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瑞幸咖啡”,做市场的“幸存者”

避开“瑞幸咖啡”,做市场的“幸存者”


我们绝大部分人参与市场,无论是房地产还是股票,第一念头都是,能买到什么好资产赚多少钱。

但是,避坑实际上是更为重要的功课。如果你在市场上买到了“瑞幸咖啡”,显然,你现在不可能再拥有“幸运”了。

像昨天开始爆发的瑞幸咖啡造假,是我们在投资里首先要避掉的顶级大雷。我没有喝过瑞幸的咖啡,对产品不做评价。但是对于这样的诚信危机给到普通投资者带来的惨痛代价,则是非常值得我们警醒的。

如果你在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里,能够做到少犯错。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你能够跑赢市场上参与的大部分的竞争者。

目前详尽的信息还不得而知,但看瑞幸咖啡自己的公告,就是集体造假无疑。从201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存在伪造交易行为,涉及销售总金额约为22亿元。而2019年前三季度,这家号称要超过星巴克的公司总营收是29.29亿元,等于全是造假。

结果对于投资者是一场梦魇,股价一日下跌75%,最大跌幅超过8成。别说靠着投资赚点钱了,亏得已经连底裤都没了。不存在瑞幸“收割”的是美国的投资者还是中国的投资者,只存在它收割的是投资者这样的事实,它今天能够收割美国的投资者,明天也能收割中国的投资者,后天更有可能收割中国的消费者。简言之,它没有了信用,这是最可怕的企业。

这样的情形,就是2001年的安然集团,也是2017年的乐视,也是2019年的康美药业。

我简单查了康美药业的情况,大概如下。

2018年底,证监会在日常监管发现,康美药业财务报告真实性存疑,涉嫌虚假陈述等违法违规,随即证监会展开立案调查。


2018年4月29日,康美药业公告披露,因核算账户资金时存在错误,2017年度报告中货币资金多计金额

299.44亿元,康美药业期末的货币资金从调整前的341.5亿元,减少至42亿元。


2019年8月16日,证监会对康美药业等作出处罚及负责人禁入市场告知,实锤造假行为。对ST康美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的罚款;对马兴田、许冬瑾给予警告,分别处以90万元的罚款;对邱锡伟、庄义清等19人给予警告并处以10万至30万元不等的罚款。

处罚是非常轻的,这样的处罚,根本无法杜绝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骗重演。只能是,可怜那些无辜的散户们。

摊上这样的不幸,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是非常惨痛的经历。即便是可以通过诉讼追讨回来部分损失(往往还无果而终),那也将要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与精神煎熬。

对于大部分普通投资者而言,我认为参与市场的第一课。不是要学着怎么赚钱,而是要学着如何少犯错,就是要让自己努力的成为市场的“幸存者”,尽管那很难,但却是必修课

。如果你能够少犯错,避开红黄蓝、瑞幸咖啡、乐视、康美这类的公司,那么久而久之,你就能够跑赢市场大部分的竞争对手。

尽管我们经常会讲,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失败是成功之母,人生就是不断的从错误中成长起来的……

但是,成年人必须要接受一个非常真实的事实:投资也好,人生也好,有些错是绝对不能犯的,犯不起,犯了就没有回头路可走。像上面说的这类管理层的重大诚信欺诈,即属于绝不可犯的错误之列。一朝欺诈,就会分分钟让公司陷于生死存亡之境,也会让个人陷于锒铛入狱之境。安然犯了,死了。乐视犯了,基本死了。瑞幸最终能否免于破产退市暂难定论,但脱几层皮是没跑的了。即便能够侥幸逃脱,市场信用也已荡然无存,超越星巴克是再也无人相信的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实在令人心痛。

这是每个普通投资者参与市场,必须要告诉自己的第一件事。本金是你自己的,就算你再无辜,也不可能有人比你对自己的钱更负责任。

不少人总是会觉得,像这种事情,属于小概率事件,我不可能那么倒霉的。这个实质上是侥幸心,投机的心理,非常重要的大忌。大概率事件决定输赢,小概率决定生死。黑天鹅事件的确是小概率,但是你不要摊上,摊上就是一生难以挽回的损失。

而做到避开“瑞幸咖啡”,也并不像想象中的那般困难。

建立自己的操作纪律,选择你了解的企业,放弃侥幸心思!在房地产领域,选择你能够了解的城市,能够了解的品种。道理都是一样的。

我们绝大部分的普通人,是没有能力解决这样的灾难的,甚至很多人都没有能力去面对这样残酷的事实。唯一能做的,就是筑好你的防浪堤,把自己的安全边际做足做好。

并不是你不犯错,市场就不惩罚你。所以,你也不要让自己最后成为市场的“无辜者”,而要去思考,如何成为市场的“幸存者”。

我们很多人在房地产市场里已经摸爬滚打了10几20年,也可以说是见惯了风浪。想一想,房地产市场里,像“瑞幸咖啡”这样的案例,有没有?多不多?

大部分的买房人,关心政策胜过关心区域,关心时机胜过关心价格,关心增值胜过关心承受力。要买什么样的房子更合适,应该以多少钱的价格去买更合理,能够承受多高的杠杆才不至于担心……对于不同的个人,这些比对都是难以一概而论的。

眼下货币政策又到了大宽松的关键时刻,很多人的思绪一下子又飞回到了金融危机时刻——想着既然货币政策再来一回大放水,那么资产价格也自然会再来一回大翻倍。既然如此,此时不入,更待何时。

然而,越是在这样的时刻,你越是需要认真的思考:你真正想从房地产市场里获得什么?你对你即将要花几百上千万资金购置的城市/地段有多了解?你有没有能力在扛住市场可能会出现的意想不到的波动?

比如说在城市的选择上,有些人实在是太喜欢房子了,全国各地四处飞的买房子。他们看待房地产的逻辑非常的“简单”——哪里有国家级的规划我就去哪里。北到雄安南到海南,中间还有深汕合作区这样的充满想象力的“飞地”。但考虑房地产“地域化”的根本性质,不可能有人可以同时拥有对所有区域房地产的掌握的。但由于资料有限,我也不清楚,那些四处飞来飞去的高手战果如何。只能就我的有限对比,很多城市/区域真的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再比如在一个城市内的选择上,深圳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城市,但是,既然大家都知道它是好城市了,房地产的价格自然也不存在低估。过去的几年里,尤其是“双区”概念发布之后,全国性的资金都开始涌往深圳,很难找到一个地段是可以使用深圳本地收入指数来衡量的。尤其是一些非常优质的核心地段,价格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已经是“

sky-high”——像巴菲特评价2019年的优质美股一样,随便一套房产,单价都要去到15-20万/平米,90%的买家终其一生可能也难以企及。

更重要的事实是,在过去的几年里,这座“好城市”实际上也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结构性分化。并不是所有的地段都表现出了很好的发展前景,有些地段更是出现了“灯下黑”的迹象,这些不会因为货币政策的放宽而会有所改变。

而对于不同的产品类型而言,同样存在着是“陷阱”还是“黄金”的情形。这个市场上存在着非常丰富的非住宅产品可供选择,比如办公楼、商铺、公寓、小产权房、法拍房、旧改指标房等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能都会存在一些机会,但自然也都有很多陷阱。你能不能以划算的价格拿到货,又能不能从波动中全身而退?

…………

市场在大部分时候都是很神经的,因此,所谓的“市场共识”在很多时候也都是非常可疑的。有很多同学经常讲,那么多人都冲进去了,难道他们傻吗?这个问题需要回答吗?如果跟随所谓的市场共识就一定是对的,那为什么又会有人步调一致的大亏钱?

对那些只是想在房地产市场或者股票市场里赚点小钱的普通人而言,“瑞幸咖啡”的教训来得既及时又惨痛。尽管在每年,类似的事件常有发生,但在你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之前,你会发现同样的跳坑还会一再的上演。

危机感,会让我们活得更好。时刻努力的提醒自己,少犯点错,活久一点。再提醒一次,市场不会因为你无辜就不惩罚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