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因何事受了宮刑,司馬遷又有怎樣的人格特質?

先森雜談


直言受宮刑。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

這年夏天,漢武帝派遣李廣利帶領三萬騎兵出擊匈奴。這個李廣利,就是到大宛搶汗血寶馬的貳師將軍(也是當時的寵妃李夫人的哥哥)。同時,漢武帝又派李陵率領五千步兵,作為偏軍。結果就在這次戰爭中,李陵投降匈奴了。

兵敗傳到長安,武帝雷霆大怒,有一種被辜負,被背叛的感覺。需要注意,這個事情發生在公元前99年,已經是漢武帝晚年了。

這個時候的武帝,年長威重,已經是一位權威不容置疑的帝王了。所以龍顏一怒,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讚李陵的英勇,現在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叛國,其罪當誅。這時候,只有一位地位並不算太高的臣僚願意為李陵作辯護。這個人就是當時的太史令司馬遷。

司馬遷一方面安慰武帝,直言李陵很可能是假投降,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認為其有國士的風範;在這個境況下,司馬遷越是盛讚李陵的作戰能力和成績,漢武帝的神經就很敏感,以為這是拐彎抹角地抨擊身為主帥的李廣利,當然也牽涉到武帝自己識人不明,用人不當的問題。大怒之下將司馬遷打入大牢。

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被嚴刑審訊,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正是剛正不阿的士大夫精神。

後來又傳出李陵替匈奴練兵的訛傳,武帝信以為真,決定要夷李陵三族。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宮刑"。

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麼多錢贖罪,只能接受後者。宮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遭受的心理打擊很大,甚至想到自殺,但他又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自己就這樣一死,可能或輕於鴻毛,留後世空笑話一場。這給了司馬遷活下去的信念,促使他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被後世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不朽鴻篇——《史記》。

司馬遷和漢武帝的時代,有一種非常特殊的關係。他不僅是這個時代的觀察者和記錄者,他還是這個時代的參與者,甚至於是受害者。這些經歷無不對《史記》的寫作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在司馬遷的身上有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揹負著父親的遺願,帶著深深的重負,即使想放棄自己的生命亦不可能,所以要“發憤著書”。

他之所以難能可貴,不僅在於他的博學,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系本》等書;而且在於他的鑑定、抉擇、判斷、燭照到大處的眼光和能力。——這就是所謂識。比如他對李陵案的看法,就迥異於當時的君臣。

對於人物的評價能夠還原歷史,尊重史實;能夠超出一般人的見解和看法,能夠發別人所未發,能夠透過一層看事情。比如他的《史記》之中,寫了那麼多性格迥異的人物,比如他對蘇秦、張儀的看法,他對劉邦、項羽的看法,他對商鞅、韓信的看法,都是那麼深刻而獨特,讓人不能不佩服他的見識高人一籌。


葉知秋意


李陵


白露為霜65799235


司馬遷做為漢朝的史學大家,憑藉一部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而揚名千古。

有一種說法認為:司馬遷之所以能夠寫出《史記》,乃是因為他是在遭受了宮刑迫害之後,因為不甘心被人鄙視,才發奮於修史的。

然而,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司馬遷遭受宮刑之前,他就已經在為創作《史記》預做準備了。一方面是為了完成先父遺願,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藉此機會留名於後世。

但是,就在司馬遷致力於創作這部煌煌鉅著之時,一場意想不到的災難降臨到了他的頭上。

公元前99年,漢將“飛將軍”李廣的後人李陵,在漢朝攻伐匈奴的戰役中,雖以5000步兵,力抗匈奴數萬大軍,但最終還是因為力量對比懸殊,在矢盡援絕的情況下,被迫投降了匈奴人!

李陵因戰敗而投降的消息,傳回了長安之後,漢武帝聞訊勃然暴怒!漢武帝認為李陵的戰敗之罪不大,但是因為戰敗而向匈奴投降的罪過是不可饒恕的!

而此時的滿朝大臣,見到皇帝因李陵敗降而暴怒之時,也都齊聲附合,也紛紛指責李陵的行為可恥、可惡!司馬遷是個正直之人,他既不願意看到漢武帝因此而惱羞成怒,也不願意看到群臣對李陵落井下石!

便試圖替李陵分辯幾句,也想借此化解漢武帝心中的怒火。於是,便以李陵之敗是因眾寡不敵之故。李陵雖然全軍覆沒,但是卻給了匈奴人以慘重殺傷,使得匈奴單于聽到漢軍之名也會膽戰心驚。而且李陵雖然被迫投降匈奴,但是他絕非是心甘情願做叛臣的,日後李陵一定會尋找機會返回漢朝,重新為陛下效力的。

司馬遷認為自己的直言進諫,或許多少會對李陵有所幫助吧?漢武帝也許會依據事實減輕對李陵及其家人的懲罰吧?可誰知,處於盛怒之際的漢武帝,已經聽不進任何人的諫阻了!當他聽到司馬遷竟敢為叛將李陵開脫時,更是激起了濤天怒火!

於是,立刻露出了專制君主“順我者生逆我者亡”的猙獰而目!下令將司馬遷投入大獄,派人對其嚴加審理,一定要追查出司馬遷與李陵有何勾結!

此後,司馬遷在飽受牢獄之苦的折磨後,被朝廷判處死罪!而在當時,被判處死罪的犯人有三個選擇:一是,可以繳納罰金花錢贖罪。二是,接受屈辱的宮刑。最後一個當然就是被殺頭了。

由於司馬遷還有修史的重任在肩,所以他是不能選擇一死了之的。那麼既然不能死,那就花錢贖罪吧?可是很不幸,司馬遷家境並不富裕,實在是拿不出來這筆救命錢呀!自己沒有錢,那麼不是還可以求助於親戚朋友嗎?可是很不巧,當司馬遷昔日的朋友們聽說他是因觸怒皇帝被判死罪的,個個都避之唯恐不及,又豈肯施以援手呢?

於是,萬般無奈的司馬遷,也只得選擇接受屈辱的宮刑了!在經受了宮刑迫害之後,司馬遷並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他選擇了拿起筆墨、竹簡,繼續完成其父子兩代人的心願——一定要寫出《史記》!最後,在司馬遷付出了艱辛努力之後,一部凝聚其畢生心血,上迄三皇五帝下止本朝歷史的宏篇鉅著終於問世了!


北疆同心侃歷史


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著手著述《史記》時,一場大禍從天而降。當時,漢朝的騎都尉李陵,奉命率領5000步兵,從居延向北進擊匈奴,貳師將軍李廣利帶主力後援。最後,因箭盡糧絕,寡不敵眾,李陵戰敗被俘,投降了匈奴。

因司馬遷為李陵辯解,漢武帝怒而定其死罪。按照漢朝刑法,被判處死刑的人若想不死,有兩種減免的辦法:或是用50萬錢贖罪,或是實行宮刑。司馬遷家境貧寒,拿不出那麼多的錢贖罪,這樣就只能接受宮刑。

宮刑作為中國古代的五刑之一,是刑罰中最卑賤的一種,是比死還要可怕的奇恥大辱。此時,司馬遷在精神上的巨大痛苦,遠遠超過肉體。屈辱和悲憤深深地折磨著他。但司馬遷感到《史記》已醞釀成熟,正躁動於心中,為了這一部亙古未有的宏偉之作,他沒有選擇死。司馬遷從先輩在逆境中不斷進取得到了啟發和激勵,他毅然拋開了自殺的念頭,決心“隱忍苟活”,完成已經開始的著書大業



此ID已消失


直言受宮刑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廣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于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的戰鬥,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於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後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後聽說他卻投了降,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讚李陵的英勇,現在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盡力為李陵辯護。他認為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鳳範。司馬遷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們如今見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誇大其罪名。他對漢武帝說:"李陵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於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於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二師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他的責任。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諷刺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李廣利,於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後,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覆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麼多錢贖罪。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賈大智


因為如實記錄漢武帝窮兵默武,經濟凋零。負面的評價。司馬遷正直,敢於說真話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