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寻找灵魂,在路上的人

古印第安人有句谚语:“别走得太快,让你的脚步等一等你的灵魂。”

如果说人生像一部公路电影,《在路上》这本书将完美且切合实际的表现出来。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纪录片,灰色的背景、黑白映像、老式的镜头,记录着作者在横跨美洲大陆上发生的一切。

《在路上》 | 每个时代都有寻找灵魂,在路上的人

《在路上》是以二战结束后的美国社会为背景,表现出其中一部分青年人在成长的路上寻求突破与束缚,用一种声嘶力竭地方式一起呐喊,不停摇摆,让身体里的每根神经都活跃起来,与灵魂激情碰撞。

《在路上》的作者杰克·凯鲁亚克,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父母是法裔美国人。大学就读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于大二退学开始专职写作。其短暂的一生著作颇丰,凭借《在路上》成为当时最知名也最具争议的作家。与艾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尼尔-卡萨迪等人一同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

他生于1922年,1969年在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因胃出血不治身亡,时年四十七岁。

《在路上》这本书讲述主人公萨尔和狄恩、玛丽露等人四次穿越美洲大陆的故事,写尽了一群青年人的疯狂与燥热,寻求性爱、吸食大麻、也在侧面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社会环境对当代青年人的影响。

这是一本纯粹的书,里面没有渲染的情节,只是一直在讲述,像放映机一样,记录每个人的行为,情感表达与发泄的方式,自我节制与真实的疯狂,寻求各种自由,毫无底线,毫无保留。

这本书虽具有争议,但依然影响到许多的青年人,此书作为垮掉派和反文化运动的代表作,《在路上》不只改变了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青年的生活方式。

大门乐队键盘手雷-曼扎克说:“没有《在路上》,就没有大门乐队。”

鲍勃-迪伦说:“《在路上》改变了我的人生,如同它改变了其他所有人的人生。”

多半个世纪后,此书依然像传教士一样,抚慰那些在路上不停行走的那些人的灵魂。

《在路上》 | 每个时代都有寻找灵魂,在路上的人

一、书写一段年轻时荒诞不羁的旅途

《在路上》首次出版于1957年。整部小说绝大部分是采用自传体的形式,结构松散,断断续续,描写当代一群青年人荒诞不羁的生活经历,不仅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空虚和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还被公认为上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

社会背景:1939二战爆发,期间1941年日本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随即美国介入二战中,期间美国派出几千万人打仗,其中70%都派到海外。直到1945年结束,当时美国社会精神状态低迷。二战结束后的美国开始调整、人们慢慢进入恢复期,直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而《在路上》的故事便是作者杰克·凯鲁亚克在1947年开始四次穿越美洲大陆的经历。那时的美国正在恢复期,经济得到发展,生活节奏的变化使人们开始产生了不同的思想。

更多人开始追求自己心中所想的自由与民主。

而作者杰克·凯鲁亚克在这场追逐自由的路上展现出“被垮掉一代”的反叛性及想找到与自己灵魂对话的方式。

书中通过作者对穿越美洲大陆的真实描写,呈现出一幅当时美国社会最底层人们生活的画卷。他们大部分人喝酒、打架、斗殴、生活中无处不充斥着性和大麻的味道。

在他们所经过的地方也领略到了美国当时不同的田园风光。书中描写到棉花庄园,如何采摘棉花,葡萄园,香蕉园等,还有当时未被开发的蒙特祖玛河周边,那里还住着朴实且穷苦的印第安人。

整本书里除了描写几个主人公的年少轻狂,荒诞不羁外,也写出了当时全美洲的风土人情,成为书中丰富且多彩的背景。

《在路上》 | 每个时代都有寻找灵魂,在路上的人

二、社会下缩影下的部分人

书中的主人公萨尔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那时是战后第二年,同时在家写小说。为了寻找写作灵感及冲破压抑的生活,便与好朋友,所有人都认为精神有问题,且不靠谱的狄恩,一起上路穷游美洲大陆。他们常常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为了吃饭还偶尔去零工,身上经常泥渍斑斑,往往上一刻的孤独失落还充斥他们的全身,下一刻却因面包、女人、大麻便精神抖擞。

当你认真去读这本书的时候,会发现书中的描写就像是一个长镜头。镜头下的世界错综复杂,青年人生活在一个蒸笼式的社会里,想要反抗压抑和束缚的生活,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空。

书中的萨尔、狄恩、玛丽露等人代表着当时美国社会垮掉一代人的行为,他们追求个性穿越美洲辽阔的大陆,不停地上路、疯狂地开车,毫无保留地放飞自我,无节制的吸毒、荒唐放纵的性行为、仿佛永远可以沉浸于爵士乐的世界里,来释放自己的灵魂,却又不经意间地迷失自我、间接地毁掉自己。

作者杰克·凯鲁亚克便在1951年4月,在20多天的时间里,把自己完全关在小屋里,除了吃饭睡觉都在一刻不停地写,让自己持续保持着亢奋的状态,用一台打字机和一卷120英尺长的打字纸一鼓作气地写完了《在路上》。

作者杰克·凯鲁亚克把这一切用文字记录下来,不带任何伏笔、装饰及掩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对于自己的灵魂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救赎。

那是当时美国社会一部分真实的缩影,镜头下作者杰克·凯鲁亚克用自己身体力行的方式展示出当代青年人想要追求理想,寻求信仰的精神状态。而这种在路上的方式并不能适应长期的社会生长环境,从而被认为是被垮掉的一代。

《在路上》 | 每个时代都有寻找灵魂,在路上的人

三、不停地上路,感受灵魂的存在

书中另一位主人公狄恩是萨尔的朋友,是一个离经叛道、像疯子一样的人物。他一事无成、整天无所事事,结了三次婚,前两次都很失败,还有孩子,却依然沉浸在自己的疯狂模式中,和各种女人上床,吸食大麻,等等。

他最大的特点可以偷到各种的车,并不是为了钱,为了生存,而是为了随时上路,走遍美洲大陆。但这个人物却有着他独特的魅力,长相帅气、喜爱文学、一无所有却依旧慷慨。

萨尔与狄恩去往墨西哥城时路过了蒙特祖玛河,在那里他们遇见了与世隔绝的印第安人,印第安的小姑娘们想卖水晶给狄恩,于是狄恩把车里仅剩的手表给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小姑娘,换了一颗水晶。

当他们开车离开时,小姑娘们一直追着车跑,跑了很长的一段路,狄恩捶着胸口大叫:“啊,我的心都快碎了,她们这样忠诚和好奇要持续多久啊!她们之后会怎么办?”

实在是想不明白狄恩这个有些神经症状的家伙、对女性的贪婪无度、对自己行为无拘束、对吸食大麻肆无忌惮的人却拥有这样的情感。其实人性都是善良的,狄恩亦是如此。只是每个人走的道路不一样,像这些年轻人一样,总是不停地上路,不停地疯狂,不停的追逐,在匆忙中忘了自己是谁。

每当孤独袭来的时候又想找到自我,去感受自己的存在,用着一种极度另类方式,感受自己的价值,再继续上路。

每个时期都会有像萨尔和狄恩这样的青年人,都希望刷出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抵抗一切社会环境下给他们带来的束缚,挣脱他们认为社会对于他们不平等的待遇,活出属于自己存在于世上的价值。然而个人的能量与世界的对抗就像以卵击石,有碰石头时的疯狂与粉碎后的颓废不羁。

《在路上》 | 每个时代都有寻找灵魂,在路上的人

结语: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曾经说:“人身上必有一种整体的东西,是它在寻求、面对、体悟、评价整体的生命意义,我们把这种东西叫做灵魂。

在很多人看来作者杰克·凯鲁亚克这不是在生活,像是人生的一场不尊重自己的闹剧,而当我们认真去读这篇小说时,你会发现作者在这部戏剧里没有加任何佐料,只是真实地把他在路上的生活记录并描述出来。

我们的生活与戏剧的唯一的区别是,每个人都在用生命在演绎生活,表达自己的灵魂,如何想要过好自己的人生,首先便是珍惜生命,因为生命是用时间计算的,不要总拿生命去拷问自己的灵魂。

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很多人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给生活狠狠地一个撞击,让自己可以撕心裂肺,让自己刻骨铭心,让自己不能白活,这些其实都是自己的定义,而真正的生活往往无法去评判是非对错,只会在灵魂的深处烙下各种印记。

谁都有叛逆的生命期,但请在人生的这场公路片中,走好自己的路,演好自己的角色,调整好人生脚步的快慢,找到自己生活的节奏,生命不能重来,让灵魂与你结伴同行。

不要在路上不停地寻找自己的灵魂,而是在人生这条路上感受自己的灵魂。

灵魂一直都在,带着你的灵魂勇敢的上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