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元嘉之治”到“元嘉草草”,看譭譽參半的宋文帝(上)

一.前言

如果我們從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國算起,到拓跋燾統一中國北方,鮮卑拓跋部歷經了5代人,用了近100年的時光。而一部北魏的建國史,也是北方各民族相互攻伐的動盪史,成則為王,敗則為奴。

與北方兵災戰火頻仍相比,中國南方表面上倒是顯得平和安寧,然則這塊所謂漢族正統的土地上,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暗流的湧動。同樣的“成王敗寇”,只不過很多時候暗箭多過了明槍。


從“元嘉之治”到“元嘉草草”,看譭譽參半的宋文帝(上)

南北朝時期石刻


二.皇城鉅變

一世英豪劉裕終於取代司馬氏,如願以償的坐上了皇帝位。但也僅僅兩年便去世了,臨終前劉裕任命徐羨之、謝晦、傅亮、檀道濟為輔政大臣,輔佐17歲的長子劉義符嗣位。

劉裕40多歲的時候才有了劉義符,也算老來得子,所以愛如珍寶。跟所有在溺愛中成長的紈絝子弟一樣,劉義符被慣的極度自私與幼稚。從劉裕病重,到去世後的守孝,劉義符就沒有顯露過一點哀悼,也沒有幹過一件正經事。就知道天天跟一幫宵小之輩遊玩嬉戲,史書上說他“狎暱群小”,大臣們多次苦勸也毫不收斂。

於此同時,北魏的拓跋嗣在知道劉裕去世的消息後,趁喪伐國。半年之內連連得手,奪取了劉宋的黃河南岸各據點及虎牢、青兗等地。劉宋失地三百里,損兵折將。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應該知道,這是劉裕當年北伐時,殫精竭慮,親冒疾矢,用無數將士的鮮血和生命才換來的戰果。而做為劉宋當家人的劉義符,對此事竟然不聞不問,仍然享樂如故。如此的麻木不仁,把群臣們徹底的激怒了。

在徐羨之的牽頭下,四位輔政大臣達成了廢掉劉義符的共識。這四個人完全掌握著劉宋的軍事、政治和輿論的大權,廢掉劉義符並不困難,但誰來接替皇帝的位置,卻讓這幾個人費了一翻思量。如果按年齡排序的話,廢掉長子劉義符後,應由次子劉義真接位。這個劉義真就是我們講劉裕北伐時說到的,孤身一人從長安逃回來的那位。

劉義真很快就被徐羨之等人給否定了,原因倒不是因為他丟過長安,而是因為劉義真與謝靈運、顏延之和僧人慧琳交好。這幾個人都是當時的名士,劉義真也曾毫不諱忌的表示過,如果自己得志的話,就封謝靈運、顏延之為宰相,慧琳為壽陽都督。徐羨之等人可能是怕失去權力,至少是不願親手培植出幾個政治對手來。所以他們的目光自然的落在了劉裕第三個兒子劉義隆的身上。

為了能讓劉義隆順利坐上皇帝位,徐羨之四人決定除掉劉義真和劉義符。首先,利用劉義真與劉義符的兄弟不睦,將廬陵王劉義真廢為庶人,並派人將其殺死,時年十八歲。而後檀道濟領兵進入內宮,“扶”出皇帝劉義符,貶為營陽王,後被殺,時年十九歲。

與此同時,傅亮帶著官僚儀仗來到了江陵,迎請劉義隆回京繼位。


從“元嘉之治”到“元嘉草草”,看譭譽參半的宋文帝(上)

寶蓮寺--始建於劉宋時期


三.宋文帝

就在傅亮來到江陵的同時,劉義符,劉義真被害的消息也傳到了江陵。這一系列的消息並沒有使劉義隆有得到權勢的愉悅,恰恰相反,劉義隆的第一反映是驚恐,隨後便是悲憤。在接見傅亮的時候,劉義隆首先詢問的就是劉義符和劉義真被廢殺的情況,一邊問,一邊哭。據說當時傅亮全身都被汗水溼透了。

對於傅亮的迎請,劉義隆始終持有懷疑和牴觸的心理,只是在心腹手下王華、王曇首和到彥之的勸說下才勉強同意隨傅亮前往京師。這一路王曇首親率荊州府兵將劉義隆團團護住,建康派來的官員一律不許接近,中兵參軍朱容子更是十幾天衣不解帶,帶刀護衛在劉義隆的身邊。可見他們對這幫能隨意廢殺帝王的大人物的深深忌憚。

在擁戴劉義隆繼位這個問題上,徐羨之四人是真心實意的。所以一切都進行的有條不紊,劉義隆於公元424年8月正式繼位,史稱宋文帝,年號元嘉。

上任之初的劉義隆選擇了安撫,他任命除羨之為司徒;傅亮加開府儀同三司;檀道濟進號徵北將軍。而掌管禁軍的謝晦垂涎荊州刺史的位子,劉義隆正好順水推舟,任命謝晦為撫軍將軍,荊州刺史。而打算將謝晦掌管的禁軍掌握到自己人的手中。

徐羨之等人都是混跡官場多年的老油條,劉義隆的心思他們自然心知肚明。於是他們任命劉義隆的親信將領到彥之做雍州刺史,明著雖然升了職,實際使其遠離劉義隆的身邊。沒想到對此劉義隆出乎意料的強硬,誓死不從。堅決任命到彥之為中領軍,掌管禁軍。在待遇方面都得償所願的輔政大臣們,面對態度異常堅決的皇帝,於情於理都沒法不妥協。於是劉義隆先後任命王曇首領右衛將軍,王華領驍騎將軍,朱容子領右軍將軍,到彥之領中領軍,將整個禁軍牢牢的抓在了手中。


從“元嘉之治”到“元嘉草草”,看譭譽參半的宋文帝(上)


四.親政

轉過年來的元嘉二年,公元425年,百官之中突然出現了對徐羨之等人弒君行為的種種議論。出於輿論壓力,也是為了試探劉義隆的想法,徐羨之和傅亮上表提出歸政。

而劉義隆表現出了超越年齡的沉穩,一再拒絕。直到第三次才勉強同意,但尚書及中書二省仍然歸二人管轄。而且對於徐羨之的辭官請求劉義隆堅決拒絕。這下大概徐羨之和傅亮都放了心。這一年徐羨之61歲,劉義隆18歲。

對於徐羨之等人的心理,王華是早就看透了的,在勸劉義隆從江陵啟程的時候,王華對劉義隆說過這樣的一段話:“徐羨之等人被寄以重任,不容許他們輕易地叛逆。若劉義符活著,他們擔心將來遭到災禍,所以才殺了他。人大多貪戀生命,怎敢一下子就抱有叛逆的念頭。況且他們三個勢力相當,互不相讓,不過是想掌握大權鞏固自己的地位,以此讓少主重用依靠他們罷了。今天我們赴京,萬無一失。”

華建議曰:"羨之等受寄崇重,未容便敢背德,廢主若存,慮其將來受禍,致此殺害。蓋由每生情多,寧敢一朝頓懷逆志。且三人勢均,莫相推伏,不過欲握權自固,以少主仰待耳。今日就徵,萬無所慮。"

事實證明王華是對的,徐羨之一直覺得自己是“忠心為國”,頗為“問心無愧”。而傅亮和謝晦則百般親近王華和到彥之,以期能融入圈子,成為皇帝的親信。而檀道濟雖然是劉裕時期碩果僅存的功勳將領,但其武人的出身,也註定了與另外三人難以融洽。

劉宋朝廷的日子就在一種貌似和睦,卻又有些尷尬的氛圍中度過著。


從“元嘉之治”到“元嘉草草”,看譭譽參半的宋文帝(上)


五.權臣伏誅

在這一年的年底,朝廷討論起了北伐的計劃,並開始整修戰船,調配軍資。實際這一切都是為鎮守荊州的謝晦準備的。同時,輔政四人組中的檀道濟得到了劉義隆寬恕並重用的保證,堅定的加入了劉義隆的隊伍。

公元426年正月,劉義隆宣佈了徐羨之、傅亮、謝晦的罪行,並下令治罪。自認為“忠心為國”的徐羨之選擇了自盡;傅亮被捕後遭處死;手握荊州兵權的謝晦選擇了起兵造反,劉義隆早有準備,派檀道濟、到彥之率兵討伐。

在起兵之前,劉義隆曾向檀道濟請教討伐謝晦的策略,檀道濟說:“當年我曾與謝晦一同參與北伐,在入關的十條策略中,有九條是謝晦出的。所以若是與他比謀略,我不是對手。但他從來沒有獨自帶兵打過仗,指揮戰鬥不是他所長。我熟悉他的才智,他熟悉我的英勇。今天奉皇命去討伐,必定生擒於他。”

臣昔與謝晦同從北征,入關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練,殆難與敵;然未嘗孤軍決勝,戎事恐非其長。臣悉晦智,晦悉臣勇。今奉王命外討,必未陣而禽。

果然在知道檀道濟站到劉義隆一邊來討伐自己的時候,謝晦驚恐不已,最後兵敗遭擒,也被處死。


從“元嘉之治”到“元嘉草草”,看譭譽參半的宋文帝(上)


六.公道話

每回讀到這段歷史,總是不禁有些唏噓。這是一個悲劇,在這個劇中,沒有人做錯了什麼,但卻註定要你死我活:

徐羨之

  • 徐羨之跟著劉裕多年,辦事能力出眾,是有才能的。
  • 在廢立這件事情上,且不說方法的對錯,單以本心來說,徐羨之未必不是“忠心為國”。至少徐羨之與劉義符並無過節,他又是首席輔政大臣,若不是為了國家的前途,實在想不出他為何要行廢殺這種冒險的事情。
  • 如果以常理來說,徐羨之殺劉義符的確太狠,殺劉義真更是過份。但政治有時就是不能以常理來看,有時候就是這麼殘酷。如果留下了劉義符和劉義真,沒有人知道日後會發生什麼,對於國家的命運前途來說,這樣的風險顯然是無法承受之重。
  • 徐羨之應該是真心擁立劉義隆的,不然劉義隆重用王華、到彥之等人不可能這麼順利,要知道剛剛繼位的劉義隆是沒有和徐羨之對抗的資本的。

劉義隆

  • 做為皇帝的兒子,劉義隆遠比大多數帝王家的子孫重情的多。不單為兄長們報了仇,還將自己的兒子劉紹過繼給了劉義真,以傳承二哥家的香火。
  • 劉義隆殺徐羨之等人在情理之中,除了報其殺兄之仇以外,更重要的是震肅朝綱,使以臣弒君者戒。

在處理權臣這個問題上,劉義隆做的條理分明,不急不躁。所以目前為止,他還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但這一切僅僅只是個開始,對於劉義隆來說,後邊的路還長著呢,還會有更多,更復雜的局面來等著他駕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