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很穷吗?为什么总给人感觉一副“穷酸相”?

老照片寻人启事


这个问题我不仅能够回答,还有切身的体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伟大的诗人杜甫的理想,可是他自己也是贫困潦倒。不仅中国历史上众多的有名的文人处在贫困的状态,就是德国的伟大思想家马克思一生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革命事业,也是穷困潦倒。马克思的两个儿子是在贫困中病死的,如果没有恩格斯的救济,很难想象他能安心地写完《资本论》的前两卷。除了杜甫和马克思是这样,我本人也是如此。我在毕业工作两年之后回老家自修,三年自修之后出来找工作,基本就是一贫如洗,第一个月拿到工资后心里就有种莫名的兴奋感。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历史上都不乏文人贫困潦倒的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贫困潦倒呢?我个人认为是人生追求所致。大多数有追求的文人,都是在为了文化领域的理想在奋斗,他们会排除一切外在干扰去从事自己所喜欢的文化事业。由于他们追求的不是金钱,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从事文化事业上而不是获取金钱上,所以他们就会终身受穷。如果没有得到贵人的资助,就像笛卡尔如果没有接受瑞典王公贵族的资助难以完成近代欧洲文化的奠基一样,那些文人就会在贫困交加中逝去。所以文人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是富有的。


王世保


当然不穷啊,这种“穷酸相”完全是一种刻板印象。影视作品总会将文人塑造成一个贫酸秀才的形象,但事实上绝不如此。古往今来,有才华能力的人,都得到了重用,并且在各个领域都能够一展身手。

打个比方,我们的王荆公,官居丞相,您能说他穷吗?,绝对不可能呀!丞相那么大的官,怎么可能会穷!要说他的才华,相信我不必多提,你也会了解。

他的诗如今我们早已耳熟能详,比如《元日》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再比如《泊船瓜洲》里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等,说他是文人绝对够格了吧。

接下来就说说现代吧!现代肯定就不用多说了呀。如今是知识付费的时代,有知识有文化足以能够胜任多种岗位。

无论是从事教师岗位的,还是做自媒体的,或者是做其他方面的。有的虽然工资不高,但绝对跟穷酸搭不上边。

所谓的穷酸应该是穷困并且迂腐到了极点,这样的人,多半都是旧时代学业不精,思维老旧腐化之人,穷书生倒还勉强称得上是。文人可就有些过分了哈!


泽陂


文人之所以给世人留下穷酸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许许多多的穷人,非要装成文人。你比如孔乙己。正真成功的作家,文化人,无论哪个时代,最起码也是个中产阶层。

文人之中也有许多暴富的。

写《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张贤亮,拿着一笔稿费就创办了“西部影视城”,是既是大文豪也是大商人。

早年间在诗江湖论坛写诗的沈浩波,下半身派的领军诗人,现在是磨铁图书的大老板,身价几十个亿。

还有,台湾省刚过世不久的李敖。著作等身的大师,也开过电视专栏,活的有风骨,有态度,也给子女留下过亿遗产。

文人还是要强悍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自艾自怜,裹足不前。


花街食神


文人给穷酸印象,其实一种错觉。古时,能为朝庭任官者,那个不是高中进士的文人,即使举人,秀才都有饱学之士,个个能读会文,又有名头,国家也有相应的补助,而且很容易找到体面和收入高的工作。这部分人是不会穷酸,皆因为官有官仪,做绅士也锦衣绸缎。那余下无功名的文人,又怎样啦?有德行有修养的文人,知道俭为美德,奢为恶习,故为人朴质雅致,但外人就多认为这不摆显是穷酸。再加上很多读书人,多不善劳作,无功名又不能放下面子干粗活,于是高不成低不就,能做的事不多,于是半饥半饿,越混越差。粗人混于市井不显眼,文人秀才落难或混日子,既无放下身段,还保持着自我清高文人作派,这没给人高雅之士感觉,更多是给人很明显的穷困撩倒,酸溜溜的形象。正是形格仍保留,但气质更加颓靡,这比粗人更多了几分可怜。其实这些穷酸的人,多不是真正在精神与觉悟都有境界的文人,顶多是运滞的有些文化的半吊子,假秀才。


云览神州


文人不一定很穷,是因为真正文人身上的那股清高气,如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一样,是不会为五斗米折腰的,所以也失去了很多发外财的机会,而且真正的文人是一心向学的,对于物质的追求不是很高,所以从穿戴到物质享受方面不如别人,给人穷酸样。

但如果有人依靠文化富有并依附金钱,被铜臭味裹挟,则会变得文人不像文人,商人不像商人,个人气质中散发的是浮躁、虚伪的负能量!真正的文人会嗤之以鼻,真正的富人会不屑一顾!弄得自己“里外不是人”,就像在出席一场活动时被某著名高校学生轰下台的某位“文化名人”一样!


孤竹逍遥游


第一,文人寒窗苦读,只为求取功名,没有时间出去赚钱。

第二,文人身上都有股傲气,一般的工作看不上,导致高不成,低不就。

第三,文人品质高洁,把金钱看得很淡,视金钱如粪土,有没有钱对他们来说没什么差别。

所以,文人应该是比较穷的。



秋水轩qiushuixuan


古代的文人很穷,是很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又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文人自身的家庭很贫穷,再加上他们科举屡试不第,而且每年还会花很多钱去买学习用具,这就导致了他们愈加的贫穷;另一个方面是古人自身的傲气。读过儒家经典的士人都知道“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这种气节在古代的读书人中间是很流行的,所以他们不太会去接受别人的施舍,除了朋友之间极少的帮助。《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家道中落,到他后半生的时候,他就特别的穷,竟然连写作的纸都买不起,自然是可想而知了。


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指的是别有用心之人对文人的迫害,导致他们在朝廷受排挤,最终被贬谪,甚至是丢官。最好的例子就是唐朝的杜甫,他之前还有一个小官的官衔,虽然俸禄不多,但总有资金来源。后来因为得罪了人,被贬职。之后他就到成都定居,在草堂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从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能看出来他当时的穷困潦倒。


小先生348


《😭观杜甫晚年有感😭致古今天下一一穷文人……》

妙笔生花 啄人间

吟叱风云 苍穹还

壮志不逊 江海川

命运多舛 悲伤添

白骨堂前 数落泪

乱草无坟 风淒惨

富贵钱烂 臭熏天

文人贫困 无人见

〈李恭觉~2019年3月7日*二月初日*13点13分于北京〉

《六兮*善哉天下一一诗人*》

苍穹吾擦日月新

登高吾陪玉皇巡

葫瓢吾盛天下水

寰宇吾捧山峦翠

举杯吾饮人间恨

昂首吾诗古今人

〈2019元月17日*腊月十二日*7点17分于北京〉

     











汉子诗人


其实并不是所有文人都穷,文人一般都有傲气,对金钱不太重视,对名声和文采更加青睐,所以大家看起来觉得穷。

就比如鲁迅先生,其实就是比较富裕的文人。还有一些考取了功名的自然更不必说了。


中老年讲坛


文人不一定很穷。如果这个文人有一个很有钱的爸爸,那他就去搞他的文人事业,不用去关心钱的问题。如果这个文人没有一个有钱的爸爸,那他不想工作只想搞文艺,生活就很穷了,而恰好他的才他的气不允许他向权贵低头,不愿意屈就,写出来的文章酸酸的,酸的还挺有意思,一不小心出名了,大家都知道了这个贫穷的文人,而大家呢,都有一种通类的意识,觉得文人大概都很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