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磐石难动,人心易暖


《情书》① - 沈从文:磐石难动,人心易暖


今天,我们将开启一本新书《情书》。


在这个摩登的时代,所有的一切都主张效率和准确,唯有人类的情感,始终是谁也无法控制的。


今天我们谈起情书,似乎它的存在形式就像是一种出现在综艺节目中让人惊羡的表白道具。却忘了相爱的千般模样,喜怒哀乐,皆因我们为人。见字如面,你想说的,说不出口的都在情书里。


情书,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当一个人陷入恋爱时,他就成了情感充沛的诗人,他写给爱人的每一个字,都是诗。它就像男女情爱之间的催化剂,那些爬满纸端的文字,记录了一颗火热的沉浸在美好想象里的热恋之心。


我们所要进行共读的《情书》一书中,汇集古今中外的66封经典情书。


爱情本就没有高低贵贱,而那些神坛上的伟人,在爱情中,或许是你完全想不到的样子,或求爱或诀别,倾吐爱慕或诉说离别;婚前盟誓或临终绝笔;家务琐事和崇高情怀,和我们一样,都是喃喃情话,娓娓衷肠;千姿万态,不一而足。


自从有了文字,大约便有了情书。而自从有了情书,大多圆满了爱情。


今天的阅读目标是原书中的第一封情书,为了让大家有更好的体验,我们将会将情书原文穿插在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中,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


走在时代前面的“师生恋”


提起沈从文,人们脑海中总能映射出他笔下极具代表性的乡土文学,湘西清秀氤氲的山水美景,边城纯真质朴的男女。以及那无数封写给爱人的情书。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这句情话,至今被奉为经典,即便是隔着时空,看的人,也能从这句话里,品出许多他对那个人温柔百转的情丝,而这个人,正好是他的结发妻子张兆和。


1928年,从凤凰县里走出来的沈从文经徐志摩和胡适举荐,成为了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师。 可没料想,第一次上课就因为浓重的湘西土话口音闹了笑话,引得台下的学生讥笑不已。呆愣的站立半天后,他背过身,提笔在黑板上写:


“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学生们善意地笑了,宽容了他的惊惶。 这些学生中,就有沈从文的结发妻子,张兆和。


那时的张兆和额头饱满,鼻梁高挺,秀发齐耳,下巴稍尖,轮廓分明,清丽脱俗。因为皮肤稍稍有点黑,因此获得了“黑牡丹”的称号,亦是公学公认的校花。虽然不似一般的大家闺秀那样肤白文静,却多了一种青春灵动的气息。


有一次,沈从文无意间碰到在操场吹口琴的张兆和。张兆和边走边吹,走到操场尽头时将头发潇洒一甩,动作干净利索。沈从文从此对张兆和一见钟情,也就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追求行动。


张兆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新时代女性,又是名门望族,这也让沈从文有些自卑,并不敢直接表白,只能一封一封不间断地给她写情书。


沈从文的第一封情书只有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


张兆和在学校不乏追求者,而她却一个也看不上,反而给这些情书编号“青蛙1号”“青蛙2号”,到了沈从文这里直接成了“癞蛤蟆13号”,其中拒绝的意味不言而喻。


其实心思细腻又敏感的沈从文怎会不知,于是也就有了我们今天在书中看到的这封情书:


“我曾做过可笑的努力,极力去和别的人要好,等到别人崇拜我,愿意做我的奴隶时我才明白,我不是一个首领,用不着别的女人用奴隶的心来服侍我,但我却愿意做奴隶,献上自己的心,给我爱的人。我说我很顽固地爱你,这种话到现在还不能用别的话来代替,就因为这是我的奴性。”


磐石难动,人心易暖


据梁实秋回忆,张兆和最初对沈从文并无好感,甚至因为他的频繁追求而感到烦闷,沈从文得知后急得想要跳楼。


他本来就有流鼻血的毛病,几次受挫后,面孔愈发苍白了,但他依旧不停地给张兆和写情书。


一来二去,时间久了,学校就有风言风语传出来了,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表示沈从文骚扰她。


沈从文是胡适引荐到学校的,抱着对才子佳人的真爱,胡适反而当起了说客,大夸他是不多见的文学天才,在中国的小说家中很有希望。 告诉张兆和:“他非常顽固的爱着你。”而张兆和的回复却是:


“我也非常顽固的不爱他。”


1930年,胡适不在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的校长,这也就间接导致了沈从文只好转去青岛大学教书。离开了自己惦念的张兆和,沈从文的情书寄出的愈发频繁。


民国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通讯设备,一封信件从青岛寄到上海要好几个月。一腔的相思变成了愁绪,情书的风格上也从之前的娓娓道来,转变成更加直白的袒露心声: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1932年的夏天,张兆和从上海中国公学毕业回到了家中,沈从文干脆就从青岛跑到了苏州张兆和的家里。一家老小都见沈从文文质彬彬,印象极好,也就开始推波助澜起来。


沈从文写信给“内应”张家二姐到:


“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这时从他们初次相见过去了4年,如此深情厚义的几百封情书下来,张兆和这块“磐石”也松动了。于是她拍电报告诉沈从文“允”!又去发了一条: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据说,这是中国第一封白话文电报,沈从文四年的苦恋终于结束,1933年9月,二人在北京中央公园宣布结婚。


据梁实秋回忆,张兆和最初对沈从文并无好感,甚至因为他的频繁追求而感到烦闷,沈从文得知后急得想要跳楼。


他本来就有流鼻血的毛病,几次受挫后,面孔愈发苍白了,但他依旧不停地给张兆和写情书。


一来二去,时间久了,学校就有风言风语传出来了,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表示沈从文骚扰她。


沈从文是胡适引荐到学校的,抱着对才子佳人的真爱,胡适反而当起了说客,大夸他是不多见的文学天才,在中国的小说家中很有希望。 告诉张兆和:“他非常顽固的爱着你。”而张兆和的回复却是:


“我也非常顽固的不爱他。”


1930年,胡适不在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的校长,这也就间接导致了沈从文只好转去青岛大学教书。离开了自己惦念的张兆和,沈从文的情书寄出的愈发频繁。


民国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通讯设备,一封信件从青岛寄到上海要好几个月。一腔的相思变成了愁绪,情书的风格上也从之前的娓娓道来,转变成更加直白的袒露心声: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1932年的夏天,张兆和从上海中国公学毕业回到了家中,沈从文干脆就从青岛跑到了苏州张兆和的家里。一家老小都见沈从文文质彬彬,印象极好,也就开始推波助澜起来。


沈从文写信给“内应”张家二姐到:


“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这时从他们初次相见过去了4年,如此深情厚义的几百封情书下来,张兆和这块“磐石”也松动了。于是她拍电报告诉沈从文“允”!又去发了一条: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据说,这是中国第一封白话文电报,沈从文四年的苦恋终于结束,1933年9月,二人在北京中央公园宣布结婚。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张兆和在家中排名老三,于是沈从文就叫她“三三”。


今天我们在看《边城》中的翠翠,《长河》中的夭夭,《三三》里的三三,这些活波俏丽的形象中都带着几分张兆和的影子:


“我先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处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了。


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风吹冻自己全身。我得同你在一处,这心才能安静,事也才能做好!


“这时真静,我为了这静,好像读一首怕人的诗。这真是诗。不同处就是任何好诗所引起的情绪,还不能那么动人罢了。


这时心里透明的,想一切皆深入无间。我在温习你的一切。我真带点儿惊讶,当我默读到生活某一章时,我不止惊讶。我称量我的幸运,且计算它,但这无法使我弄清楚一点点。你占去了我的感情全部。


为了这点幸福的自觉,我叹息了。”


尽管知道,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也曾随着历史的变迁被卷入各种各样的分别和离愁中,幸运的是,沈从文和张兆和还是相濡以沫的度过了一生的年华。


可惜的是,这几百封情书在战争年代里没有被完整保存下来,但是乡下人和千金大小姐之间的传奇爱情故事,依然揉动着后世的我们的心。


-【结语】-


《从文家书》里沈从文写道: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致张兆和情书》中写道:


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看罢沈从文的一生,他在喧嚣的城市中魂牵梦绕于故乡的山水,他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身而过,在初涉人世的时候见证了太多的杀戮和纷争,却在当好的年纪爱上了执手一生的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