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抗“疫”奮戰25天后,這位記者不幸離世

在機房的剪輯線上,還有兩條他已經採訪了,但還沒來得及完成製作的片子。王斌沒能等到這兩部片子製作完成並播出。

痛心!抗“疫”奮戰25天后,這位記者不幸離世


3月13日清晨,一位記者倒在了抗“疫”的“戰場”。

他叫王斌,是貴陽廣播電視臺法制頻道的記者。

在連續奮戰25天后,38歲的王斌離開了他熱愛的新聞事業。

厚厚的採訪本上,記錄著王斌兩個月來的工作安排:

3月2日上午貴陽公安交管局和西南商貿城採訪

3月3日上午經開區海信工業園復工復產採訪

下午貴陽市工信局採訪

3月11日上午河道清理工採訪

下午郵政投遞員採訪

3月12日貴陽市中小學復課採訪

……

翻開節目的工作記錄本,王斌在返崗工作時間裡採訪任務排得滿滿當當,這超過了他平時工作量的兩倍以上。

▍這一次,他沒能趕上第二天的採訪

痛心!抗“疫”奮戰25天后,這位記者不幸離世


(王斌採訪本上記錄著他3月2日、3日的採訪行程)

在王斌去世的當天,貴陽廣播電視臺《貴陽戰“疫”》節目裡播出了兩條他採訪的稿子,加起來播出時長大概13分鐘。

在機房的剪輯線上,還有兩條他已經採訪了,但還沒來得及完成製作的片子。王斌沒能等到這兩部片子製作完成並播出。

2003年,王斌從貴州大學新聞系畢業,進入貴陽廣播電視臺工作,就這樣如一頭老黃牛一樣默默幹了近17年。抗擊疫情期間,貴陽廣播電視臺開設了融媒體直播特別節目《貴陽戰“疫”》,作為老記者,王斌自然是主力。

“《貴陽戰“疫”》是新聞直播節目,當天採訪當天發稿,製作週期短,發稿量也很大,節目製作壓力大,記者人手又不足,都是連軸轉。”負責此檔節目的貴陽廣播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總監

夏冰說。

王斌從江西老家回來解除自主隔離後就回到工作崗位,投入到一線緊張的採訪工作中,拍攝並製作了大量關於貴陽市戰疫情的新聞報道。

貴陽廣播電視臺法制頻道許林敏是王斌在疫情報道期間的工作搭檔,她為我們講述了3月12日與王斌一起出去採訪的細節:

3月12日,兩人去貴陽市的兩所學校,以全現場出鏡的形式,實地探訪初中、高中為了即將到來的復課在防疫防控方面所做的措施。

上午9點去了第一所學校,採訪完已經是中午11點半。結束採訪後,他們又馬不停蹄地趕往第二個學校,當一切按部就班採訪完成後,已經是下午1點鐘。

之後回到單位,王斌剪完了前一天採訪的片子。下午5點,二人又接到採訪任務,去築城廣場治安派出所瞭解情況,並約好第二天一起採訪。

而這一次,王斌沒能趕上第二天的採訪。

在戰“疫”採訪期間,為了及時採製新聞,王斌經常和同事一起,早出晚歸,從一個新聞現場到另一個新聞現場。

中午不能回單位,午飯就在外面隨意解決。沒有餐飲店開門,他們就拿著方便食品,在空曠室外,或蹲或站,用十分鐘解決掉午餐,然後又奔赴下一個採訪地點。

在許林敏心中,王斌是個對自己的作品、片子認真負責的人。為了把每一條新聞做好,他肯下苦功夫和笨功夫。

“他每天都是第一個到辦公室的,要出去採訪之前,他都要事先和搭檔記者、採訪對象、安排採訪的領導反覆商量,推敲好細節再出去採訪。”許林敏說。

在戰疫情采訪期間,許林敏和王斌合作做了一個全現場的新聞報道,因為考慮到拍攝過程中,記者會不停走動。許林敏就和王斌商量:“斌哥,要不這次就不用帶腳架了,腳架太重了。”但王斌卻拒絕了,“沒事,帶腳架拍出來的畫面要穩定美觀一點”。

攝像機加上腳架有10多斤,王斌堅持一路扛著設備3個多小時,完成了整個採訪。

痛心!抗“疫”奮戰25天后,這位記者不幸離世


(採訪拍攝中的王斌)

王斌對工作的認真勁兒,貴陽廣播電視臺法制頻道記者龍歡

也深有感觸:“他會拿著腳架,架著攝像機說怎樣拍攝鏡頭才規範;他會剪好一條有感染力的片子叫我看,問我是不是看哭了……這段時間,每次來臺裡,都能看到他坐在辦公桌前等我叫他採訪的身影,看到他在機房聚精會神剪片子的背影。”

在疫情報道期間,貴陽廣播電視臺法制頻道製片人鄧和是王斌的直屬領導。王斌去世後,他回憶,在這期間,王斌從來沒有在他面前喊過一聲苦、叫過一聲累,接受任務時,總是一句簡單的“我去吧”,並配上一個習慣性的微笑

直到王斌去世,鄧和才從同事那裡得知,就在王斌去世的前一天,他終於忍不住說了一句“最近我好累”,說完又提著機器趕往下一個採訪現場。

王斌妻子馬娟透露,“在晚上十點左右,他和我說他特別累,然後胸有點悶。我就說,那你跟你們領導請個假,因為你回來這麼久,有時候禮拜六、禮拜天都在加班。他說現在人員這麼緊張,我又聯繫了第二天的片子,我怎麼請呢。”

王斌的苦功夫、笨功夫並沒有白費。貴陽廣播電視臺法制頻道副總監何敏談道,王斌在返崗工作的25天時間裡,採訪任務排得密密麻麻,共發稿15條,其中大型綜述稿件3條,每一條質量都很高。

談及王斌在抗“疫”期間做的報道,貴陽廣播電視臺法制頻道副總監黃海說:“王斌發回的報道,採訪充分、新聞宣傳有力度、輿論引導有溫度。”

王斌曾在貴陽廣播電視臺臺刊《貴陽視聽傳媒》發表一篇《踐行公正與勇敢》的文章,在結尾他寫道:“作為一名法制記者……給我們的生命安全帶來一定危險。然而面對這一切,我們從來不膽怯、不後退,因為正義在胸,責任在肩。”

痛心!抗“疫”奮戰25天后,這位記者不幸離世


(王斌曾發在貴陽廣播電視臺臺刊上的一篇文章)

這次疫情報道,王斌不在武漢,也不在湖北。他在抗“疫”的貴州“戰場”,他沒有退縮,扛起了記者的責任。

▍這一面要留在下一世了

“每天都是一大早就出去,下午才回來,回去後還要剪片子。我就給他提個醒,我說斌斌你還是注意身體。他跟我很隨意說了一句:‘你們這些老前輩都能堅持,我這又算什麼,我還年輕嘛!’”貴陽廣播電視臺法制頻道記者羅江濤回憶與王斌生前的最後一次對話時,泣不成聲。

作為王斌的大學同班同學和同事,鄧和懷念王斌時說:“我們相處21年,他留給我們的印象總是那麼平和、樸實、與世無爭。

盡力做好手上的每一件事,是他短暫的一生最本色的表露。無論是學生時代還是進入工作,他都是同學和同事最值得信賴的那個人。”

痛心!抗“疫”奮戰25天后,這位記者不幸離世


如果要問“這一輩子,他為誰拼過命?”鄧和認為,王斌用努力工作到最後一刻的堅守,給出了最完美的答案。

“王斌最能代表貴陽廣播電視臺那些奮戰在一線的記者,為了抗擊疫情報道,為了他們鍾愛的事業,付出了全部心力,嚴守著新聞工作者的初心。”貴陽廣播電視臺黨委委員、副總編輯楊力說。

得知王斌不幸離世,大學同學撰文回憶稱,“回想起年前的同學聚會,王斌因為臨時接了任務‘爽約’,一眾同學還在計劃著與他的下一次見面。未曾想,這一面要留在下一世了。

作家方方說,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體頭上就是一座山。其實,這話反過來也是成立的,時代的每座山峰,都是個體聚沙成塔完成的。

在這次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需要鍾南山院士,需要張定宇院長,需要李文亮……同時,我們還需要一些小人物。

他們是像王斌一樣的普通新聞工作者;是社區負責防疫的志願者;是騎著摩托車穿街走巷的快遞小哥;是雷神山、火神山的建築工人……扒開那些修飾的辭藻,在一個個奇蹟的背後,不就是這些無名之輩嗎?

正是這些小人物,在被按下暫停鍵的城市裡超負荷的運作,默默付出,默默承受,讓與他們素不相識的我們能夠安然生活。

疫情的每一點改善、每一個好轉都是一個個個體的努力積累而成,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宅在家裡為祖國做貢獻”的你們。

所以我們說,在這場疫情中,每一個用心做好本職工作的人都是平凡之光,都是無名英雄,我們向這些平凡的個體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