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怎样理解才正确?

辩之王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描写陕北雪景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长城外的东北正在被日本侵略,长城内的国民党反动派吵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缴共”。可想而知1936年的冬天也是共产党最困难时期。这也证明这首诗是创作在西安事变之后。

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局面形成。然而这种合作就像被冰冻的黄河,一旦时机成熟咆哮的黄河涛声依旧,“缴共”依然会卷土重来。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合作后的抗日力量就像大山舞弄小蛇,等抗日胜利,踏平日本再看中国版图,就像一只白色的大象屹立在世界东方

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里的天公就是日本天皇的意思,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要与日本天皇一决高低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抗日胜利了,人民穿上节日盛装,扭起秧歌的欢庆场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英雄的中华儿女为江山社稷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作者敢来重庆谈判,说明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没人敢批判历代帝王,这首诗的精华也在此,批判中略带含蓄,恭维中不失儒雅,可见文采已经达到相当高度,不细细品味,难以理解。然后话锋一转,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矛头虽然没有直接对准蒋介石,按照逻辑思维,蒋介石一定会对号入座,所以蒋介石看完这首《沁园春雪》如坐针毡,这分明是一场文斗。于是组织全国文人研究,最终没人能对上。文斗战场毛泽东全胜,既然文斗不行,气急败坏的蒋介石集结重兵进犯解放区,结果三大战役打的国民党阵营找不到北,最后败退台湾。武斗战场蒋介石更不是毛泽东的对手。

总结;毛泽东的这首诗不能凭字面意思理解,该诗涵盖多学科知识,语文,地理,历史,自然科学,批判性思维以及质疑精神,缺一不可。现实世界中光有学历和书本知识远远不够,毛主席说;实践出真知,可谓一语中的,妙不可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非常重要,只有方方面面的创新才能形成战斗力,同样的道理,只有思想认识上的创新才能理解这首诗




辩之王


《沁园春·雪》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

诗词今译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北方的风光是天地茫茫,纯然一色,雪花飘撒的千万里的河山早被冰雪覆盖。望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也失去了滔滔水势。

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纵情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像是白色的大象在一起奔跑。好像要闯入九天之外。

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如此雄伟,等到晴天的时候,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那景色又会怎样的美好艳丽。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也是稍逊一筹。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也是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

这些人物已全成了过去,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我们。

词的写作背景

1936年,红军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时,部队在这里进行休整。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下了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冰封雪盖。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请他写诗,毛泽东就把这首《沁园春·雪》给他,柳亚子看后大为感动,他即兴和了一首,在征得毛泽东的同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

词的赏析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的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造境优雅,冠结全篇。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对雪景的具体描绘。一个“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具特色的北国风貌。“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意境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绵延起伏的丘陵,给人一种山舞原驰的动感,使作者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把江山的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了一代代的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价。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词的影响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全词用字遣词,明快有力,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当时重庆的《新民报晚刊》上发表以后,整个山城为之轰动。据说,当时蒋介石看到这个报纸以后,震惊得报纸都掉到地下了,所以召集了一帮文人要写诗刊压倒毛泽东,可是当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办到。人们盛赞这首词“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近代诗人柳亚子对这首词推崇备至,在《沁园春·雪》跋: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美人绝色


这篇文章是在1936年的时候写的,那个时候正是中国受到了日本入侵的时期,红军从西北向东边进发,准备去跟日本侵略者进行作战,经过了清涧县的时候,在部队休整的半个月时间里面,毛泽东主席在下雪天后看到了雪后的景色,有感而发写出来了这篇气势磅礴的文章,这是一首词。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45年的重庆新民报晚刊,真正名扬神州的是在1957年在诗刊上面正式发表,也就是说这首词在创作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发表出去,而是在打败了日军以后才正式的发表出现在大众面前,当时写这首词是在特殊的年代,也是国家危难的年代,所以这首词抒写表达的不只是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写,还有表达出来江山天骄涌现的年代。

其实吧我个人对这篇的理解是,内容是通过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一种表达,用来衬托我们国家当时面临的困难远超历史以往的任何时期,也就是说我们的国家在那个年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那个时代的人面对的困难非常的巨大,想要战胜困难不容易,但是需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想表达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人需要有超越历史的决心和能力。

表达出来特殊的年代里面出现特殊的一群人,这群人的能力并不比古人差,甚至还超越了古人,其实也在表达另外一种意思就是,先人给我们后人留下的遗产,我们不能丢失,如果我们把先人留下的遗传丢失了,就代表了我们的能力比不上过去的人,也想表达出来一个最主要的意思,那就是需要超越过去,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没办法改变,但是现在的人手中有无限的可能,当代人可以和完全有能力超越古人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

通过景色来表达出来一种鼓励精神,其实就是一种非常励志的词,表达的就是想让现在当代的人不要沉迷于过去的辉煌,要勇于面对困难开创出来自己的历史,这是一种鼓励拼搏的精神,对于那个时候的中国,积弱的年代需要的就是一种这样让人热血沸腾的文章出来鼓舞人心勇于面对困难去拼搏,其实就是表达当代人的担当,每一个辉煌的时代都是每个时代的当代人创造的,这首词其实用在任何年代都适用。


无法超越的足迹


要理解《沁园春·雪》,要把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联系起来体会。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风华正茂,心怀理想的立志之作。其中,“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发出了拯救中国的宏愿。而《沁园春·雪》,则是毛主席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经过千难万险,到达陕北后,看到了革命的曙光。两首词,都是上阙写景,下阙抒情。写景都是大景,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抒情也是大情,是对“粪土当年万户侯”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轻蔑,是对人民历史作用的肯定。最后,从“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落脚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对《沁园春》词牌非常钟情,所填之词,顺手拈来,顺畅自然,浅显易懂,大气磅礴。读毛主席的这两首词,句句紧逼,如长江黄河奔流,雄壮而豪迈,大气而简约,给人以自强,催人而奋进。可以说,作为中国豪放词牌,毛主席发挥到了极致,占据了诗词的高峰。


Lcg112233445566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谦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5年11月起,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三次围剿;1936年2月,渡河东征进入山西,准备开赴河北抗日前线。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修整了16天,2月5日至2月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并与1925年1月,毛泽东33岁时写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其人当时意气风发,心情舒畅。正所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正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时候,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谓“气吞万里如虎”,与三年后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遥相呼应。《雪》中“北国风光”,细腻多姿……其整个诗词歌赋大气磅礴,气势泫雅!


走出隧道


毛泽东作为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整个大局指挥者,用一首巜沁园春-雪》描写了当时中华民族处在封建落后,且军伐割据,占山为王的真实场景。警示蒋介石,一个病入膏肓的民族,需要沥尽心血,脱胎换骨式一场大革命才能挽救中华民族。

主人公的治理天下雄心,尽在整首巜沁园春-雪》里将历代帝王一一剖析,只知道打天下,而不懂得治理天下。治理天下靠谁呢?答案在结束语中,表明了态度,通过国共合作先打败日寇,再携手并肩治理天下。治理中国要靠自己,靠这一代一代人传承下去。这首诗词体现出主人公的文滔武略治天下的本领!

单从一段~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写出了作者对所处环境,真实看法:这是伟人用独特的眼光看天下。对前面呼啸而过的寒风凛冽场景,进一步实景描写。你看,这天寒地冻的,从北到南,长城内外的大小河流里的水都结冰了,浪滔都没有看不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用来形容动乱年代,那些占山为王的莽夫门,都在坐享其成,失去了当初起义时的雄心壮志。











飘流的驿站


我是这样理解毛主席这首《沁园春雪》。

这首词前半段写的是空间。后半段写的是时间。

空间是指:整个中国的版图。

时间却是整部中国历史。

时空相间,时空映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首词,重庆谈判时送给柳亚子先生。


演一言音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毛泽东第一次到山西,踏上的是石楼的土地。1936年2月21日清晨,毛泽东率红军总部从陕西清涧河口渡河,在石楼县辛关登岸。从陕北到山西,正值大雪纷飞,高原雪景激发了毛泽东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当晚宿营于义牒镇留村,毛泽东写下了一生最为快意、最为得意的神来之作——《沁园春·雪》,这首千古绝唱十年后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公开发表,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敬亭山大咖


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只存在理解的角度、深度不同的区别。

单就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来说,普通人能够理解或者欣赏的,是词中描绘的壮丽河山,以及由此引申而来的,作者关于对自古以来“主江山沉浮”的枭雄们的评说与感慨。

因为,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实在达不到伟人那种“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高度。或者说伟人那种胸怀天下的气魄是我们无论如何都难以企及的。


白圭之章


毛泽东写的那句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感动了所有人的心灵。

为什么?从1937年至抗日战争胜利,我们中国的先辈们是亲身经历的时代。

这句话什么意思?过好日子还是过苦日子,靠今天的人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