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聞拾憶:嗟來之食

《禮記·檀弓下》記載,一年齊國大饑荒,一個叫黔敖的人在路邊熬粥賙濟難民。

有個人餓得有氣無力,走路都腳步虛浮,衣袖掩面遮羞,恍恍惚惚來到。黔敖看見就招呼道:“喂,來吃!”

那人聞言仰頭看著他道:“我就是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田地。”說罷果斷離開。

黔敖知道自己輕浮了,慌忙追上前去道歉。但那人還是沒有吃他的東西,最終餓死。

曾子聽說後感嘆道: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意思是:其實沒必要那麼耿耿於懷的,他無禮呼叫可以離開,因為那語氣就像叫個狗來吃骨頭似的。他既然道歉了,那就可以吃了嘛。因為儒家講“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放在今天,這事其實也常有。或有心,或無心,終究難以不帶有居高臨下俯視和鄙夷的心態。能做到這點,除非知己和真正為善的人。

話休饒舌,言歸正傳。

昔者吾遊於蜀川,遇一人焉,好善樂施,朋遊者多讚譽。

一書生困遊於巴地,懨懨焉不知所適。其人之故人也,謂之曰:“爾其從我遊乎?吾將有事,君之來也,可趁吾之舉,不知有意否?”

其人曰:“吾初來乍到,不知將安適,若得君哀矜憫恤,願竭力焉。”遂從與遊。

一日,忽至前曰:“有朋友于此,欲介紹與君,其從我來?”書生曰:“善!”遂與之去。

一日,又忽至於前,曰:“有朋友于此,可與論文。”答曰:“大善!”遂同去。

一日,又忽至於前,曰:“有酒會焉,皆故人,可去與之聚。”答曰:“善,然囊中羞澀,多去恐不妥。”其人曰:“何傷乎?皆在我。”與之同去,夜半而返。

一日,又忽至前,曰:“朋集矣,可與同去喝酒。”對曰:“素不沾酒,亦不勝酒力,前者已多有冷場,不宜再去。”其人擺手言曰:“何傷乎?喝多少在爾。”書生略微躊躇,隨之去。

一日,傳言曰:“吾等於酒吧聚,爾其來喝酒乎?”書生躊躇再三,曰:“多有叨擾,而錢未出一文,心有所愧,豈敢再煩破費?且君子為學,夜以繼日,豈能耽於酒食間?”其人對曰:“何傷乎?一旬一聚,不為多也。爾其速來,莫要人等。”書生悵然一嘆,遂與人同去。

一日,朋友皆來,俱酒食與共,歡聚子夜乃止。書生思不能如此,乃委婉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其笑以及時行樂及友情難得對。

一日,故鄉友人知其窘困,乃曰:“餘出六千元,買君書一成版權。”書生不受,曰:“卿若懂,送之可矣,何用錢為?”遂不受。以告其人,對曰:“彼不知爾也,故出此言。此無乃嗟來之食乎?”書生對曰:“非也,是矜憫我而已。”辯曰:“不然,知君者不說此話。”書生無以對。

一日,又呼與聚酒,辭焉。又一日,呼與聚酒,再辭焉。其人大醉丑時方歸,寢至晏。

一日,呼與聚酒,座中人指桑槐笑曰:“某某女子言曰:彼寫書者,破落人也,何必與之遊?”書生恬然笑而不語。

歸而委婉勸其人曰:“某也聞之,人之相與,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君其慎乎?且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遊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其人不聽。書生以糧盡欲工作故,不日請辭去。

其人呼朋聚友,備酒食邀曰:“吾等於酒館聚餐,爾其來乎?”答曰:“免乎?明日之行,不知禍福,豈敢沾酒。”對曰:“不沾酒,吃飯聊天可也。”書生猶豫再三,辭曰:“多次叨擾,未有所報,心下有愧,可免乎?”其人曰:“去不去在你,吾非逼迫爾。且爾將行,朋友踐行酒也。”書生略一猶豫,無奈應之。

後遊經巫山巫峽,思巴蜀事,乃為詩曰:

高唐夢遠,神女有恨,巫山寂寂斷魂。倩誰人問訊,旦暮見朝雲?雲雨空期許,猿聲驚客心。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高峽蒼蒼流深。迢迢此路盡,清濁兩相分。隨波去處,滾滾入紅塵。


異聞拾憶:嗟來之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