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縱橫」面對疫情衝擊和影響,中國經濟如何在危中尋機?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帶來了重大的衝擊和負面影響。

總體來看,雖然這種衝擊和影響是外生性的、階段性的,並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經濟運行的基本軌跡和總體態勢。

但是如果不能危中尋機及時地隨著疫情控制態勢的轉變,把這種衝擊和影響逆轉為促進經濟復甦的新動能,不能充分地利用好中國經濟發展中內含的巨大韌性和迴旋餘地寬廣的超大規模優勢,不能緊緊抓住在發展現階段出現的轉型升級的空間和重大機遇,那麼這種衝擊和影響就有可能沿著負向的作用機制,形成不利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化、長期化和趨勢化的因素。

因此,我們要主動地以危中尋機的積極意識,尋找疫情中出現的新的發展機遇,補齊各種短板,錨定轉型升級不鬆懈,推動經濟復甦新動能加速培育和形成。

重點建設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儲備基地

現在,黨中央高度重視、全社會高度關注醫療衛生短板,我們要從過去重點建設應對突發事件的安全生產、自然災害等應急救援基地,轉向重點建設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儲備基地。

「经济纵横」面对疫情冲击和影响,中国经济如何在危中寻机?

因為,從實際情況看,我國應對突發事件中的安全生產、自然災害等已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應急救援基地,但這次疫情顯示我國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應急儲備基地供給短缺。

這次全國支援武漢抗擊疫情的實踐證明,像類似於方艙、雷神山醫院等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應急儲備基地和醫用物資的供給,是保證打贏突發疫情阻擊戰的關鍵和基礎。

因此應以此次疫情為起點,立即著手規劃在全國建立若干個重特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儲備基地,在可能的下一次類似事件中,使所有的病人能得到最快的隔離治療,醫護人員和志願者的生活能得到較好的保障,輿情疫情在短期內得到有效控制。建設超大規模衛生儲備基地也能體現我們舉國體制的巨大體制機制優勢和特色。

抓住醫療衛生補短板的發展機遇,還表現為要把那些屬於營利性、競爭性的醫療衛生企業,從過去的非營利性事業建設的思路全面轉向發展現代化的醫療衛生產業鏈。重點是用市場取向改革的思路建設四條產業鏈:一是醫療器械產業鏈;二是防疫抗疫產業鏈;三是新藥研發和藥品製造產業鏈;四是生命健康關懷產業鏈。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不斷提高和人口老齡化階段來臨,人民群眾對健康和醫藥問題愈來愈關注,因此這些產業鏈也將會成為我國進入老齡化之後經濟的重要增長點。為此要以產業鏈中的龍頭企業、核心企業為主體,培育醫藥衛生人才,加大研發投入,尋求資本市場支持,迅速做強做大這些板塊,增強其世界競爭力。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抓住疫情中經濟活動從物理世界走向數字世界的重大機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如數字醫療、數字教學、數字娛樂、線上購物等生活性服務業,數字辦公、服務外包、遠程視頻會議等生產性服務業,以及諸如機器換人、無人機應用等實體經濟活動,都可以得到催化和加快發展。

重點要做好三個方面的文章:

一是注重用數字化去改造傳統產業。

產業沒有好壞或夕陽朝陽之分,只有有無運用現代技術改造的區別。那些經過現代信息技術改造過的傳統產業,就是可以創造高附加值的現代產業。

我國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有一大批電子機械化工產業需要進行信息化改造,這既可以提高自動化水平,降低消耗和保證安全生產,又可以為信息化提供巨大的需求支持。

「经济纵横」面对疫情冲击和影响,中国经济如何在危中寻机?

二是加速機器換人促進產業升級。

中國進入老齡化時代,抗擊疫情為機器勞動代替人類勞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時間拐點。機器換人可以減少服務業人員密切接觸的頻率,減輕各企業單位勞動用工的壓力,提升勞動生產率和改進產品質量,推動結構性改革所需要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反過來又會促進智能機器人產業的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發展。

三是鼓勵培育和引進各種數字服務提供商,通過其對產業鏈上下游的拉動或推動,爭取在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網絡安全及集成電路等領域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和生態環境。

我國各種巨無霸型的數字服務提供商如阿里系、騰訊系、用友系等,都可以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縱向通過物聯網技術,通過人、工廠、設備的互聯,建成全程智慧化的工廠,橫向與產業鏈夥伴無縫連接實現信息共享,從而進一步實現客戶需求驅動的全生命週期管理,這可以成為中國企業全球化的發展主線。

錨定數字中國建設不鬆懈,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抓住解決疫情控防中暴露出來的突出問題的機遇,想方設法補齊短板,錨定數字中國建設不鬆懈,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是以數字化提升來建設數字政府,打造掌上辦事之市、之省、之區域,如“掌上辦事長三角”,加強區域間乃至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的銜接貫通。

這次全國各地開市、復工復產中的各種不協同、不一致等現象告訴我們,要徹底反思疫情防控中的各地設卡封路、各自為政的非一體化做法的危害,深刻探究統一經濟體系碎片化的內在原因和機制,要推廣沿海地區一些省份按產業鏈推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好的經驗和做法。

在現有體制下,突破經濟體系“碎片化”的關鍵,還是要在中央政府統一指揮下實現地方政府間的有效協調,其技術基礎在於建設好一體化的政務數字平臺。

二是以數字化提升來優化營商環境。疫情如果持續太長時間,必將大幅度提高企業營商成本,惡化優化了多年的營商環境,降低在中國經營的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大幅度推進減稅降費、繼續“放管服”改革,都是可以努力應對疫情、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措施,但是這些對於疫情後需要大力發展新產業和形成新動能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因為,無論是繼續吸引國外先進企業來投資,還是我們自己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需要有為政府和“放管服”形成的商業生態,更需要有專業化、數字化配套的營商環境,甚至是硬核的科技環境,如5G甚至更高標準的信息網絡條件、大規模的IDG數據中心、高水平的醫學研究開發中心等。這些不僅需要實打實的、長期的、鉅額的新基建投入,也需要大批高水平的人才培養作為支撐。

三是以數字化提升來拓展城市服務系統,在全國推進“城市智慧大腦”體系建設,更精準、更直接地為企業、市民主動提供服務,這也是營商環境優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甄別行業和企業,結合國家產業發展戰略,分企施策,化危為機

抓住當前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各項刺激經濟恢復和振興政策的機遇,甄別行業和企業,結合國家產業發展戰略,分企施策,化危為機。

一是要保持和壯大全球產業鏈中重要龍頭和核心企業,特別是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企業的競爭力,並給予優先支持,包括給予區域市場和海外市場開拓的支持,鼓勵其搶佔經濟復甦的先機,提升企業的行業地位。

二是培育和壯大全球產業鏈中關鍵配套企業和潛在創新企業,配以勞動用工、抗疫情、財政金融等方面的全面支持,鼓勵其率先全面復工復產、達產達標,在經濟走勢的低位擴大投資規模,替代處於不利地位的競爭對手,擴大市場份額,穩固其在產業鏈中的地位。

三是要支持大批中小微企業堅持營業,不關門倒閉,給它們以免息、免稅、減免房租、社保暫緩、特殊的用工政策以及以信用而非抵押貸款等一系列優惠支持政策,協助其擴展線上和本區域市場業務機會。簡單地說,因為關係到大批勞動者的就業和社會穩定,因此政府的首要目標,就是要讓它們活著,留下來,等待經濟復甦的機會。

四是對大量的城市中小服務業企業,政府應該鼓勵和房東、銀行和員工一起形成企業命運共同體,為它們提供低房租,政府減免稅費,銀行免息延貸,提倡勞資成本共擔等,幫企業克服疫情期無法避免的停業、開工延期、復產不足等困難。

把出口導向的全球化戰略轉變為基於內需的經濟全球化戰略

抓住當前經濟全球化態勢逆轉可能給中國全球價值鏈重塑帶來的重大挑戰和可能機遇,把出口導向的全球化戰略轉變為基於內需的經濟全球化戰略。

這次疫情充分暴露了當前經濟全球化中的產品內分工體系的脆弱性。可以預判,隨著各國投入巨資和精力全面防堵疫情擴散,某些發達國家甚至發展中國家會以另外一種角度反思過去的全球化的副作用,即出於產業安全和自主可控的思路,想辦法在靠近自己國境線的周邊國家建設新的供應鏈,或者自己去重建原本因缺乏比較優勢而放棄的產業環節和門類。

如最近日本政府要求它在海外的一些製造企業回遷本國;美加墨新貿易協定試圖通過稅收優惠等措施,把三國製造的汽車零部件比例提高到75%。這些狀況不能就說是“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但是至少也反映了過去產品國際分工格局的逆轉,以及逆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某些進程。

這一趨勢將對中國出口導向的全球化戰略產生巨大的衝擊,並影響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這個時候凸顯發展戰略如何充分地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重要性。基於國內龐大內需虹吸全球先進生產要素髮展中國的創新經濟,應該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指向和選擇。

這時,“一帶一路”建設將面臨新的任務和重要的合作機遇。中國應該以構建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理念,為其他國家提供抗疫經驗、必要的醫療服務和物資援助,以加強和鞏固與“一帶一路”各經濟體的密切聯繫。這是一個化解逆全球化趨勢的好辦法。

從長遠看,中國在疫情防控中展現的負責任態度、取得的防控經驗,以及現今在5G和醫療健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新的技術與應用,將使“一帶一路”建設形成新的投資機會、新的合作領域和新的商業模式。爭取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的儘早簽署,也是一個有效對沖逆全球化的措施。

此外,進一步加強我國沿海地區與東北經濟圈、中西部地區的國內價值鏈的建設,以超大規模市場中的國內經濟循環和聯繫適度替代全球價值鏈的作用,也是防止全球經濟風險傳遞並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作者:劉志彪,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

審核:段利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