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為什麼到現在還讓我們念念不忘?

張國榮,為什麼到現在還讓我們念念不忘?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當我們回首歲月,總會對逝去的時光念念不忘。我們懷念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香港這座東方魅力之都所派生的流行文化及歷史。

這其中,既有千迴百轉而又蕩氣迴腸的香港音樂,亦有悱惻纏綿而又奔放大氣的香港電影,當然,還有穿插於音樂與電影之間的無數香港藝人。

在這些光影所刻錄的時代記憶裡,我們如痴如醉,情不自已。

就讓我們一起#17週年繼續寵愛張國榮# 共同懷念#張國榮的不朽金曲##張國榮驚豔時光的作品#

毫無疑問,於4月1號隨風而去的張國榮,自然成了大家記憶深處始終也繞不開的共同話題。

因為4月1,我們重新跨越天南海北的距離,憑風把酒又聚在一起。

張國榮,為什麼到現在還讓我們念念不忘?

張國榮,這三個字所代表的的特殊涵義,或許更像是那個時代下香港流行文化達到鼎盛時的最佳註腳。

在張國榮身上,我們得以看見彼時的輝煌香港擁有怎樣獨特超凡的藝術審美。

這種審美貌似打了防腐劑,跨越數十年直到如今依然引領潮流。

這種審美,不僅色藝雙絕,而且古今唯一。

與此同時,這種審美也讓我們在香港流行音樂和電影的聲色流轉之間,很快速地就可以找尋到一張獨具辨識度的面孔。

他(她)們是如此的驚豔脫俗,美得不可方物,帥得一塌糊塗,千人千面,無一複製,卻又異曲同工地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患上刻骨相思。

張國榮,為什麼到現在還讓我們念念不忘?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張國榮便是如此。

儘管他的一生流年匆匆,如花零落,卻在人世間開出了顏色不一樣的煙火,照耀了茫茫星河,陪伴著你我共同渡過。我們驚訝於上帝的造物能力,竟然造出了一張被稱為香港絕色之首的盛世美顏。

一雙桃花眼,最是撩人心;兩彎星月眉,猶令君動情。他那臉部上的任何一位置,從任一方向看去,皆無愧於最精緻的藝術作品。

有些人,天生長得就是吃藝術這碗飯的。張國榮的一生,註定與藝術結緣到底。慶幸與遺憾兼而有之的是,其為之來,亦為之去。

張國榮,為什麼到現在還讓我們念念不忘?

藝術成就了張國榮,讓他雖然飽嘗十年冷落生涯,卻得以華麗轉型,直至登堂入室,不但成功在麗的、無線、華星、新藝寶等各種影音舞臺綻放光華,還與譚家明、徐克、吳宇森、關錦鵬、王家衛等香港本土名導合作,呈現出了千姿百態的新浪潮電影。

透過張國榮留存的諸多光影傳奇,我們從某些維度見證了香港流行文化盛行時代的變遷痕跡。他演唱的歌曲,演繹的劇本與人物,講述的對白,無一例外地清晰地描繪了香港這片特殊地域在特殊時間,所發生的起落沉浮。

在張國榮跳躍的音符波動之間,香港流行音樂的弧線變得扣人心絃,聽者既可以感受到日本曲風對香港流行音樂的渲染與補充,也可以親切體會中國傳統詞曲的博大精深。

很明顯的一點是,當時張國榮的音樂受眾在他的發行歌曲中找到漂泊心靈的慰藉,或放蕩不羈一宵買醉,或身邊有人拒絕再玩,或這些年來無心睡眠,林林總總,諸般時代快餐下的個人情緒都揮灑無遺。

張國榮,為什麼到現在還讓我們念念不忘?

即便放眼當下,如今的社會又何嘗不是物慾橫流,時代的高速發展並不代表人的精神層面獲得滿足,相反,卻在其間淪陷,而此時,張國榮的音樂依舊發揮彼時的感化作用。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在於他跨越了時代阻隔,當音一起,那段封存的感情不但沒有變味,反倒愈發讓人難以忘記,久久不寐。

除了香港流行音樂,張國榮存世的經典電影同樣是香港繁盛時代的倒影,它鮮明地反映了香港藝人的轉型經歷與時代的變革。

張國榮,為什麼到現在還讓我們念念不忘?

通過《英雄本色》裡的阿杰和《倩女幽魂》裡的寧採臣這兩個角色,我們更多看到的是,香港商業電影對當紅歌星的市場需求同誘惑。

在兩樣因素的疊合下,如張國榮一樣如日中天的香港歌星選擇唱而優則演。

這也註定初來乍到的此類藝人在前期更多的是充當花瓶角色,在演技上不可能有太大的發揮與突破。

張國榮,為什麼到現在還讓我們念念不忘?

張國榮,為什麼到現在還讓我們念念不忘?

張國榮,為什麼到現在還讓我們念念不忘?

事實也是如此,在上訴兩部影片中,周潤發、狄龍、午馬這些久經沙場的香港老演員在演技上明顯更能收放自如,得心應手。

但香港足以封神的靚麗型藝人,都在於敢於拋棄外型的束縛,不為表演而表演,仔細參悟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八個字,最終演到人戲不分的二重合一境界。

張國榮堪為範例。

如果說他在阿杰和寧採臣此類角色的表演上更多是的本色出演的話,那麼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在《阿飛正傳》、《胭脂扣》、《春光乍洩》、《東邪西毒》、《霸王別姬》等多部傳世影片中,我們見證了張國榮演技的神奇蛻變,以及他本人對藝術的終極追求和探索態度竟然是如春秋名士屈原一樣,“雖九死其猶未悔”。

這些電影作品中,不同人物在與所面臨的周遭文化環境發生衝撞時,會顯現出的心理特徵、神經末梢、肢體語言等多種變化,在張國榮的毫釐表演間,無不引發觀眾深深動容與反思。

張國榮,為什麼到現在還讓我們念念不忘?

或許在觀影的某一瞬間,我們在張國榮飾演的人物中就找到了自己不為外人道的影子。

這影子背後所要表達的內容,既交雜著排斥外界的孤傲,孤獨,自我,決絕,任性,自由等個人意識,也流露著渴望走出自我,尋求家園的鄉土,友情,親情,愛情等浮世繪主題。

在復古電影敘事技法的展現下,張國榮與人物故事結合得是如斯的天衣無縫,令人歎為觀止。

張國榮,為什麼到現在還讓我們念念不忘?

《阿飛正傳》裡,他著上港風衣飾扮演旭仔,無論是鏡頭前的反梳油頭,還是顧影自舞,亦或是懶坐床頭抽菸吐氣,滿屏都滲透著一種個人的極度自戀,自戀得騷氣十足。

此時一個俏生生的浪蕩公子哥,在張國榮的舉手投足間纖毫畢現。

張國榮在很好地發揮其與天俱來的雍容貴氣的同時,巧妙地融入了對後天入世的解讀,所以才令觀眾為其喃喃自語時而傷神感嘆,時而又反觀自身,與此同時,也目睹當時香港年輕人生活的普遍現狀。

在經濟的刺激和時代的變化下,無法左右出身的他們一方面如旭仔一樣,終日陶醉於燈紅酒綠式的狂狼消費生活,另一方面又苦苦追尋心中保留的缺憾和理想。

遺憾的是,貪嗔痴的他們卻求而不得,反覆掙扎,以至於最終陷入佛家所說的怨憎會,愛別離等迷途。

張國榮,為什麼到現在還讓我們念念不忘?

這種怨,這種痴,竟然穿越人鬼三界,今生前世。為了表現出這種時代心理癥結,張國榮在《胭脂扣》裡化身富少十二少,錦衣華服上層樓,凝眸一笑花應羞,那身段,那眼神,那語調,天然就是長期眷留花街柳巷的英俊闊少爺所獨有的範式。

因為對這花花世界痴,所以十二少寧願違背山盟海誓,不與如花共赴黃泉。因為對故女友心存愧疚與不安,對自我怨恨和自責,所以十二少受盡命運戲弄,苟延殘喘自我折磨。

鏡頭下面部和神態逐漸變化的張國榮,既演出了十二少年輕的跳脫與驕縱,又演出了遲暮時的滄桑和悲哀,當真令人既愛又恨,心意難平。

張國榮所飾演的十二少,在民國年代的香港又何止一個。他們的祖父輩因為歷史原因,辭別內地,搵食香港,從小廝跑堂,碼頭雜役等社會底層一步步逐漸發跡,而後行頭一換,開始經商致富,娶妻生子。

張國榮,為什麼到現在還讓我們念念不忘?

與這類群體一同南下的,自然少不了之前譽滿江湖的花魁名媛,這類女性入駐後與當地的異域風情相輔相成,形成各種深夜美色。

誘惑當前,無論是外來群體的富後代,還是本土有錢公子,皆難以抵制。

慶幸的是,張國榮通過《胭脂扣》,為我們再現了那一抹曾經活色生香的香港風景。風景裡,我們感慨造化弄人,不由得印證了那句老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正所謂:一入江湖歲月催,不勝人生一場醉。是江湖,必然就有規則,也就有如意和不如意。

張國榮,為什麼到現在還讓我們念念不忘?

這個道理,張國榮又何嘗不明白。在《東邪西毒》中,他做起了浪跡塞外的俠客西毒歐陽鋒,因為厭惡江湖紛爭,爾虞我詐,所以退隱大漠,飲酒為樂。

在他看來,水越喝越寒,酒越喝越暖,酒比很多人更解愁,更解孤獨。不過,出名容易退出難,總會有人來挑戰,沒辦法,只有拾起手中的刀劍應戰,一不小心又血流成河。

影片中的歐陽鋒,像極了戲外的張國榮自己。靠著自己的努力和天賦成名藝壇,卻招來各種非議和算計,本想放下卻又難以放下,逃離不脫暗生苦惱。鎂光燈下雖好,卻沒有自己的獨立空間,每天被諸多緋聞所包圍,就連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也被世人嘲笑與誤解。

張國榮,為什麼到現在還讓我們念念不忘?

戲裡的歐陽鋒可以故作瀟灑,把人殺掉,但戲外的張國榮終究要回歸現實,嬉笑怒罵只能任由旁人加點。

明星光環和富貴榮華的背後,藏著的是一顆對世界不解到足以患上抑鬱症的心。這顆心縱然熱情如火,終究只是一介凡人之心,總有冷化破碎的一天。

待到那時,想必應是:“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曾幾何時,以為這只是宋詞中才有的催淚場景,誰料得到,這卻是張國榮的訣別劇本。

張國榮,為什麼到現在還讓我們念念不忘?

2003年4月1日傍晚時分,香港文華東方酒店24樓健身中心天台傳來震驚世人的消息。

一代光影傳奇,就這樣隕落人間,從此告別了我們,走完了極具藝術色彩的一生。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離世前,張國榮還在籌拍自己的新電影《偷心》,準備給粉絲驚喜。但是人世無常,總在剎那,因緣際遇,半點難違。

新作最終成為遺作,上天還是帶走了芳華絕代的張國榮。據說他去世的那天香港下了雨,想來是多少人在哭泣。張國榮的傳奇落幕,也宣告了香港流行文化由盛轉衰。

03年之後,伴隨著一個又一個巨星光芒的逝去,大規模接軌內地經濟的香港再也難以重現當年群星璀璨,爭奇鬥豔,卻又各具神韻的文化奇觀。

如今,每逢4月1,我們懷念張國榮,懷念的是我們錯過或經歷的那個香港時代,懷念的是那永不退色的青春情懷。因為我們堅信,冥冥之中,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張國榮,為什麼到現在還讓我們念念不忘?

張國榮,為什麼到現在還讓我們念念不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