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家呂思清音樂巡演因疫情取消,建議古典樂向線上轉變

這段時間,小提琴家呂思清度過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長假”。疫情發生以來,比起多場演出被接連取消,呂思清始終更關心應該怎樣用音樂撫慰人們焦慮恐懼的心靈。演出行業備受衝擊的現實,也讓呂思清和其他許多音樂家開始思考古典音樂的未來,線上,或許將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選擇。

小提琴家呂思清音樂巡演因疫情取消,建議古典樂向線上轉變

新華社記者羅曉光攝

最在意的從來不是演出取消

這個突如其來的“假期”,比呂思清料想的還要長。

二月初,呂思清與夏威夷交響樂團有一場在美國的音樂會,家人也跟隨他一起,原本想演出結束後好好休個假,結果一待就是將近兩個月。回國的航班越來越難買,世界範圍內疫情發展迅速,呂思清只能先暫時留在美國。與杭州愛樂樂團的音樂會取消了,原定在澳洲的錄音不得不推遲……他向來繁忙的行程直接清空到了五月份。呂思清原本還很期待八月底與國內一支樂團共赴歐洲的巡演,重頭戲就在如今疫情格外嚴重的意大利,眼下這次巡演也變得遙遙無期。

類似的情況,曾在2003年“非典”期間發生過。疫情爆發時,呂思清正要開啟一輪大的國內巡演,前前後後加起來足有百場。“那次巡演完全取消了”,呂思清說,“非典”疫情對演出行業的衝擊同樣存在,但無論廣度和深度,都遠不如現在這麼明顯,“當時受影響更多的是國內,這次是全球。”據他所知,許多美國樂團的歐洲巡演也都取消了,“待業”成了所有音樂家新的日常生活。

但這並不是呂思清最在意的,疫情發生後,武漢等城市遭遇的困境、一個又一個生命的逝去遠比取消了多少場音樂會更讓他揪心。呂思清想的更多的,還是應該怎樣去關懷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精神層面的撫慰和力量是音樂家最能給予的,於是在各個媒體平臺上,他頻頻現身。呂思清曾為國家大劇院錄製過一段視頻:昔日車水馬龍的武漢被按下“暫停鍵”,空蕩蕩的街頭讓人看得傷感,這時,由他演奏的《梁祝》緩緩響起,旋律優美婉轉,予人寧靜,“破繭化蝶”的寓意更是一種美好的祝願,“要讓大家感覺到,不管身在何處,不管能做什麼,在困難面前,我們都是齊心協力的。”

古典音樂應該向“線上”轉變

“同行們都互相安慰,可以藉著這個機會好好休息休息。”去年,呂思清有近一百場音樂會,走過了四十個城市。音樂家們總是很忙,這段時間,除了宅著練琴,大家終於能把許多平時無暇考慮的事情拿出來再想想。幾百年來,倚重線下運作是古典音樂的傳統,但現在,“實體”演出恢復的時間一直不能確定,“我當然想盡快返回劇場。在舞臺上和大家分享音樂,是我最愉快的一種狀態,但這不是我一個人能決定的。”呂思清覺得,目前看來,“復演”還存在著不確定性,比如航班是否恢復?想要重排一臺已經取消或延後的音樂會,藝術家是否還有正好的時間?國外音樂家來華演出的種種現實要求會更多。線上,幾乎成為了唯一可行的選擇。

幾年前,呂思清就認為古典音樂應該向線上發展,這與他一向抱有的普及古典音樂的熱忱不無相關。對很多人來說,看一場演出的交通和時間的成本太高,但網絡恰好可以消弭這種距離,“可能你在雲南,你也一樣可以在網上看到北京或者柏林的演出。”此外,音樂教育、普及講座等內容,其實也都可以搬到線上。

“以前演出一忙起來,我們就沒時間去想這些問題。”疫情發生後,呂思清身邊的不少朋友都在嘗試著改變。越來越多的音樂家把演奏視頻上傳至網絡,或是乾脆開起了直播。下週,呂思清也打算開個直播,談談音樂在重大災難中帶給人們的力量和啟發。如果直播的效果還不錯,他計劃著把這種形式固定下來,將來可以做成“異地大師班”。巡演時,每到一地,呂思清常常會在音樂會開始前給那裡的琴童開大師班,指點他們演奏的疑惑。若是有了網絡的助力,他的講解必然可以惠及更多無法親臨現場的孩子。

“在音樂面前,我們都是渺小的”。呂思清常提起“敬畏”一詞。蔓延全球的疫情讓所有人看到了生命至為脆弱的一面,也讓呂思清倍感無論面對音樂還是自然,“我們都應該懷有敬畏之心”,居安思危,才能走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