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成本还是资本?(之三)

本文作者——全超

面对疫情的影响,有些企业开始通过“降薪”的方式进行自救,很多是通过文件的形式宣布:薪资降低百分之多少,绩效降低百分之多少。作为薪酬较为固定的部分,需要公司提出比例,再与员工协商确认,属于正常操作;但绩效部分也通过公司行政命令干预,只能说明,个人的绩效没有和公司的整体绩效形成联动。其实不仅是现在,即便在平时,也会出现各部门绩效考评优秀,但是整个公司亏损的反差。大河无水小河干,企业的绩效目标是从公司到部门再到个人层层分解的,各部门的绩效都优秀,他们的总和公司绩效怎么会亏损呢?绩效的设定肯定是有问题的。绩效的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我们只从绩效相关性的调整做些分析。

绩效,衡量的是产出和效果对公司整体目标达成的贡献程度。贡献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要有。所以,没有“功劳”再多“苦劳”也没用。


薪酬,成本还是资本?(之三)

每个人的绩效要和自己的贡献相关。

在薪资结构中的“绩效奖金”,就是员工表现和贡献的体现,让成天偷懒混日子的人和积极主动有贡献的人待遇一样,是对有贡献的人的不公。所以,要通过绩效,让有贡献的人和“有苦劳没功劳”的人区别开,让混日子的人没法呆。这就要求绩效指标在选择的时候要围绕“企业、部门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可以是具体的结果产出,也可以是理念和行为——这些理念行为也是为保障目标实现的。比方说阿里考核价值观,就是为了保证员工的行为不偏离公司经营方向,思想偏离了可能会出现费用超标甚至以权谋私的情况,影响业绩的实现甚至公司的声誉。而且要注意到指标和企业绩效的相关,比方说你考核“招聘到岗率”还是考核“转正比率”,对于招聘效果的影响差别很大。


每个人的绩效要和本部门的绩效相关。

除了个人单枪匹马可以实现的业务外,大多数的个人绩效都是部门绩效的组成部分,部门整体绩效达成的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收益自然也更好。特别是在部门间进行衡量的时候,部门整体绩效完成系数的加成会让比较更公平。就像重点学校的最后一名和普通学校的第一名成绩,单从名次衡量没意义,有可能重点学校的最后一名成绩还更好。所以个人的绩效代表的是自己在部门里的表现,部门的加成让你可以看到个人绩效与其他部门同事的贡献表现。部门绩效的加成就很好解决了在末位排名、晋升加薪名额分配中的各部门名额都一样的不公平问题。部门绩效好的部门,在计算晋升加薪的名额时也乘上部门绩效系数,就会比绩效差的部门有更多的名额;在末位排名时,绩效好的部门也要辅以部门系数,相对末位的人数也会比绩效差的部门少些,这样可以更好体现“奖优”。


每个人的绩效、每个部门的绩效要和公司整体绩效完成情况相关。

管理人员和公司整体绩效完成情况挂钩,会让管理人员的工作导向更聚焦业绩的达成,而不会就“职能”而“职能”。品管也不会仅考虑部门绩效而延误产品交期。所有人都关注于企业的整体目标,跟企业荣辱与共。

个人绩效和部门绩效、公司绩效挂钩后,个人绩效受个人绩效系数、部门绩效系数、公司绩效系数的影响,会因为部门或公司整体业绩好而受益,但同时如果个人绩效完成的不好收益也会受影响;公司、部门业绩不好,个人收益会受到影响,但在同样情况下,个人表现好的也会比其他人的奖金高。这就让企业战略目标的层层分解,通过公司、部门绩效系数的模式得到保障,而不是形式上的空话。


设计绩效相关性的时候,也要注意:

职位越高、岗位越关键,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就越大,和绩效相关联的比例也就越高。

所以好的时候利益分享的也越多,在有困难的时候也应该承担的更多。这也就是为什么这次公布减薪的企业中,大多是是减少了高管的绩效、甚至高管0绩效,中层、普通员工依次递减,这样也比较好接受。要知道如果同比减少,高管减少的可能只是一部分收入,而员工可能都不够生活。

绩效设计,不要忘了,要求员工“共苦”,也要和员工“同甘”。

就像大多数员工听到“降薪”时的反应:公司困难我们跟着降薪了,那公司好的时候,有想到我们吗?绩效系数只有0-1,最好的状态是不被扣,怎能不产生“绩效就是为了扣钱的感受”?如果只是想着一味压缩员工成本,而不能有和员工“共赢”的意识,那么你怎么可能指望员工用心投入呢?良品率是员工用心的结果,真诚的微信比职业化的假笑更容易赢得客户的认可。在绩效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让员工为公司赚钱而开心——因为他能跟着收益。否则公司销售过亿,员工还被降薪,何来员工忠诚?

好的薪酬绩效结构,能更好地为企业业绩目标的实现服务,花同样的钱,办更好的事!每个人的收入应该和公司休戚相关,每个人应该对公司有贡献,每一分人力支出都应该有回报。

这样,薪酬才成为企业的资本而不是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