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親密關係裡的情緒是互相影響的嗎?

人與人之間的交互影響理論,可以用在男女朋友之間,也可以用在媽媽和孩子之間,是一種對於情緒的管理技能。很多時候,我們與親密的人之間產生衝突的時候,前期是因為一個事件,後期的矛盾會演變成對情緒的不滿。

舉個例子,大家應該都經歷過,跟老公或者男友吵架,開始可能只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比如,他答應你的事情沒做到,你不高興了。這時他也肯定感受到了你的不開心。但他可能有自己的理由和苦衷,沒法訴說,於是也開始不開心。如果這時再有點其他的事情發生,比如,正常情況下男生應該幫女生做的事情而沒做,因為本身就處於矛盾狀態,所以兩個人的情緒會被進一步激化。至此,矛盾就升級了。而,其實,開頭,僅僅是一件小事。

這是群裡一個姐妹的故事,稍有演繹。最終,一次開心的旅行,成為生氣之旅。但其實,細想,很多時候,我們如果不去放任情緒的互相影響,善於去迴歸事件本身,很多矛盾和衝突,是不會升級的。這裡面,包含了一個現象,叫做認知誤區。不接受現實,不去迴歸現實,而是生活在對現狀的演繹裡。

你知道,親密關係裡的情緒是互相影響的嗎?

舉個例子,我們被別人踩了一腳,卻把別人打了一頓。現實中有這樣的情況,類似於一件小事引起的過激反應。我們從一件小事延展出了很嚴重的事情,別人踩了我一腳,我卻覺得他看不起我,所以我打了他一頓。這叫延展。或者,我前面被別人踩了很多腳,到這兒,忍不住了,把人打了一頓,這叫疊加。這個時候,就要問問自己,原發事件的嚴重程度和此刻的後果是否成比例。

迴歸剛才的案例,僅僅因為對方答應自己的事情沒有做,我們生氣了,到最後,引發了對整個旅行的不滿,這個原發事件和此刻的後果,是否成比例呢?在整個後期無溝通的過程中,我們是否腦補了特別多不良的想法,去加強此刻對對方的不滿呢?我是不是講得不是很清楚,大家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過此類的衝突?本身由一件小事引起,卻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我們衝突的點,已經離最初的分歧越來越遠。

這種情況,在親密關係中特別常見。兩個原因,第一,我們對對方,總是抱著“應該”的態度,這個以前講過,“應該”兩個字在親密關係裡害人不淺,我們覺得他應該做什麼,而他沒有做,就是不尊重我,不愛我,眼裡沒有我。生氣!其實,沒有人應該為我們做什麼,其實轉念一想,就算是親密關係,他也沒有義務應該為你做什麼,這些義務都是我們內心的篤定。當我們的內心,用義務去要求他時,矛盾就埋下了。而對方,必然不會像我們肚子裡的蛔蟲一樣,百分百做到我們的規定的義務。而這時,我們如果把這些義務跟不愛我不尊重我聯繫起來,就很容易引發共振,成為引起特別大的情緒波動的根源。

那麼如何不被這些情緒左右,不讓這些情緒成為生活的絆腳石呢?

我們首先來看,情緒的交互理論的第一層含義,正向影響和反向影響。

正向的時候,我們開心,對方看到我們開心,心裡也開心。我們看到對方開心了,心裡更加愉悅,於是氛圍融洽,誰也不會輕易打破,這像一個環,正向激勵。反向的時候,我們因為某些事情不開心,對方看到我們不開心,心生疑惑,我們看到他不來哄我(注意這裡哄,就是一個應該),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更加不開心(這時不開心的點已經轉移),他此時已經從疑惑轉變為焦慮,而我們因為對方的焦慮,而更加焦慮。這叫反向激勵。

如果你在最開始,把應該兩個字去了。尊重他不理解自己的權力,我們需要什麼,就明白地告訴他,讓他去做,其實,他大多數時候,會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的。每個人的獨立性其實根源在哪裡呢?無論做到與做不到,是他的權力。我們不能因為他做不到而生氣,生氣這個情緒,傷害的是自己,不是嗎?我們因為對方沒有做到而生氣,傷害的是不是自己呢?他選擇不做,是他的權力,有可能因為他不喜歡,也有可能因為他沒時間,他就是不想。如果我們因為他不做,就生氣,是不是一種控制?企圖用情緒來控制他?

我們生氣的過程,是否尊重他的不做的權力了呢?換位思考,如果他要求我們做一件事情,我們也希望有做與不做的權力?如果他要求我們做一件事,我們不想做,我們是不是可以跟他去說明原因?而如果對方生氣了,我們是不是也覺得對方不尊重我們?其實根源,就是在於,我們是否尊重對方是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對方有說不的權力我們是否能夠在對方說不的時候,心平氣和地選擇其他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生氣。

你知道,親密關係裡的情緒是互相影響的嗎?


情緒交互的第二層含義包含了一種調整情緒的方法。

這本來是調整媽媽和孩子之間情緒的一種方法,現在介紹給大家,其實也可以應用到兩性間,原來的理論是這樣,我們的孩子年齡小,他的內心,就像一碗水,好情緒,壞情緒,就像紅墨水和藍墨水。孩子的內心,很容易就被這些情緒染上顏色,壞情緒的時候,大哭大鬧,不講理。作為媽媽,如果我們的內心也只是一碗水,就很容易被孩子影響,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也跟著焦慮不堪,不知所措,甚至跟著發怒。

而如果媽媽的內心不是一碗水,而是一桶水,那麼當孩子的內心,被染紅的時候,我們是很容易把孩子內心的顏色稀釋掉的,而如果媽媽的內心是一個池塘,那麼孩子無論如何哭鬧,如何情緒化,我們都能化解。我們就是孩子內心的淨化器,孩子也能夠從媽媽這裡找到足夠的安全感。因為他們知道,媽媽是大海,可以容納他所有的情緒,也可以消化他所有的情緒。每當我們想跟孩子發怒的時候,想象一下,自己作為母親,應該用自己的包容性去影響孩子,而不是跟著孩子的情緒走 ,對嗎?最壞的情況,是孩子成為了父母的淨化器。父母用孩子的成績、各種優秀,來安撫自己的情緒,而一旦孩子不夠優秀,父母就崩潰。這種情緒裡的孩子,是最悲哀。

此時,是不是應該反省一下?我們內心的容器,是否足夠大?水質是否夠清澈?容器越大,孩子的情緒,將來越穩定。你穩定了,孩子才會穩定。我希望大家在群裡的時候,多向前面進群的姐妹學習,大家聽課已經多了,都知道,情緒穩定,是生活的根本。每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多去內向審視自己。這個點的解決,在於你把目光放在他身上,還是放在自己身上。

如果你把自己當作一個篩選者,你應該明白,達不到你的要求的男人,是沒有資格來到你身邊的,審視一下這個男人,他是否有資格再與你同行呢?如果你是一顆有自己軌道的恆星,他 的離去,與你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我們都是朝著自己人生目標前進的人,他離去了,你仍然要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這樣的話,何來被拋棄一說?

上面的容器理論用在兩性間,如果我們很容易情緒化,就要想想是不是自己內心的容器太小了。容器太小的時候,沒法去淨化那些外來的影響。我們的內心時紅,時藍,壞情緒出現的時候,身邊是不可能時時刻刻有人安撫我們,當我們的淨化器尤其是這影響來自於身邊人的時候,更是如此。

所以,我們需要學會自己淨化自己,進而慢慢學會淨化他人。做起來很難,心理的成長,是個長期的過程。

你知道,親密關係裡的情緒是互相影響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