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10岁的时候能去死吗?我不想长大。”


对死亡真相的无知与对死亡意义的懵懂,是很多未成年人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重要原因。

在他们的意识里,死亡只是一种选择不是一种结束,是可以逃避老师的批评,父母的责骂的一种手段。

——小暖妈


“妈妈,我10岁的时候能去死吗?我不想长大。”


“妈妈,我10岁的时候也能上天堂吗?我不想长大。”


昨晚和家人一起给孩子们做清明死亡教育的我,差点被小侄女突然冒出的这句话呛死。


一句话刹那间就把空气凝固了,不过10秒过满堂嗤笑。


长辈们笑着指责孩子乱说话,小嫂子赶忙捂着孩子的嘴,嗔怪着她找晦气。


我却陷入了深思与担忧,一个6岁的孩子,本是天真无邪的年纪为什么会想到要去死?


“妈妈,我10岁的时候能去死吗?我不想长大。”

今天早上送孩子们上学时我就偷偷拉住了小侄女询问缘由,原因让我一惊:


“我就不想长大呀,要长大的话就要拼命吃很多我不爱吃的东西,要学习我不爱学习的课程,要做作业、要煮饭、做家务、还要和你们大人一样天天烦工作,实在太累了好吗?”


“你为什么会觉得工作、结婚、做家务都是很累的事呢?”


“因为妈妈天天都回家抱怨说工作很累呀,还为了谁煮饭和爸爸吵架,你们大人真奇怪,明明自己经常说很羡慕我可以当小孩无忧无虑,可为什么还要一直让我长大呀?”


......


短暂的交流后我终于知道瑶瑶不想长大的原因。


孩子当下的许多活动都变成了“长大”的任务:


吃饭是为了长大,运动是为了长大,学习是为了长大……在这样的语境中,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成了长大的工具,“意义非凡”的事情变得无趣与沉重。


而且,嫂子还常把“长大”作为一种好孩子与坏孩子的价值判断。


当孩子表现好时,就用“你真是长大了,真棒”来赞扬。


表现不好时就用“你真不懂事、没长大”来批评。


父母所有潜台词都在告诉孩子,你的当下是没有价值的,“没长大”是不好的,你要努力“长大”,你的一切都要为“长大”这样一个美好的目标而奋斗。


因为不恰当的沟通,“长大”不仅没有显现它的魅力,反而成了孩子眼中成了不友好的剥夺者。它让孩子当下的生活变得压力重重。


除了因为觉得长大是任务的压力让孩子们不想长大,现实生活展现的“成人世界”又太过糟糕,也常让孩子们觉得不想涉足。


如侄女所说的,因为嫂子经常回家抱怨工作、生活与婚姻,所以她觉得长大无趣、可怕,不想“长大”,讨厌“长大”。


此外,死亡教育的不彻底与不接地气也是孩子“蔑视”生命的重要原因。


就如侄女瑶瑶而言,她觉得死亡就是上天堂,天堂是个无忧无虑的地方。


“妈妈,我10岁的时候能去死吗?我不想长大。”

“妈妈,我10岁的时候能去死吗?我不想长大。”

孩子并未明白死亡的真正意义,还觉得上天堂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是因为我们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时候,为了不给孩子造成恐惧心理,常常过度美化死亡,渲染天堂。


“天堂要什么有什么,每个人都可以在那里幸福生活”


“人死了之后,他的灵魂还是会游离在世上,陪伴着他深爱着的人”


“人死了之后,会变成星星,远远的守护着亲人”


……


这些看似美好的语言,常常出现在死亡教育的书本中。


这些话语确实弱化了孩子们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却没有揭露“一死成空”的悲伤,生离死别的心碎。


对死亡真相的无知与对死亡意义的懵懂,是很多未成年人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重要原因。


2018年4月26日,江北浦口实验小学5年级男同学,因为把学校门弄坏了,老师让喊家长,害怕被父母责骂的孩子趁爷爷做饭的时候,选择跳楼自杀,还留下了“用心撰写”的遗书。


“妈妈,我10岁的时候能去死吗?我不想长大。”


遗书里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及对家人离别的不舍,满是轻松与淡定,他告诉家长他已经做好准备了,让妈妈不要责怪爷爷,甚至自己墓碑上的时间都写好了。


最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早死晚死都要死”,满是对死亡的蔑视。


在他的意识里,他觉得死亡只是一种选择不是一种结束,死亡可以逃避老师的批评,父母的责骂的一种手段。


可能在他眼中,死亡也许就是打游戏,血光了,充值还能再复活。


要知道“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句话曾是多少幼稚少年的口头禅。


他们无知却也无畏,把生命当做儿戏,甚是可怕。


未成年犯罪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着不少对生命“无知无畏”的孩子。


#11岁女童下课途中被13岁男童杀害#

#宁夏永宁12岁的孩子,打死了亲戚家的6岁女孩,原因只是怕被家长责骂#

#10岁男童不满母亲批评,砍伤母亲#


《少年的你》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


经验丰富的老杨为了安慰查案不顺的郑易,和他讲起自己那个年代的校园霸凌:一群孩子欺凌一个同学,你一下我一下将人活活打死,被抓后,

竟然说自己不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


“妈妈,我10岁的时候能去死吗?我不想长大。”


悲剧的发生,都在体现着这些孩子对于生命的漠视,他们不懂得生命的可贵,不懂得敬畏生命。


倘若,早早地教会孩子敬畏生命,让一个孩子早早地明白,什么都比不上生命来得重要,那么他可能就不会如此残忍的对待一条生命。

“妈妈,我10岁的时候能去死吗?我不想长大。”


死亡教育要从小做起。


蒙台梭利关于孩子32个敏感期的观点中,就有4-5岁是死亡敏感期的说法。


作为父母,要通过故事或者知识让孩子认识死亡这个客观事实,既不能通过哄骗让孩子对死亡(死而复生 永生不死)心存幻想,这样他就丧失了去生命的敬畏;


也不能通过过分强调死亡必然强迫孩子勇敢面对死亡,抽象和幻想的恐惧是最难战胜的。


“妈妈,我10岁的时候能去死吗?我不想长大。”

要让孩子敬畏死亡,首先先要让孩子认知死亡。


刘墉女儿过4岁生日那天,朋友送了一卷名为《雪人》的卡通录影带。在影片最后,雪人被太阳光融化,只剩帽子和围巾留在地上。


片子放完后,女儿失落地问刘墉:“雪人为什么不见了?还会不会回来呢?”


刘墉回答说:“它不会再回来了。在世界上,很多我们心爱的东西有一天都会不见。”


女儿似懂非懂,在惆怅中睡去了。


后来刘墉问朋友为什么要送这么伤感的卡通给小孩看。


那位朋友说:“我们给孩子养小宠物,先教他们有爱心,然后就是教他们伤心。当宠物死去的时候,他们会伤心得不得了,第一次了解什么是死,死就是再也不回来。”


没有过度美化死亡,弱化死亡,这是正确的死亡教育。


“妈妈,我10岁的时候能去死吗?我不想长大。”


要让孩子敬畏生命,父母从小就要以身作则


不在孩子面前说泄气话,可以让孩子了解到父母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但是父母依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的面对各种挫折;


不仅人命,父母要以身作则热爱并尊重一切生命。


有机会的话可以和孩子一起照顾流浪动物,培养孩子的爱心。


当孩子想踩死草坪的蚂蚁时,乱折公园的花朵时,一定要阻止孩子,让孩子知道万物生灵皆是生命,也知道疼痛。


要让孩子学会宣泄情绪,做情绪的小主人


许多悲剧的发生,都是因为孩子不能自我排解不良情绪。


情绪教育在中国有很大的缺口。


父母也未教过孩子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谐相处,所以往往最后孩子们也不懂得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告诉孩子要学会宣泄,学会倾诉,学会转移注意力来面对坏情绪。


有烦恼时随时和好朋友或者父母倾诉,如果困难实在难以解决时可以把困难放一边,玩会游戏转移,通过转移注意力来消散烦躁的情绪。


心情实在不好,可以去奔跑、踢球或者去“宣泄角”大喊,只要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任何方式都可以尝试,尽快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告诉孩子,任何通过伤害身体来逃避压力的行为,都是最懦夫的的行径。


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以结束生命借口,来解决困难;


任何事情都不值得以生命为代价换取。


让孩子对生命保持敬畏之心,才能避免让孩子伤害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任重道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