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川航大亏

多年之后,也许民航人只记得2020年,因为疫情让民航损失惨重。


不过,民航之翼还会记得2019年。


在这一年,民航增速创下十一年来最低,国航、南航利润创下5年来最低。


民航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标志着民航黄金十年的结束。


2019年对有些航空公司则是一个分水岭。


有的继续向上,有的调头向下。


譬如川航。


在中国民航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川航创造了一个奇迹。


我们常常谈论厦航模式,殊不知直到今天,川航模式仍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川航的股权结构是这样的:

  • 川航集团占40%
  • 南航股份占39%
  • 东航股份占10%
  • 山航股份占10%
  • 成都银杏金阁占1%
2019年,川航大亏

川航集团是地方国资,南航、东航是央企,山航是知名地方航企,成都银杏是民企。


今天许多企业谈股权多元化,谈混合所有制改革,其实川航多年前已经实现了。


四川地方国资是大股东但不具控股权。

川航集团与南航股份都享有否决权。

东航、山航都有董事名额。


对于许多公司来说,这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完美的股权结构。


借助于地方国资和骨干航企的力量,加上地处航空第四城成都的地理优势,时至今日,川航已发展成为地方航空公司中的佼佼者。


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大地方航空厦航、深航、川航、山航,只有川航一家公司不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同样也只有川航一家没有被三大航所控制。


所以说,川航是国内民航唯一的存在。


对于许多想搞航空公司的地方政府来说,川航模式才是他们心中的理想。


这么多年来的发展,也彰显了川航模式的独特优势。


特别是自2009年以来,川航抓住了国内民航飞速发展的机遇,加上成都机场突飞猛进的发展,川航迅速实现了突破。


1986年,川航成立,1988年首航,花了22年功夫,在2010年,机队规模达到了50架,川航进入中等规模航空公司行列。


此后川航步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只用了5年的公司,川航机队规模就实现翻一番。到了2015年,川航机队规模突破了100架,川航由此进入大型航空公司的行列。


在研究了众多航空公司发展历程之后,民航之翼初步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从中型航空公司跨入大型航空公司这一阶段,航空公司的规模效益尤为明显,即规模越大,效益越好。


但进入大型航空公司之后,则出现一定的规模负效应,即规模不经济。(点击:山东航空为何沉沦不振?)


那么川航是否这样的呢。


2010年-2015年,川航为中型航空公司,规模经济时期。

这段时期规模扩大,效益上升。


2016年-2019年,川航为大型航空公司,规模不经济时期。这段时期规模扩大,效益下降。


2019年,川航大亏


可以说,2016年是川航的一个分水岭。


在这一年川航净利润首次突破10亿元,净利率也达到了5.7%,此后利润一路下滑。


进入2019年,风云突变。


2019年,川航不仅没有止住业绩下滑的势头,甚至出现了亏损。


而且亏损金额并不小,根据南航2019年报公布的信息,2019年度川航净亏损9.02亿元。


这是自2010年来,川航首次出现亏损。


分析川航亏损原因,民航之翼认为不外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规模不经济。


随着规模的扩大,出现了许多航空公司都面临的规模不经济问题。


二是主基地控制力不强。


与其他航空公司在主基地占据主导地位不同的是,川航并非其主基地成都市场的老大,当地市场份额最大的是国航,曾经的西南航空公司划入国航之后,在成都市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不能控制当地市场,就不能掌握当地市场收益主动权。


三是由区域向全国扩张。


随着规模的扩大,川航市场从区域向全国扩张,以成都、重庆、昆明为中心,航线辐射全国各区域中心城市,并成立了重庆、云南两个分公司,目前有成都、重庆、昆明、西安、哈尔滨、北京、三亚、杭州、天津、西昌、乌鲁木齐、南宁、深圳、西双版纳十四大基地。


这就必然带来市场的高度分散。


在许多市场,川航是进入者,扮演着挑战者的角色,因此票价水平肯定不会高,影响了最终业绩。


截止2019年36月底川航过夜飞机投放情况

2019年,川航大亏


川航客运收入分区域构成情况

2019年,川航大亏


四是大飞机带来的挑战。


自年2010年首次引进宽体机以来,川航加快了引进大飞机的速度,至目前为止,川航已引进了20架大飞机,其中16架A330,4架A350。大飞机数量在除四大航之外的航空公司中名列第一,大飞机数量占比也是最高。


在此情况下,川航也开通了许多国际远程航线,目前国际远程航线大部分亏损严重,成都虽然是国内航空第四城,但与北上广还存在较大差距,亏损也是必然的事。

2019年,川航大亏

民航之翼认为,在民航市场增速放缓,收益品质普遍下滑的情况下,川航也难免受到冲击,更重要的是过快引进大飞机,也许是成了压垮川航业绩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为在民航业工作多年的老民航人,民航之翼深深感受到航空公司经营之艰难,业绩提升之艰巨,业绩提升极为困难,稍有不慎,就大幅滑坡。


在7分靠天3分靠人的行业里,如何才能做到确保业绩的稳步提升,应该是全行业全民航人深入思考的一个话题。


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不仅在山航、川航身上存在着,在其他航空公司身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这是一个行业共性问题,而非川航、山航个性问题。


民航之翼认为,在民航行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


一是航空公司在规模扩张方面一定做好充分的研究和深入分析;


二是在引进大飞机,在二三线城市包括所谓的新一线城市开辟国际远程航线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掉进一个大坑里面,想要爬出来很难很难。


也祝愿中国民航独一无二的川航模式能继续绽放光彩!


川航,雄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