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统一战争为何有人说是中国历史上难度最大的统一战争?

亘古怀念说史


为了更直观地描述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拨动历史的时间线,将时间拉到千年之后的南宋末年

公历1235年,在南宋为端平二年,在蒙古则为窝阔台汗六年。这一年,整个北方尽数被蒙古统一,蒙古铁骑的足迹远至中亚、西域及西伯利亚高原,军势强大,锐不可当。从地缘政治的地图上看,南宋在蒙古铁骑的环绕之下,几乎成了一座孤岛。蒙古一鼓作气攻灭南宋,结束自五代十国以来诸国混战历史的成就,似乎很快将要实现了。

蒙古灭宋

与春秋统一战争一样,这也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统一战争。对战无不胜的蒙古军队而言,对南宋的灭国之战,本该轻而易举。可双方战事一开,竟绵延不绝地打了近半个世纪,属实令人意外。

与大部分人的印象不同,宋蒙战争爆发时的南宋,相对蒙古而言固然弱小,但更要强调的是那个“相对”。

我们来看双方的力量对比:北方的蒙古大军,在先前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先后覆灭了契丹与女真的精锐铁骑,一举成为东亚地区最精锐的骑兵部队;随后又启用了大量汉人降将,并训练了一支强大的水师,弥补了水战的短板,从各种角度上,似乎都具备了统一的资本。

再看蒙古的对手。此时的南宋仍控制着南方超过两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江河湖泊、山脉丘陵,可作为宽广的战略纵深;坐拥人口数千万 ,常备军队数十万,同时还拥有统一而完备的政治组织制度,上至朝堂下至地方的管理机构运转如常,可以保证境内的军事物资及人力资源有效利用;同时南宋内部又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文教科技发达昌盛。当宋蒙两方调动全国资源进行灭国/卫国之战时,其战争的惨烈、艰难程度,无异于千年之前,秦灭六国、横扫天下所面临的局势。

而与蒙古只需面对一个南宋不同,大秦发起统一战争,需要面对六个与南宋相同体量的大国。

而且与后世相比,春秋战国统一战争的深层次阻力,在于当时上至诸侯下至百姓,皆对“大一统王朝”没有直观的概念。在秦之前,从未有哪个诸侯真正意义上控制着全国的领土,纵使天下共主周朝王室,于天下而言也不过是一个象征意义。而战国七雄任意国家,哪个不是如同南宋一般,拥有数百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各自的文教科技,各自的文字、度量衡、货币,各自辽阔的国土与宽广的战略纵深,各自强大的常备军力量,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政治组织制度。最重要的,经过春秋末期各国主动的变法与改革,七雄各国综合实力皆得到大幅度提升,战争资源的调配效率发挥到了极致。战争形式从早先诸侯之间的权力博弈,真正上升到了“国战”的领域。

以长平之战秦国的战争动员为例,史书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长平之战

注意,此条记录发生在长平战局陷入焦灼状态之后,秦王(秦昭襄王)一口气征发黄河以北所有年龄在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充入军队,驰援长平前线,截断赵军粮道。在此之前,两国已经各自征发了数十万大军在长平对峙。而根据现代学者的推算,长平之战爆发时秦国人口不过600万余,赵国更不足秦国的一半。长平之战还仅是两国为争夺上党郡地区的控制权而爆发的局部战争,双方却各自将国家的战争潜力极大地动员起来。统一之战的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倘若是真正攻灭一国的战争,则又是另一番旷日持久的历程。公元前316年,秦国占据蜀地,以求谋划进攻下游的楚国。楚国的领土便如昔日南宋一般,疆土广阔,战略纵深宽广。倘使战事焦灼,楚国单凭国土面积便有可能将秦军拖垮在进攻的路上。因此,秦军才在蜀地停下脚步,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足足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苦心经营蜀地后方,直到公元前280年才正式发起对楚国的灭国之战。

军事与后勤上的准备还仅仅是一个侧面,对于已攻占领土的消化与吸收又是一大难题。在秦国发起灭楚战争时,后方刚刚吞并的韩、魏两国实际上并不稳定。昔日两国的旧贵族与将军在民间仍有广泛影响,趁着秦军主力集中在楚国前线时发起了大规模叛乱,以致连刚刚获得的楚国占领地都随之摇摇欲坠,致使第一次灭楚战争无功而返。这还仅是单单攻灭一国,秦国在其中耗费的时间便几乎与蒙古灭宋消耗时间相当。

都江堰,秦国经营蜀地的标志

而相同体量、相同难度的战争,秦国还要准备六次。在这个过程中秦国又并非始终处于攻势,前有秦庄襄王三年,魏国信陵君引五国伐秦,兵锋一度推至函谷关;后有秦始皇六年,赵国领五国联军合纵伐秦,兵锋一度攻入关中平原。战国末期的统一战争,实际上便是七个将战争潜力发挥到极致的国家,举国之力,在广阔的疆域上进行反复的拉锯战争的过程,其间又涉及到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的政治博弈,涉及到商贸道路通行、耕种面积与后勤粮草等经济问题,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全面考验。对各个诸侯国而言,不到打光家底的一刻,战争绝不会终止。

这样一场统一战争,说是中国历史上难度最大的统一战争,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烟火映长安


(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 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  春秋战国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奴隶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封建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其中,《论语》《孟子》和《庄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令狐臭


我是喜欢历史的前可见古人。

统一战争历来都是艰难的,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最难的呢?

第一

春秋战国时期都是诸侯国,在周天子的统治下,每个诸侯国都在自己的国土内繁衍生息了数百年,国内人民有归属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两个时期,春秋时期,诸侯国用了近三百余年的时间在修养生息,政治上,各种改革,变法连接不断,而成功进行变法的国家则强大起来,通过这种政治变革,奴隶制度最终消亡,新兴的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这也致使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基本上全部是兵强马壮。

战国初期,各国混战,争斗不休,但是各个诸侯国都是为了发展自己,没有想要干掉周天子,统一天下的意思。

直到战国后期,各大诸侯纷纷称王,真正的开始了逐鹿天下。

第二

当时正处于百家争鸣阶段,各个诸侯国的思想文化,政治理念,文字习俗都不尽相同,也是因为百家争鸣,那个时期可谓是人才辈出。往往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留下了赵国的胡服骑射,秦国的商鞅变法等等典故。更有纵横家,在诸国之间游说,推举合纵连横之策。每个国家都在积极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那是一个无比辉煌的时代,也导致了战争绵延了数百年。

第三

诸侯国太多了,再强大的国家也打不过来,只能依靠时间来一点点的消磨,优胜劣汰。

齐、晋、秦、陈、吴、楚、越、韩、赵、魏、宋、鲁、卫、郑、曹、钜、邾、杞、杨、蔡、剡、任、滕、费、倪、曾、缯、邳、巢、随、钟吾、刘、六、召、周、道、房、沈、申、苏、温、廖、舒、舒鸠、舒庸、舒廖、燕、南燕、许、徐、虞、虢、黎、无终、中山、安陵、邓、贾、邢、甘、荣、巴、蜀、单、州、胡、唐、赖、权、莱、逼阳、纪、遂、谭、代、黄、项、耿、霍、息、梁、芮、滑、薛、邿、章、顿、陆浑、肥、鼓、赤狄、潞国、江、根牟、应、罗、樊、毛、程、宿、詹、焦、祝、吕、聂一百零五国。

另有义渠、大荔、孤竹、山戎。共计一百零九国。

-----《史记》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统一战争绝对是中国史上最难的统一战争了。


前可见古人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均势,谁也奈何不了谁,强如晋,魏,虽然可以灭亡一个诸侯,但想占有或者统治是不可能的,商鞅入秦时,秦嬴连传位于嬴渠梁,开始变法,变法据记载,分为两个阶段,其中比较重要的几条,像废奴隶制度,重农抑商等,这些变法用现在看来觉得很不科学,但这是当时最适合秦国的方法,秦国人少,倾国之力也不过兵士四十万,这种国家怎么能统一天下?很多人放弃种地当商人,本来产粮就少,这怎么可以?打一场大仗要消耗近十年的存粮,可以说秦当时很虚弱的。更何况身边有魏这样的霸主,魏国当时魏武卒近30万,这些都是脱产的职业军人,另外还有屯兵,所以秦收回河西之战打的太艰难。即使是魏国,打到赵国邯郸,围城许久,还是被围魏救赵。当时各诸侯的愿望也就是当个伯王而已。总结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人力,资源,制度,经济,文化认知,生产力这些方面都没有达到可以灭国的要求。这就是难度大的原因之一了。


隔壁老王谈历史


我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春秋战国天下纷争,战国七雄各有优势。但是,最终还是被秦国赢政一统天下,始皇帝真的很厉害!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历史上难度最大的统一战争是春秋战国的大一统呢?我认为主要是前无古人,毕竟之前没有谁能建立大一统王朝,所以难度显得更大。秦始皇赢政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他是“千古一帝”,只有他敢称“始皇帝”。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侯纷争,各方割据为王。原本由周王室维系的一强局面被打破,诸侯部落崛起,氏族大姓兴起。因而“礼崩乐坏”,天下战乱不断。

史上第一次大一统,难度可想而知。我们可以根据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四个方面来逐一分析一下,这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所面临的困难。


1.经济因素

各地经济发展相互割裂而封闭,小农经济本身就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因此各国割据都有自己封疆裂土、占地为王的基础。因为有互为独立的经济,所以产生了割据的势力与诸侯国,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春秋五霸”轮流当霸主,“战国七雄”轮番争雄,各诸侯国轮番上演,周王室日益衰微。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统一的市场和经济,各国经济相互孤立,,图片来自网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上的统治力量,那么要想实现大一统是非常困难的。

就像我们现代的市场经济,谁的经济强大,谁垄断市场,那谁就有可能成为行业的老大。行业的龙头老大有资本、有能力去吞并和收购其他小的企业。而如果行业中各方都实力相当,那么市场竞争会很激烈。

而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各国经济相对独立,经济实力都相差无几。因此,这一时期的统一战争很难打,打了很长的时间。从公元前770年一直打到公元前221年,500多年的战乱与割据时代。直到秦国的崛起和秦始皇的大一统才结束了经济的孤立与隔绝。

秦始皇统一后,推行的一项措施就是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推行半两钱。而统一之前各诸侯国之间的货币,那是杂七杂八。有的用铜币,有的用金币。而形状制式五花八门,有刀币、布币、圆钱。蚁鼻钱(铜贝)等各种形状。

说直白些,就相当于今天我们拿着各国不同的货币进行交易,无法计量也没法换算。我拿着100元人民币,他拿着100日元,你拿着100越南盾,大家都是100,谁亏?那时是春秋战国时期,可没有汇率换算啊!

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经济是多么的孤立和隔绝,所以没有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一国是很难实现统一战争的。


2.政治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没有什么政治正确。哪个的拳头硬,那个能够挟持周天子,那么他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春秋五霸就是这么回事,谁强谁当武林盟主。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也是轮番当大哥,要么弱国联盟制衡强国,要么依附强国再奋发图强。

为了加强自己国家的实力,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比如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等,虽然政治上都有变革,但是相对来说还是动态平衡,各国相互制衡。因而想要发动和实现统一战争,消灭六国实现大一统是很困难的。

3.军事因素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而经济实力是最基础的实力。

春秋战国时期500多年的时间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争,恐怕数都数不过来。但是,军事实力并不能决定一切。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基础,很难打一场长达数年的统一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军事实力其实看似此消彼长,但很长的时间里都处于相互制衡的动态平衡之中。因为弱国会依附强国或者弱国之间互相结盟共同应对强国的吞并。

所以,统一战争前后共花了500多年才逐步形成大一统的局面,最终由秦国使用“远交近攻”,逐步各个击破的方式才统一了六国。

4.思想文化因素

周王室在春秋时期便逐步衰微,到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在思想文化方面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出现了百家诸子学说。文化繁荣是好,但是思想不统一就很难形成向心力,没有思想文化的统一就难以形成认同感,那么打动统一战争就有很大的阻力。

为什么花了500多年才能实现大一统?因为缺少能够实现大一统的单一政治、经济、军事大国,还因为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与思想。

500多年的战争就是磨合,是民族的融合,是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长年的战争使各国人民渴望战争的结束,渴望过上和平的日子,因此统一与和平的思想与文化就慢慢形成了。

(秦始皇”焚书“事件,,图片来自网络)

秦始皇统一后有一个举措就是统一思想文化,书同文,还有“焚书”也是统一思想的措施。

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统一战争功能难不难,反正断断续续地打了500多年!我觉得这场统一战争挺艰难的,所以方显得秦始皇的伟大。不是谁都有勇气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是不是所有帝王都能叫“始皇帝”!

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一战争是很难的,但历史的趋势依旧是走向大一统。中国古代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规律现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趋于统一。

我国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统一的中国才是强大的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我们必将完成统一,必将走向盛世。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告诉我们分裂没有好处,统一和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

文人鬼个人观点,我说自己的观点,写自己的书。欢迎关注、交流与评论。


文人鬼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一战争难度可以说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意一个统一战争。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局势实在是太乱了。

1、社会性质乱

春秋到战国,整个社会的性质是由奴隶制开始向封建制度转变的过程中。在当时各个诸侯国林立,有的国家是封建制,有的国家依旧是奴隶制度。由于制度的不同,导致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尖锐,难以调和,统一难度大!

而后世的统一战争,基本算是封建体制内部的战争。

2、思想文化的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们的思想和文化也各有不同,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各有各的治国理念和处世标准。如此多的思想和文化对立让统一的难度更加大了。在军事上征服一个国家容易,但在思想和文化上去征服一个国家就困难的多了。秦朝二世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文化没有完全征服各个国家的文化。而后世的统一战争,由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整个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上基本上是统一的。所以统一难度就低很多了

3诸侯国家太多

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达一百多个,主要有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到了战国时期经过无数次的兼并战争依旧有着战国七雄这七个实力强大的国家。这些国家大多实力相似,互相牵制。任何一方过于强大都会被其他国家联合制裁,这么一来二去,各个国家来来回回打了几百年才统一。而后世的统一战争则并没有那么多的困难。

4总结

春秋战国的统一战争,难就难在整个时代的局势太乱了,不仅是诸侯国多,更主要是因为思想、文化和政治体制的乱。所以说春秋战国的统一战争是最难的!


爱笑的番薯


由春秋时的上百个诸侯国到战国时的七国,再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实是历史上难度最大的统一战争,原因是各个诸侯国文字不同、文化不同,大家互不服气,最后就看谁的拳头硬,而且要统一就要以一敌六,难度非常大。


山水


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就像现在的欧洲一样,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度量衡,独立性很强。

而且那时候,大一统的思想,才出来,并没有深入人心。就算有周王朝在,但中央起到作用不多。而后来的王朝统一战争,经过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能够快速实现国家安定。

2、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说,春秋战国的统一战争最难。时代的后移,科学技术在总体上是前进的。在古代,会出现隔长江的两个政权。为什么?因为科学技术落后,较为强大的政权无法突破地理障碍,进行有效的军事打击。


小小书生说史


统一,不是难度最大,只要多付出人命代价,容易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