在祀典的祠廟)。狄仁傑奏知朝廷,焚燬淫祠一千七百餘所,只留下四所祠廟,以供奉夏禹、太伯、季札、伍員。不久,狄仁傑又改任文昌右丞。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由洛州司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攻陷冀州,一時間河北震動。武則天為了穩定局勢,起用狄仁傑為魏州刺史。當時,前任刺史為了抵禦契丹,繕修守城器具。孫萬榮聞聽狄仁傑被起復,不戰而退。魏州百姓爭相立碑頌德。不久,狄仁傑調任幽州都督,獲賜紫袍、龜帶。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隨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當時,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唯有狄仁傑獲賜宅第一所,恩寵冠絕當朝。是年九月,狄仁傑病逝,終年七十一歲 。武則天廢朝三日,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