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殺兄霸嫂,與李世民行徑類同,為何卻不受指責

王室爭權奪位引發家族內鬥的事情,最早的記載在西周時期,再往前推,應該是大禹打破禪讓制以後就有了,只是沒有確切的文字記錄而已。一千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與兄長李建成爭奪皇位,刀兵相向。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勝出,殺了兄長和弟弟李元吉,還娶了弟媳楊氏。

齊桓公殺兄霸嫂,與李世民行徑類同,為何卻不受指責

玄武門之變相關畫面

雖然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垂名千古,堪稱一代賢君,那些抹不去的汙點也給他招來無窮的指責。早在兩千多年前,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姜小白等人同樣是經過兄弟相殘才上位的,後人卻很少因此指責他們。

公元前698年,齊僖公去世,長子諸兒繼承了國君之位,史稱齊襄公。這位國君不是個善茬,與自己的妹妹、魯桓公的夫人私通,還殺了魯桓公;又因年少時的冤仇,殺死了鄭國國君;國內事務也處理不好。因此齊襄公遭遇政變,被堂兄弟公孫無知殺死篡位,齊國陷入亂局。公子糾和小白都是齊襄公的弟弟,出逃避難。小白在莒國,公子糾跑到了魯國。

齊桓公殺兄霸嫂,與李世民行徑類同,為何卻不受指責

齊桓公劇照

隨後齊國人幹掉了公孫無知,國君寶座虛位以待。小白和公子糾開始賽跑,誰先回到齊國誰就是老大。魯國支持公子糾,派兵護送,大名鼎鼎的管仲此時在公子糾麾下,鮑叔牙侍奉的是小白。管仲奉命帶人在路上堵截小白,小白一行人進了埋伏圈,管仲立即一箭射去,卻射中了小白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了一命,日夜兼程回國,最終搶先一步到達,當上了國君。齊桓公是他的諡號。

魯國人無奈,只得帶著公子糾原路返回。隨後齊桓公聽從鮑叔牙的建議,不計前嫌任用了管仲。鮑叔牙又說,公子糾留著終究是個禍患,不如早點除掉。齊桓公就強令魯國處死了公子糾。按《莊子》裡的說法,齊桓公還收編了公子糾的老婆。雖說公子糾是他同父異母的兄長,但殺兄霸嫂的行徑是坐實了。然而後人提起齊桓公,幾乎沒人以此指責他。這是為什麼呢?

齊桓公殺兄霸嫂,與李世民行徑類同,為何卻不受指責

管仲像

首先,齊國的局面不同,那個年代的諸侯國儲君制度還很脆弱。儲君的人選大都按照立長不立幼的原則,但是在各個諸侯國,國君一死,往往要經過各方勢力角逐,最終選出繼任者。齊襄公自身都保不住,他的兒子更得靠邊站。他只有一個兒子,政變發生後嚇得趕緊跑路了。所以當時的齊國不存在法定繼承人,姜小白和公子糾都具備繼承人的資格,屬於公平競爭。這跟唐朝初期情況不同,李建成是太子身份,李世民爭位,在這一點上理虧。

再者,齊桓公任用管仲和鮑叔牙,稱霸春秋,尊王攘夷,是有大功的。那會兒周王朝已經衰落到不如一箇中等諸侯國,齊桓公對管仲言聽計從,給足了周王室面子。當時狄人頻頻進犯中原國家,幾乎把衛國、邢國滅掉,齊桓公聯合諸侯擊退狄人,保護了小國,遏制了夷狄的野心。

尊王和攘夷最為後世稱頌。儒家雖然很挑剔,對此也極為認同。尊王符合儒家的王道思想,攘夷的重要性孔子說過,“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就是說如果沒有管仲,中原人就要衣襟左開,披散著頭髮,淪為野蠻人了。這雖然是讚美管仲的功勞,又何嘗不是齊桓公的貢獻。

齊桓公晚年任用小人,以致死得很難看,但他的功勞遠遠大於瑕疵。殺兄霸嫂一事,對他的名望幾乎構不成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